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易学研究精选> 正文

快速联系

易学研究精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丰铭:多角度探讨《周易》与史事

分享到:
来源: 周易雅正           2022-01-19 15:11
字号:T|T
丰铭:多角度探讨《周易》与史事


编者语:本文转自周易雅正公众号,该号主编丰铭老师从六个方面阐释了周易与史事。本文综合性强,是从史学角度研究周易的好素材。

1、  两派六宗

《四库全书·易类》:“《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相互攻驳。”

纪晓岚将研究《周易》的流派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义理派和象数派;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两派是大类,六宗是细分。占卜、禨祥、造化三宗是象数派的分支,老庄、儒理、史事三宗是义理派的分支。

这个分类,将占卜做了区分。用《周易》占卜的太卜遗法称为占卜宗(《左传》、《国语》为代表);抛开《周易》文本只是借用易卦形式另造模型的占卜称为禨祥宗(京房、焦赣为代表)。不从占卜角度,而是挖掘易卦象数内涵来探赜宇宙自然、社会历史变化的气数,称为造化宗(陈抟、邵雍为代表)。“《易》遂不切于民用”的评价,明显是对纳甲、易图等后世象数研究的否定。

老庄宗(王弼为代表)是以道家思想从思辨的哲学高度解释《周易》;儒理宗(胡援、程颐、朱熹为代表) 是以儒家理念将《周易》哲学化(理学)。

史事宗(李光、杨万里为代表)是用史事说《易》。李光(泰发)《易辞•序》:“《易》之为书,凡以明人事,学者泥于象教,《易》几为无用之书。邦衡(胡铨)说《易》,真可与论天人之际。”近代胡朴安、顾颉刚等学者认为《周易》本身就是历史记录,与卜辞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无论是老庄宗、儒理宗,还是引史证易的史事宗,都只是借着《周易》的一些表象信息来古为今用,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实现自己的意图。更不用说视《周易》文本为可有可无的象数派了。

“两派六宗”,只有“史事宗”与《周易》的创作意旨接近。但同样以“史事”的视角,历代的思路也有很大差异。

2、  以史证《易》的“史事宗”

纪晓岚说的“史事宗”主要是指李光、杨万里为代表的以史证《易》的流派。

其基点是认为卦爻辞是一个个历史故事的记录或者提炼,所以可以从历史故事的角度解说或者用同构的历史事例加以说明。

其本质是用通俗化的比喻进行讲授和阐说。

其进步之处在于排除了爻辞源于卜筮这个八卦解《易》的历史误区。

其不足之处是没有认识到《周易》一书是在讲述一段完整的历史,而是与卜筮说类似,认为《周易》是一个个独立小故事的汇编。

卦爻辞意义孤立,解释的自由度也就巨大,所以对于卦爻辞所蕴含的“史事”内容,各家说法也不相同。引用什么故事,也完全依赖于的解读者主观理解和意图。

3、  以史证《易》不是以史解《易》

以史证《易》仍然是以解读者为主,《周易》的内容如同面团一样可以随便揉捏,塑造成解读者期望的样子。

以史解《易》则是认定《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历史记录,于是努力去了解其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内容、主题意旨等作品本来的面貌。

所以以史解《易》与以史证《易》性质截然不同。

《周易》一书的真正面目是周朝开国史,虽然以史证《易》看似离此只差一步,这一步却如天壤之别。

4、  以史事观《易》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史事宗”那种,借用历史故事来阐说卦爻辞内涵。这是讲解的层面,“史事”只是解说着手中的一个道具。学者们一般称此为“以史证《易》”,其实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怎么可能用一些远古的或者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例,证明某句卦爻辞本身就是那个意思呢?恰当的说法,笔者认为可以称之为“以史说《易》”。

第二个层面,以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为代表,致力于挖掘《周易》中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这是典故的层面,性质等同于文章中引用某个成语,以期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学者们一般认为那些卦爻辞本意就是在记述那个故事,比如顾颉刚认为“丧牛于易”句是记录有易杀王亥的历史事件,郭沫若认为“中行”句是记录战国初期“中行氏”的故事。此类附会于解《易》是无益的。

第三个层面,以胡朴安《周易古史观》一书为代表,该书认为《周易》是一部记录远古先民发展史的古史书,时间从从草昧原始时代,一直到周成王时期。这是《周易》本身的层面,这个研究方向,将《周易》视作一部系统的历史著作,从而去探寻卦爻辞之间的线索联系,是《周易》认识上的巨大进步。至此,经历三千年跋涉的传统易学,才算是找到了正途。

《周易》文本的系统性是显然的,虽然将《周易》视作一部完整史事记录的研究者在《周易》所记具体历史内容的认识上也有许多分歧,但这只是解读全面性如何的问题。

5、《周易》所引典故可证的只有六条

《周易》中具有典故性质的引用,笔者认为可以确证的有六条。

①、帝乙归妹:商王帝乙把女儿嫁给文王姬昌的故事。出现在泰、归妹两卦。在泰卦比喻托付江山,在归妹卦比喻两国重归于好。

②、王用亨于西山:《竹书纪年》:“(十二年)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十三年)荐殷于太庙,遂大封诸侯。”出现在随卦,表示大功告成。

③、王用三驱:三驱是古王者田猎之制。出现在比卦,比喻文王仁德爱民。

④、康侯用锡马蕃庶:康侯即周武王九弟姬封,初封于康,因参与平定三监之乱有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 ,建立卫国,所以又称卫康叔。姬封少年得志,其婚礼的盛况可想而知,必为当时美谈。周公摄政初年,姬封21岁,而《周易》是周公致政后所做,此时姬封早已大婚。此人物故事出现在晋卦,表示婚礼的盛大。

⑤、箕子之明夷:箕子名胥余,是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在商周交替之际,箕子仁义礼智信兼备,成为著名的贤者。此人物出现在明夷卦,表示明白事理、处事周到。

⑥、高宗伐鬼方:殷高宗武丁讨伐鬼方,历经三年才取胜,堪称商代战况最惨烈、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出现在既济卦,表示准备不足不要轻易用兵。

6、《周易》中叙述性质涉及的人物事件

由于《周易》本就是以商周之际的史事为行文线索的论著,所以除了成语典故性质的引用,书中难免还会出现一些叙事性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举例如下:

①、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是描写牧野之战的惨烈。

②、师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是写帝辛对前线周族将士下达决战命令。

③、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这是写周族将领的冒然行动触怒了帝辛。

④、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这是写文王去世。

⑤、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是写文王交班。

否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这也是写文王去世。所谓先否后喜,化悲痛为力量也。对逝者之哀悼,对生者之勉励。

⑥、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这是写孟津观兵后三年练兵备战的史事。

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这是写牧野之战商军倒戈的史事。

⑦、随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这是写朝歌军民迎接武王入城的史事。《史记•周本纪》:“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与此遥相呼应。

⑧、临“至于八月,有凶。”这是写武王灭商二年八月得重疾的史事。

⑨、复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这是写纣王失国的历史教训。

⑩、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这是写文王以专征之权平定殷商边境得到帝辛的褒奖。

另外,离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记成王派周公平定三监之乱的故事;

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记姬昌收复岐山的故事;

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记姬昌被帝辛囚困的故事;

丰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见,凶”,记姬昌晚年离开都邑避难的故事;

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记周族与商军艰苦谈判的故事。

以上史事描写,如同素描一般为我们展现了商周之际的历史图景。尤其是《周易》巽兑涣节中孚小过六卦关于文王晚年受挫隐居的情节,为我们填补了被后代史书隐去的这段史料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