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北京是文化悠久的古城。它基本上被河北省包围。河北有五分之二的山地,五分之三的平原,河北的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区,山峰多在一千米以上,西北有燕山山脉。东北有山海关。西部有太行山脉,南部有黄河,中间是河北平原。
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东面有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漳水卫水襟带于南,居庸关锁钥于北。早在3000年前,周武王封尧后代于此,当时称蓟丘,后来成为燕国国都。之所以称为燕国,因为它以燕山为依托。宋代苏轼有诗云:“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首冲西山麓,尾挂东海岸。”南宋末年,赵与时在《宾退录》记载,朱熹精通堪舆,他曾经对宾客评论冀州(今河北一带)的风水:“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南宋以临安(今杭州)为都,而朱熹大谈北边风水好,意在怀念北土,希望朝廷不要安居江南,应以统一大业为重。元代称北京为大都,因其“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以之作为都城,据《元史·巴图鲁传》记载,巴图鲁曾极力劝谏忽必烈迁都于此,他说:“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当时的文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也曾赞誉北京形胜是“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元代大都的建筑设计师是刘秉忠,他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城市,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
明初,朱元璋攻下大都,询问大臣是否可以在此建都。臣僚们认为这是元代的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鲍频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于此,多有经营。上有好之,下必应之,他的臣僚纷纷表示赞同。《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疏:“伏维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明代堪舆师缪希雍认为北京的风水很好,他在《葬经翼》云:“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燕都者,此龙之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覆,北方一大会也。”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认为北京是治国之地,“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明末,朱明政权江河日下,有些堪舆先生归罪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都燕二百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围阳和,李自成围京城,多灾多难,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造成明政权时有不安。但是,明政权衰败的原因不在风水。如果归罪风水,为什么清朝还能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为什么清初能创造了乾嘉太平盛世?明末清初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从两方面评价北京形胜。一方面,北京有号今天下之势,“川归谷走,开三面以来八表之梯航;奋武揆文,执长策以扼九州之吭背”。另一方面,“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死救未至而国先亡矣。”这就是说,北京地势偏北,容易受到关外的入犯,其四周的居庸关、山海关、紫荆关、倒马关、井陉关一旦失守,京城顷刻就危险了。
北京虽有沧海东环,但海水不能食用;虽有桑干河、滹沱河、卫河、滨水、易水、滦河分布在四周,但水源仍然不够,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