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传说中的“龙”,并非神话!
龙文化、龙的传说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从性质和内涵来看,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
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以维护统治。艺术龙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方式表现龙。
炎黄子孙常以“龙的传人”自居,龙在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动物,遗憾的是,在自然界却似乎找不到它的位置。龙是神话还是真实的存在?华夏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有11种属相皆有对应的真实动物,且在当今世界仍然广泛存在,唯独龙是唯一未明的动物。不过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在华夏文化中龙所处地位却是至高无上的,神话历史中有许多像龙一样具有神秘色彩的形象,例如凤凰和麒麟,但只有龙位列十二生肖。它在华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无可替代。科学家以及古生物学家一般都认为,历史上不存在龙这种生物。只是种种传说和史料无不勾起人们的疑虑,如果是不存在的生物,为什么有关龙的记载如此之多?为何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荀子·赋》:“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有很多的种类。
青龙青龙:为“四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天之四灵”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方青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老龙,是神话中的祖龙、真龙。背生双翼的龙,关于应龙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山海经》中说,应龙杀蚩尤、夸父,据说当年东皇太一之妃就是应龙,生凤凰、麒麟,而烛龙之子鼓被戮杀于钟山之崖。据《山海经》、《荆州占》记载:“应龙为黄龙,黄龙为轩辕星之神,为天之后妃”。
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qiú):虬龙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是无角的幼龙。《说文解字》:龙无角者。各本作龙子有角者。今依韵会所据正。然韵会尚误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赋》引《说文》虬,龙无角者。
应龙螭(chī):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类龙生物。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蛟(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火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行龙:传说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里还记载了龙的“衍生物”,如《五杂俎》: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
贵州省安顺市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展出的“新中国龙”化石,日前经专家精心剥离,龙首上竟惊奇地出现对称的一对“龙角”,与中国神话中的龙非常酷似,引起古生物学家的关注和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看。据专家介绍,这条龙属于“新中国龙”,于1996年出土于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该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总长七点六米,其中头部长七十六厘米,颈长五十四厘米,身长二点七米,尾长三点七米,身宽约六十八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嘴长四十三厘米,头部最宽处大约三十二厘米。
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角对称,长约二十七厘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形象。 古生物学家说,“新中国龙”生活在两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海洋中的水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均可生活,尽管它们能自由地在陆地上爬行,并在陆地上产卵繁殖,但大部分时间仍生活在水中。这种龙用强壮的浆状四肢和粗壮的长尾在水中游动,靠捕食鱼类和小型水生爬行动物为主。出土于贵州关岭新铺的“新中国龙”化石头上的两只“龙角”,为我国首次发现,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左证,将为中华民族关于龙的形象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
俗话说,眼见为实。1934年在辽宁营口的一处江滩以及1944年我国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处河流交汇的沼泽地,确有数百民众亲眼目睹了“黑龙”搁浅的场景,当地中文报纸甚至有相关的报道存世。
根据群众口述,两起事件中分别搁浅的两只巨型动物与古代书画中记载的龙的外形十分相似。它们因为不明原因而搁浅,奄奄一息。两地老百姓依照古来流传的方式,为龙搭棚蔽日,担水浇湿龙的躯体,重演救助“黑龙”的场景。一场大雨过后,松花江流域的巨龙飞天,不见了踪影,但留下强烈的腥臭味。而辽宁营口的黑龙不幸丧生,当地政府将龙骨搜集并保存起来。
龙在西方世界的形象有别于中国祥瑞的寓意,甚至是截然对立的。在西方的传说中,龙虽然同样具有呼风唤雨的威力,但却是邪恶和残暴的象征。中国传说中,龙的出现时常伴有雨水天气,能够为干旱地区带来降雨,有着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寓意。汉字“龙”在甲骨文中与古代书画中龙的形象十分相似,中国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因此“龙”字的产生就说明,先人造字时,是根据真实的、龙的形象创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