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1、什么是天人感应观?
天人感应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重要思想,对古代风水术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思想认为,天与人同类相通,相感相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也应上天。由此进一步引伸,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现,灾异怪变以及吉利瑞祥,也都是天受感应后而施加于人的奖惩。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感应观是有其理论基础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唯有天人一体,方能相互感应。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所谓的“天”,也就是宇宙自然的代表。我们古人是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道与人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具有一体性,是相类相通的,这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感应观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观念,也为古代风水术所汲取。既然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奥莫测的因果关系,天数变,人亦变,那么阴宅、阳宅环境的改变也必然能改变人的命运。所谓的风水宝地,首先就是顺天应人之地。
2、在古人眼中。人的形体是如何与天相对应的?
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观点是将天地自然与人的肌体作类比的。比如西汉前期成书的《黄帝内经》说:“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律;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这一观点后来就发展为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观:“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后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是故人之身,首,象天容也;发,象星晨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之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副,即符合及对应适度。“人副天数”观认为,在自然万物之中,唯独人的形体乃’至各个部分,都与天数相副,化天数而成。同时人的心理如感知、情感、性格乃至于道德、行为等也都必须与天数相副,化天数而咸。
3、风水学中的大地有机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古代风水有一种“大地有如人体”的说法,这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一脉相承。唐代曾文辿《青囊序》把人体中流动的血液比作自然界的水和气,认为“水是山家血脉精”。《黄帝宅经》在论述住宅周围形势时指出:“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将大地喻作人体。宋代蔡元定在《发微论》中,也把自然界的水、火、土、石分别比作人身上的血气骨肉。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下,中国风水理论将大自然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体,人只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所以,风水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将天、地、人三者紧密结合,“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让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4、天与人之间的“感应”是怎么实现的?
董仲舒认为,“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他把天与人都各自看作是天之一端,认为天人感应,就是作为一端的天与另一端的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而这种天人感应,又是通过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这一中介物得以实现的。董仲舒说:“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阴阳》)大意是说,人生活在阴阳之气中,就如同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阴阳之气与水的区别,只是在于水可见而阴阳之气不可见。也正是这种阴阳之气,将人与天相连,起到天人感应的传导作用。风水也是强调阴阳二气的。如郭璞《葬书》认为阴阳之气“行乎地中而为生气”。所以,风水中作为沟通人与天之间的媒介的,正是“生气”。
5、水中怎样看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为“三才”,《系辞传》.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天人合一观,实际是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调统一。反映在风水中,这一术法其实也是在试图把互运作的机制。风水中认为,三才之道键。《管氏地理指蒙》卷二说,‘三才,地道为独重。盖凡在天之丽,莫不由于地,而人:者,有以心论者,有以命论者,然相生于虽在天,其本则根于地。”也就是,说,地道是根本,人最终由地决定。所以,风水学认为地好就得福得吉,地灵则人杰,宅吉即人荣;地不好则有祸殃,甚至某个地点遭受破坏也会影响人的吉凶。有些不好的地,经过人工修补,也可以使人得吉避凶。
6、为什么说人要讲“地理”,必须先讲“天理”?
根据天人感应的观念,蔡元定等古代风水理论家认为,人要讲“地理”,必须先讲“天理”。不行善积德,求得再好的地也无济于事。所以,“循天理诚为地理之根”。(《儒门崇理哲衷堪舆完孝录》)“家之将兴,必先世多潜德阴,善厚施而不食其报”,这样,“虽不择地而葬,也会子孙昌盛,这是天赐”。(《葬书问对》)“天产佳地,必待有德者得之。若非其人,甚忽轻泄,若与人卜葬,必是积善之家方可下手。如遇造恶之人,悖逆天理,切不可与葬。”(《天宝经序》)
7、天人感应观在古代建筑中有什么体现?
在古代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大致都以天人相通、天人感应为理论前提,以天文星象理论为基,并通过相土勘舆、阴阳术数等具体手法,以达“天人合一”的强烈效果。司马迁的《史记》曾列“天官书”以论日月星辰之象,以中宫天极星中枢,辅以三公、子属、正妃、后宫,旁及内宫、外职及士农工商,形成一个秩序严整的天上王,并与地上的人间社会形成对应关系,这就是所;的“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吝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城市营建中,就生出“象天法地”的原则。如《人子须知》讲,帝都乃至尊之地,地理之大莫先于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钟正龙王气,然后可建立。
注:郑同,山东嘉祥人,易学学者、出版人,周易工作室的创办人兼策划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易学与术数的研究。郑同,山东嘉祥人,易学学者、出版人,周易工作室的创办人兼策划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易学与术数的研究。先后主持点校出版术数类古籍30余种。主要有《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四库全书术数丛刊》,《故宫珍本术数丛刊》,《中国古代术数丛刊》、《润德堂丛书》、《子平精粹》、《京氏易精粹》等术数类图书。著有《梅花易数讲义》、《一本书弄懂风水》、《解梦书》等,广受国内外易学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