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易学研究精选> 正文

快速联系

易学研究精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黑水城出土纳甲筮法文书初探

分享到:
来源:原文载自《中 华 文 化 论 坛》2019年第6期。      作者: 王 巍            2022-05-07 19:36
字号:T|T
黑水城出土纳甲筮法文书初探


王 巍,北方民族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摘 要】   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数量可观的纳甲筮法类文书,其中《卜筮要诀》为现存最早将摇钱取卦之法运用在纳甲筮法占卜实践活动中的实例,其方法也传至后世,并成为纳甲筮法起卦的标准法则。本文通过对黑水城所出纳甲筮法类文书的分析,结合纳甲筮法这一占卜体系的内容及其发展,认为黑水城所出这类文书上承唐末宋初的《火珠林》,下启明、清两代的纳甲筮法文献,正处于我国纳甲筮法体系建构之初,其理论体系及概念应用等方面已趋于规范,在文学形式、内容体例等方面也多有建树,对于研究中国纳甲筮法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文书的流行也反映出纳甲筮法在“河西走廊”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纳甲筮法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数术学门类,其基本思想体系源于《易经》。但是《易经》一书主要为先秦时期大衍筮法的占断依据。《易经》中虽然记载有爻辞、系辞,并有吉凶征兆的论断,但是并没有记载其起卦方式和占断之法。

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数量可观的纳甲筮法类文书,这些文书对于研究中国纳甲筮法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结合传世文献和黑水城纳甲筮法文书对我国纳甲筮法体系的建构进行初步的探索,以为学界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纳甲筮法考述

纳甲筮法的核心理论八宫六十四卦卦序、纳干支、飞伏神、月卦身等,这些理论产生后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和特点,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渐确定下来。下面对其发展脉络进行简单的考述:

(一)八宫六十四卦卦序考述

《京氏易传》中六十四卦之卦序排列与《易经》并不相同,其排列是以乾、坤、艮、震、坎、离、巽、兑八纯卦为基础,以每一卦自上而下依次进行爻变而形成七个新的卦象,这七个卦象即属于这一纯卦宫内之卦象与本宫纯卦共同构成这一宫中的八个卦象。

敦煌S.6015《易三备》残卷,所存为《易三备》下备之58卦,是据六十四卦安“世爻”“应爻”的定与动来占测葬日吉凶及葬地选择的,此方法属于纳甲体系,该文书所存58卦,依次按照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次序来排列八宫顺序。如北周卫元嵩的《元包经传》,以坤、乾、兑、艮、离、坎、巽、震的顺序排列八宫,这种顺序有两大特点:一是阴宫在前,阳宫在后;二是阴阳宫交错排列。而京房八宫则是阳宫在前,阴宫在后,先排四阳宫,后排四阴宫。但卫氏之法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也未应用于纳甲筮法之中。前文已述敦煌也存在按后天八卦卦序排列的文书。这说明在敦煌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纳甲体系,因为我们知道八宫卦序的排列对于其占问吉凶之情况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根据赵坤之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诸多具有纳甲因素的文书虽已具有纳甲筮法雏形,但是还处于纳甲筮法未定型之过渡时期,敦煌文书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八卦宫卦序排列恰能证明这一点,至少在唐宋之际,纳甲筮法还并没有完全确立。

(二)纳干支之法考述

干支起源很早,最早是以天干和地支两两相合来记录年月日时,纳甲筮法中将干支纳入六十四卦中各爻之上,并配以各自五行属性。《京氏易传》下卷中有: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乾坤二象,天地阴阳之本,故分甲乙壬癸,阴阳之始终。震巽之象配庚辛,庚阳入震,辛阴入巽;坎离之象配戊己,戊阳入坎,己阴入离;艮兑之象配丙丁,丙阳入艮,丁阴入兑。

这种描述过于简单,操作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卜筮正宗》一书中有关于这种装纳方法的歌诀:

乾金甲子外壬午,坤水戊寅外戊申。艮土丙辰外丙戌,震木庚子外庚午。巽木辛丑外辛未,离火己卯外己酉,坤土乙未外癸丑,兑金丁巳外丁亥。

实际上这种方法首先将八卦分为阴阳两类,乾坤艮兑为四阳卦,坎离震巽为四阴卦,天干亦分为阴阳两类,与八纯卦相纳,如“乾卦”为纯阳之卦,故纳阳干之首尾,纳阳干首尾“甲”“壬”二字,初爻至三爻纳天干“甲”,四爻至上爻纳天干“壬”,故其六爻自初爻纳子至上爻依次为甲子、甲寅、甲辰、壬午、壬申、壬戌。另如“艮卦”初爻至六爻均纳天干“丙”,而地支自初爻至上爻依次为“丙辰、丙午、丙申、丙戌、丙子、丙寅”,由于干支具有各自五行属性,如此排列就使得每卦各爻都具备了各自的五行属性。八纯卦干支五行排纳如下表所示:


(三)飞伏神考论

《京氏易传》中,每一卦均有“与某卦为飞伏”。陆绩在注释《京氏易传》时,将文中的飞伏,均解释为世爻之飞伏。而林忠军先生认为,《京氏易传》中的飞伏,是就阴阳爻而言。阳爻显,则阴爻伏;阴爻显,则阳爻伏,阴阳二爻互为飞伏。《卜筮正宗》中论伏神:

夫伏神者,谓卦之有缺用神,纵看用神伏于何爻之下,即有用神现。

《卜筮正宗》中所言十分明显,在纳甲筮法中设置伏神之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作为占问之“用神”的补充,因为每卦各爻并不一定具有全部六亲关系。这也可以看出飞伏之确立并非一成不变,《京氏易传》中之飞伏与后世纳甲体系中的飞伏神已有了很大区别。而在《卜筮正宗》中所论之飞神,其确立则更为复杂,其中言道:

飞神有六:凡卦即有伏神,伏神之上者,飞神一也。六兽五类,飞神二也。他宫五类赘入本宫取财官父兄子,飞神三也。一卦中上下两爻一类内静外兴与外飞内,四也。外静内兴内飞外,五也。内外皆兴飞去,六也。

赵坤指出:“纳甲筮法中飞伏神,虽然在形式上与京房易还有一些相同(如伏爻取自八纯卦),但这是一种弥补纳甲筮法机制中缺陷的变通之法,已经完全丧失了京房易中阴阳互为显隐的哲学含义了。”此说与《卜筮正宗》中所言甚相符。

(四)月卦身起源考论

将十二月纳入十二卦之中的用法则起源甚早,最早见于孟喜的卦气说。林忠军指出,孟喜“以坎、震、离、兑为四正卦,分主一年四季;十二壁卦各主一月;除四正卦外,其余六十卦配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七十二候,分属各月,每月得五卦。这一概念引历法入易,将六十四卦与时间相结合”。敦煌吐鲁番易占文书中也普遍使用十二月卦的概念。其中如敦煌D197文书中将六十四卦分属十二月中,文书中每一卦的说明和卦图,几乎都有该卦所属月份的记录。郑炳林、陈于柱先生指出,文书中记载的月卦,与《易纬·稽览图》的排列基本相同,但《易纬·稽览图》中并未将四正卦纳入其中,而该文书则将震、离、兑、坎分别纳入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这与京氏易传中之卦气理论相吻合。清人张鼎指出:

京氏六日七分法,与孟氏异。孟氏坎、离、震、兑不用事,余六十卦更值用事,每卦六日七分。京氏六十四卦并用事,坎、离、震、兑用事于二分二至之首,每卦七十三分,颐、晋、井、大畜用事于分至之前,每卦五日十四分,余五十六卦俱六日七分。

这都反映了将时间与卦例结合的纳甲筮法体系之特点。但是在《火珠林》一书问世之前并无“月卦身”之概念,将十二月纳入六十四卦之卦气说也只是一种尝试,在实际的占问中,卦象所对为何月份所起到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赵坤认为《京氏易传》虽然创立了纳甲之方,但是其所用之法并非后世之纳甲筮法,而真正确立了纳甲筮法体系的是唐末宋初《火珠林》一书。《火珠林》第二十二篇《占身命》中指出:“世爻为命,月卦为身”,这反映出此书将世爻与月卦身几乎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月卦身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对卦象吉凶的占问。如此一来,占测时日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占卜的结果,这就丰富了纳甲筮法的占问能力,丰富了其吉凶变化。

综上所述,纳甲筮法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纳甲筮法体系中的一些概念也是逐步被引入并趋于成熟的,这都可以很好地说明至少在《火珠林》成书之前,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火珠林》成书的确切时代无从考证,使得纳甲体系正式确立的时间也无法确知。

二、黑水城易经纳甲筮法文书及其在纳甲筮法体系中的地位

(一)“以钱代蓍”在纳甲筮法中的应用源流考

黑水城出土的纳甲筮法类文书共计10件,即TK153V·B60V《卜筮要诀》、TK293《六十四卦图遘卦》、TK322《六十四卦图歌》、A2《六十甲子歌》、A8V《卦名》、M1·1293[F61:W2] 1613《艮为山卦象》、M1·1294[F62:W23]《雷天大壮卦象》、M1·1295[F61:W3]《山火贲卦象》、M1·1301[F61:W1] 《雷风恒卦象》1(原作《卦象残件》)、M1·1302[F62:W22] 《雷风恒卦象》2(原作《卦象残件》)。

据彭向前等学者考证,其中TK153V·B60V《卜筮要诀》、TK293《六十四卦图遘卦》、TK322《六十四卦图歌》等三件为西夏时期的文书。

TK153V·B60V《卜筮要诀》中部为“摇卦诀”。摇卦法,即“以钱代蓍”,是用铜钱摇卦以代替用蓍草占卜的一种方法。“以钱代蓍,自汉火珠林始”。单就“以钱代蓍”而论,此方法实际上流传已久,目前最早关于以钱来占卦的记载来源于唐代贾公彦《仪礼·士冠礼疏》:

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记之,但古用木画地,今则用钱。以三少为重钱,重钱则九也。三多为交钱,交钱则六也。两多一少为单钱,单钱则七也。两少一多为拆钱,拆钱则八也。

可以看出这种所谓的以钱占卜之法乃是以投掷钱币“多”“少”并结合固定之数字七八九六来取卦。在敦煌和黑水城出土的多件“十二钱卜法”文书中也均为以钱币摇卦来进行吉凶占卜的(详后)。唐诗中亦有“众人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的诗句。诸多记载都说明以钱代蓍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此时摇卦所使用钱币的数量并未统一,根据其卜法有用三钱、六钱、十二钱等多种方式。在唐代虽有诸多“以钱代蓍”之记载,但是有关在纳甲筮法中使用摇钱取卦的记载并未出现。最早记载在纳甲筮法中使用掷钱取卦的为宋代《直斋书录解题》,曰:“今卖卜者,掷钱占卦,尽用此书(《火珠林》)。”不过,该书并未记载具体用几枚钱币进行取卦的方式。

当下流传之纳甲筮法占卜中常使用者为三钱取卦,即以三枚铜钱面背的不同组合来确定卦爻之阴阳。取卦自初爻而至上爻,依次摇动三枚铜钱来确定卦爻之阴阳。黑水城TK153V·B60V《卜筮要诀》中的“摇卦诀”多有俗字和讹误。笔者曾对其进行校订,校订之后的内容如下:

两漫由来坼,双眉本是单。浑眉交为定,总漫是重安。单单单干三连,坼坼坼坤六断。单坼单离中虚,坼单坼坎中满。坼单单兑上缺,单坼坼艮覆碗。坼坼单震仰盂,单单坼巽下断。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此“摇卦诀”使用三枚钱币,以其面背组合来确立所摇之卦每爻之阴阳,从而达到取卦占问之目的,这一方法与目前流行的纳甲筮法中所使用的摇钱取卦之法无论用钱数量,还是具体操作方法都完全一致,这也是目前纳甲筮法中使用三枚钱币掷钱取卦的最早实例。这有力地证明了至少在与西夏同时代的宋朝已经有了纳甲筮法中普遍采用“以钱代蓍”的取卦法,据此可以推断在《火珠林》一书确立了纳甲筮法体系的同时,也为纳甲筮法引入了“以钱代蓍”的较为简便易行的取卦方法。这也极大地推动了纳甲筮法的传播,从而使其成为最为流行的数术学门类。

(二)黑水城易经纳甲筮法文书与纳甲筮法体系的建构

黑水城TK293《六十四卦图遘卦》与TK322《六十四卦图歌》可以进行缀合,两件文书缀合之后共存六十四卦之中的六十卦,仅缺履卦、中孚、渐卦、大壮等卦。其卦序分八卦按照后天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顺序排列。黑水城另外还有五件据考证出自同一书中的散页,M1·1293[F61:W2] 1613《艮为山卦象》、M1·1294[F62:W23]《雷天大壮卦象》、M1·1295[F61:W3]《山火贲卦象》、M1·1301[F61:W1] 《雷风恒卦象》1(原作《卦象残件》)、M1·1302[F62:W22] 《雷风恒卦象》2(原作《卦象残件》)。其中M1·1293[F61:W2] 1613《艮为山卦象》、M1·1294[F62:W23]《雷天大壮卦象》,其卷首分别有“十七”和“十四”两个数字,赵晓明指出其为按照后天八卦之卦序进行排列,然而“大壮”为坤宫之四变卦,位于坤宫之第五位,而“艮”卦则为“艮”宫之纯卦,居此宫第一位。若“十七”“十四”两数字分别为此两卦之卦序,则唯有艮宫排在八宫第三位,坤宫排在第二位才有可能接近此数字之卦序,而即使坤宫排在八宫第二位,坤宫第五位卦序也当为十三,而非十四。且这种八宫排序的方法并未在其他数术类文献中出现,故此二数很可能并非卦序,因其同类文书M1·1295[F61:W3]《山火贲卦象》中卷首即无数字。此五件文书经认定均为元代写本,此时据《火珠林》一书确立纳甲体系已久。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时期TK322《六十四卦图歌》即为按照后天八卦卦序进行排列的,晚于此文书的元代文书不太可能仍出现混乱,故推测其也是按照后天八卦卦序进行排列的,其上数字当非卦序序号。综上所述,在黑水城地区流行的纳甲筮法文献中早已确立了以后天八卦卦序排列六十四卦的定例。

TK293《六十四卦图遘卦》与 TK322《六十四卦图歌》两部文书中在各卦卦象中均安有世应及六亲,其安装方法与《卜筮正宗》等纳甲筮法文献中所载别无二致,这也进一步反映出西夏时期,黑水城地区流行的纳甲筮法已逐渐趋于规范。

这两部文书各卦还均安有月卦身,月卦身的广泛使用,也是纳甲筮法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且每卦对应之“月卦身”与《火珠林》中别无二致,说明月卦身与世应爻几乎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月卦身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占问结果。

此文书中每卦后均有飞伏神。其飞伏神的确立与《京氏易传》、《断易天机》等书中基本完全一致,只有个别有所差别,有差别之处如下表所示:


这几卦飞伏神的选取在其他任何传世纳甲筮法文书中均未出现,很可能只是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误。

文书中对于各卦象吉凶的解说均采用“颂曰”“赞曰”“歌曰”及其后的五言、四言、七言诗句或对仗文。其“颂曰”“歌曰”后的五言、七言诗在传世文献中并未找到类同的内容,但是以这种诗歌为载体来诠释卦象内容的形式却保留了下来。而其“赞曰”辞中先释卦名、析卦象,之后再结合卦爻辞,对部分占卜事项的吉凶情况进行说明。这部分内容,在明代的《断易天机》和《卜筮全书》等纳甲筮法文献中得以完全保留了下来。

总体而言,黑水城易占文献处于我国纳甲筮法体系建构完成之初,其理论体系及概念应用等方面已趋于规范,与后世纳甲筮法文献基本相同。黑水城出土的《卜筮要诀》中的“摇卦诀”,为目前发现的将摇钱取卦之法运用在纳甲筮法占卜实践活动中的最早实例,其方法也传至后世,并成为纳甲筮法起卦的标准法则。在一些细节上,黑水城易经纳甲筮法文书虽不完全类同于后世的纳甲筮法文献,但均为以钱起卦则无疑。

在文献的体例方面,重视各卦的具体占断方法,而不对占卜理论作详细阐述,体现了其重视实用而不重视理论和推导过程,展现出极大的实践性。但是其已经具备了纳甲筮法的几乎全部要素,这说明黑水城纳甲筮法文书已经处于纳甲筮法体系建构之初。

总之,黑水城纳甲筮法文书上承唐末宋初的《火珠林》,下启明、清两代的纳甲筮法文献,在文学形式、内容体例等方面多有建树,这些也被后代纳甲筮法文献所继承,推动了纳甲筮法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的纳甲筮法文书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也是纳甲筮法体系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我国数术学发展史上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