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正文

快速联系

行业资讯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略谈《周易》的当代启示

分享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公众号       作者:陈洪等           2021-12-21 17:11
字号:T|T
略谈《周易》的当代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主持的第七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一组主旨演讲,首先由南开大学文学院陈洪教授围绕“略谈《周易》的当代启示”进行深刻阐释,中山大学哲学系俄罗斯籍研究员汉伊理对此做出回应。

陈洪教授首先点出《周易》是由历史转化成哲学的经典。借由黑格尔的名言:“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陈洪教授引出,一种思想的出现与历史条件有关,也正是在当时巨大的历史冲突节点下,《周易》孕育而生。基于其所诞生的时空条件,《周易》的核心精神也由此带有一种忧患意识,它能为身处在困顿之境的人指明道路。这种千年前的古老智慧在今天仍大放异彩,给予当今世界丰富的启示。陈洪教授在对于康熙皇帝、莱布尼茨、荣格等人对于《周易》的评价以及中外研究中所存在的相通之处的介绍中,向大家展示出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周易》,在中国古代社会和世界范围内具有相当的传播与影响。

其次,陈洪教授认为《周易》既要用经学的眼光、也要用思想史的眼光来看待,而不同的眼光带来不同的读法。学术界治《易》的两种主要路径,一种是知识考古的读法,另一种是思想史的视角。陈洪教授认为这两种读法,对于学人来说,前者知之,后者行之。此外,陈洪教授还将《周易》与希腊学者巴门尼德的“阴阳”观进行了对比,进而提出了看待《周易》时的两条重要原则:对立与统一、变化与平衡。

在演讲的第三部分,陈洪教授进一步以现实世界为契机,阐发了《周易》中所包含的大智慧。通过对于“三阳(羊)开泰”“否极泰来”等生动例证的精彩、深入分析,陈洪教授结合当前世界的贫富差距问题现状,展现了《周易》中的大智慧为什么能够指引现实生活,为当下世界提供借鉴,成为一种真正的、扎根于当下现实背景的大智慧的缘由。

除了宏观层面的启示,陈洪教授还指出,《周易》中的大智慧同样体现在人格修养层面。通过对“乾”“坤”两卦的辩证分析,陈洪教授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的主体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体现人的主体间性。人的主体性固然重要,却不是无止境的、压倒一切的,人同样要关注和重视主体间性,要效法大地、厚德载物,莫让主体性压倒主体间性。《周易》所体现的这种人格精神发展到孔子,便成为了其思想的核心——“忠恕”。一以贯之的,还有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思。《周易》在个人层面对于人的主体性、主体间性的讨论,同样也为个人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国际交往提供了深刻的借鉴。

随后,汉伊理研究员针对陈洪教授的发言作出回应。他提出,陈洪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周易》的文化阐释十分具有启发性。与陈洪教授不同,汉伊理研究员则主要从考古材料和历史经典出发,特别关注了《周易》对甲骨文占卜实践的继承。汉伊理提出,《周易》的核心六十四卦承袭于甲骨文占卜实践。在甲骨文占卜过程中,通过引入数字,古人得以对占卜实践结果的保存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在此实践过程中,六十四卦系统逐渐形成。他认为,使用数字记录占卜的方式使得占卜实践趋向形式化,启发着认知方法的不断进步。

在回应的最后,汉伊理研究员提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硕果累累,想要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成果,必须要理解中国文化。《周易》的思想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对《周易》的深入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发展、体察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

最后,针对中西二位学者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慧林教授、哲学院温海明教授、国学院俄罗斯籍学者索罗宁教授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与二位学者围绕《周易》的多方面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杨慧林教授联系汉伊理研究员的绘画作品《拯救》,将《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的内涵与西方神学概念中“already but not yet”进行联系。索罗宁教授介绍了俄罗斯学界的《周易》研究,并将中国哲学的象数之学与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进行了比较讨论。温海明教授则提出,《周易》中的“阴阳”相当于西方文化中上帝的意味,是最根本的东西,它表达的是后天如何返回到先天,在人间如何修炼以到达带有超越意味的状态。由此,学者们提出,在汉学之新义的视角上,中国古代智慧与西方文化仍有着很大的对话空间。

在中西学者对《周易》思想的交流讨论中,第七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一组主旨演讲走向尾声。最后,陈洪教授以龚自珍与此相关的诗句作为回应: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