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堪舆大观> 中华文化> 正文

快速联系

中华文化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少数民族节日——藏历年

分享到:
来源:秘书处           2022-07-02 16:25
字号:T|T
少数民族节日——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受藏文化影响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过藏历新年,但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2010年的藏历新年是214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2009年藏历新年是225日,春节是126日,所以时间上较春节晚1个月。2008年、2015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是同一天。

从有关文献史料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经拥有历法。从上古藏族物候历中观察,吐蕃统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历法有阴历成分也有阳历成分。《山南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计时的阳历。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为一周)计时段对藏族天文历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历法中最重要的数据。除阴历之外,当时还有阳历推算法。《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较典型的阳历,一年共计365天,当然它还处在自然历阶段。

2011523日,藏历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拉萨市群众艺术馆获得“藏历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藏历年名片

中文名藏历年英文名Losar别称洛萨节、洛皇节、平衡登嘉洛节日时间藏历神变月初一至初三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西藏、青海、四川藏区和不丹、蒙古等节日起源起源于象雄本教、受汉历和印度时轮历影响节日活动插新经幡、驱鬼、吃“古突”、转山拜佛、拜年、赛马等节日饮食酒、古突、羌枯、切玛等(基本是糌粑、青稞、羊、面等作成的)节日意义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申报地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批准时间2011523日遗产编号Ⅹ-131

过年的变化

旧式过年

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为新年,这与上古时期汉族地区的过年一样。汉字的“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因此,本来的过年是庆祝丰收。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直到现在,水族还保留古式过年的风俗,“年成之后开始新年。

过年到过岁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本来含义的过年(汉藏语系有些文化基因相同),后来变成了过岁(说法还是讲”过年“)。

新式过年由来

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为新年,后来,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随着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的交流,许多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藏,其中包括历算。后来,藏区以麦熟为新年的习惯,改为与汉族一样过岁(岁是论日地关系周期里的节气而不是“年成),直至今天。

节日风俗

大概情况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馃子(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噶莫帕玛历算法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藏历年。

吐蕃王朝时期,从汉地引进生肖、五行推算法等知识,在古老的自然阴历、自然阳历及七曜历基础上,发展为独特的阴阳合历历法。《白琉璃》中说;这一时期,藏族历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记日、记月和记年的方法。如将生肖、五行。阴阳组合起来的记年法,在842年的“唐蕃会盟碑”上就有载录。后来随着弘印度佛教灭本,许多本教大算者受到迫害,雍仲本教经典大量被毁,保存在本教文化中的吐蕃古代天文历算知识因而失传,现代人已很难通晓当时的历法。

不过,人们还能从民间流传的天文历算知识,以及残存的极珍贵的文献(如巴黎图书馆藏的敦煌藏文卷P.T.761828385PT5580、中国)中溯源,以窥吐蕃历法的一斑。藏族天文历算者和民间有此知识者,均肯定这样的数字:一个是7分,一个是4个定点。这应该在吐蕃历法中就已定型。正由于记月时的47,引出了以后藏族历法中的独一无二的闰日和差日;用4分点法分出运算太阳时的四点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按高原气候变化分为四季。若依照本教传统说法,在吐蕃时代已有琼丹纪60周年的推算方法。这些都说明,吐蕃时代藏族历法已比较完备了。

11世纪从印度传入《时轮经[1]》历法以后.虽然藏地仍有多种多样的纪年、年首设置及闰月设置方法在流传,但藏族天文历法的计算基本是依据时轮历的。由于藏传时轮历既有藏族古老历法的基础,又从汉族地区不断吸收有用的内容予以调整和完善,所以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印度的时轮历。

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后来雅隆地区农业逐渐发展,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后,农民们便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年复一年,这种活动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庆祝,后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直到现在西藏林芝地区秋后麦子丰收以后人们欢庆节日,还可以看到这种物候历的延续和影响。

历法由来

藏历年藏历年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语称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历法纪元。这种历法以猴、鸡等十二动物生肖纪年,排列次序与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纪初期,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族的传统历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这种与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经被译成藏文传入西藏。这年天上正好是阴火兔年,藏族历史上遂把这一年定为第一个60年周期纪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说所称藏历新年即从此年开始,藏族语中对1027年雅称为第一绕迥,意为胜生年。

所谓“胜生”是指时轮经中说的香拔拉的难胜法王传法的最后一年——1026年,故将次年定为“胜生年”。

藏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它和春节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几天。所以塔尔寺的僧伽欢度藏历年的同时也欢度春节。从藏历十二月中旬清扫殿堂和自己的僧舍,准备礼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娄玛(又称席辫)、花卷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历同汉历一样也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

民俗风情

装扮与清扫

藏族人民所过新年节日,与汉区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12月,家家户户就开始藏历年

相关准备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们,骑上马到“圣山”或视为干净之地的山上去,砍来柏香树枝,驮回家来,为过年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糕等,到1230日午前,各户要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各自田间,以备大年初一早晨点燃。在家里,妇女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

相似之处

州内许多地区,由于临近汉族的农区,受其影响,在房屋的大小门上,贴有新年年画和对联,但年画内容主要是藏族视为吉祥之物,狮子、龙、虎等,对联一般用藏文书写的吉祥祝词。

驱逐恶魔

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

接着,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习俗

在西藏繁多的节日中,受到群众广泛重视的是藏历新年。了解西藏民间迎新年的相关传统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视程度。如农民在收割时将头次割下的青稞留下来作为欢度新年时献给神灵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头道奶打出的酥油作为新年献给菩萨的供品。男人们打完场就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洁白、美观,每当这个时候亲友邻居们总是带着美酒前来祝福;妇女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将自己亲手纺织的氆氇拿到河边洗涤,亲友邻居们也要捧上茶酒,祝福这家主人藏历新年将穿上新的衣服……为迎接新年而举行诸如此类的大小民俗活动十分繁多,无法在此一一说明。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后一个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活动。

驱鬼仪式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年代,这种传统习俗虽已在许多方面淡化或简化,但它的主要内容还仍存在于民间。各宗教派别举行的这种仪式,他们虽都是从形式上借鉴民间的“固朵”但其内容大都与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结合为一体。他们使用各种金刚表演舞并举行驱魔送崇食子的仪式,藏语称为“固朵尔”,意为甘九朵马,该活动都在当日的白天举行。

一年一度的民间“固朵”驱鬼仪式,人们要准备一顿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过去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欢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汤面片,藏语统称为“突巴”。送鬼这天的晚餐称为“古突”因为其含有九种食物,如麦片、豌豆、面疙瘩、人参果、萝卜等。为了使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还特别选择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等。这些具有预示性特征的食物包进面团里,同面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面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团湿面并捏紧后揉擦自身的各个部位,嘴里还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里,我心上的苦难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气和晦气都请你带到大海的对岸。”然后又把粘满疾病和晦气的面团放到装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这一切进行完毕,家庭女主人亲自掌勺为大家盛饭,当有人吃出日、月、书本和佛像等形状的食物时,人们放下手中的碗,举起酒杯唱酒歌,向他们敬酒表示藏历年藏历年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头、火种和奶制品的食物时,大家对此纷纷评头论足,夸赞他们的性格像羊毛一样柔软、他的意志像岩石般的坚硬,对待别人像烈火一样热情,他们的心灵像奶子一样纯洁;吃出包有食盐、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状和木炭等食物时,人们规劝他们劳动时屁股不要像食盐般沉重,对人不能像辣椒一样尖嘴薄舌,别像瓷片一样好吃懒做,干活儿不能歪着脖子不行动,做人不能心太黑,并要求以上人们要用歌声表示防患于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状的食物时,大家哄堂大芙并提醒她们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纯洁;有一种称为“斯玛热果”的全身长满刺的食物,谁吃出它说明此人处处伤人无法和睦相处,为此要罚酒并让他学驴叫、狗叫等。最后每人将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还要说:“今天我让你吃饱喝足之后,让你带走家中所有邪气晦气等,你必须做到头也不回地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这一特别的晚餐。

饭后举行驱鬼仪式,由一人端起装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的人高举火把喊着“滚出来,滚出来!”把鬼驱赶到十字路口处,然后人们回到关闭的家门前,共同歌唱赞门歌:

大门就是黄金的门,

洁白的”香布”是天上的云;

松儿石的门槛多美丽,

如意树的门极亮堂。

吉祥的大门朝向东,

日月的光辉照满家;

招财引福全满堂,

福气上升高又高。

我们赶走家中的鬼,

邪气晦气全灭亡;

干干净净回来了,

请给我们开大门。

大门打开了,门槛内已燃起了一堆火,从门外进来的人都要一一从火堆上越过,这时有藏历年藏历年人向他们泼水表示邪气都洗尽。腊月二十九日的传统驱鬼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结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备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稞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稞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法会,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正月初一,主妇们听见第一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并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妇便烧火、熬茶,到田间将率先准备好的杂草垃圾点燃。茶开后,到房前阳台煨桑。在备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时,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饼干等食料。

主妇烧茶时,要一男性随之起床,给马备鞍。喝茶后与全村男子骑马到神山祈祷和煨桑,这是一支庞大的煨桑队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给马备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

从神山回来时,骑手们要到宽广的草地进行骑马比赛,赛马场上,对取得第一、二名的骑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骑手和骏马戴上哈达和彩带。继而,寨里的年轻人,表演耍狮子、跳花灯、耍春牛、跳锅庄,之后,听著名老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但在这天,除了观看集体玩耍的活动以外,人们互不走访。

拜年活动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持续三至五天。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门外高声祝福,里面的人听到,赶紧捧着“切玛”出来,互相问候:

“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

“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女主人健康长寿!)

“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

“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年年这样欢聚!)

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着,女主人提着披挂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喝三碗不准通过。

藏历初三敬奉“屋脊神”,这天,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向空中传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民间相传过年穿新衣有悦神的意思。藏历年藏历年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到东面的宝瓶山和西面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后,成群结伙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唱歌、喝酒、谈笑。

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法会。这一法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愿大法会延续而来的。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传佛教信众也到此添灯供佛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开耕之前,农人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农人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连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按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宗教习俗

卓索切玛做法

首先用木板制作一个长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龙凤,油漆一新,极为精致,一般人家用一个斗或升即可。专门做的木斗里面从中间隔开,一隔中装满麦子,一隔中装满酥糕。没有隔的下面装满麦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颜料染成的麦穗,也有不着色的麦穗、鸡穗花(又称瑞圣花)和孜卓。孜卓形似令牌,两面顶端各贴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阳、月亮及八瑞相。卓索切玛做成后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两边摆上油炸饼,中间点燃酥油灯。为了新生民族风俗习惯,一些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单位也开始用卓索切玛,进行藏历年团拜活动。据说卓索切玛中的日、月是最后来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内容;八瑞相是藏传佛教兴起后的佛教烙印,麦穗和鸡穗花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尔寺大拉让吉祥新宫殿顶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后,烧酥油茶,首先沾一点向空中遍洒三下,敬献天地神佛,而后自己喝几口以示分享祥瑞,随后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经堂诵经礼佛。两位执事僧请措钦夏俄大僧官和大会引经师来主持礼佛的祈祷活动。僧众唪诵大威德金刚、护法神母、放生等经典后,全体祈祷者拜见大法台。与此同时,在大经堂顶层和三大学院中也诵经祈祷。祈祷新的一年里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谷丰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携带贺年礼品去拜见大法台。对三大堪岂有此理和襄佐只作新年祝贺而不送礼品。祈祷礼佛仪式结束后,接着举行新年斋茶会,大僧官、总管、祭供师等人到吉祥新宫来请大法台赴斋茶会。大法台从僧众中间走到上首铺设的红毡上转身向僧众拱手作揖,祝贺新春佳节,然后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两排就坐。这时密宗学院拉让的炊事员手捧木盘,医明和时轮学院的行茶僧从大法台开始依次献茶,拉让吉祥新宫供应油炸果、八宝米饭、果品等。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诵一段茶前经文,开始用茶,欢聚一堂。茶毕,大拉让请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时,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哈达,依次献给大法台表现祝贺,之后去大吉哇赴宴。所说僧宴,并非是什么丰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卷等素馍、糖果、茶山、米饭、手抓羊肉。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只有一份,大法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几份。

大年初二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准备茶食宴请。这天在大护法神殿(小金瓦殿)内举行护法神降神仪式,大法台到护法神殿时,两大喇吉、护法神师给大法台献典加(盛一盘糖果、食品、葡萄、红枣等称典加)和哈达,僧众念《罗桑加哇玛》经。诵经毕,执事僧手执点燃的一撮线香在殿内巡香。两大喇吉给护法神敬献供品,大拉让吉祥新宫给护法神殿献以一套马鞍为主的贺年敬神礼品13种,大吉哇献以一匹缎子为主的礼品11种,六小喇吉献礼各5种,各执事僧官献哈达1条。献礼毕,僧众齐声讽诵生死轮回和涅磐寂静经及《丹巴玛经》。之后开始降神,护法神师发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诸事及其他有关事宜。这时拉让吉祥新宫击鼓为号,示意参加降神仪式的各执事僧、活佛出席宴会。

初三至初八

初三日为隆波护法殿降神之日,其仪式与大护法殿一样。降神之后,由隆波护法神殿设宴招待凡参加降神仪式的僧人。

从初三至初八日之间,由三大学院的六执事僧各茶食宴请僧众。期间僧人用白纸(表示洁白纯净)包上一包沙糖或葡萄干,下垫一张方形红纸(表示喜庆),上盖哈达给自己的上师、老师拜年。老师用奶茶招待,还用红枣、柿饼或梨、附原哈达回礼。藏族中有给前来拜年送礼的客人必回赐礼品,不让空包回去的习俗。

节日期间,僧人外出怀中揣着一包礼品(如白糖、红枣、柿饼、葡萄干之类的小包)和一条哈达,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并交换礼品和哈达,也有相互送礼请客的习惯。活佛之间也相互送礼拜年,礼尚往来十分频繁。

至初八日藏历新年和春节基本结束,开始进行正月祈愿大法会的准备工作

文娱活动

西藏高原的节日中最富魁力、最具有特色的算藏历新年了。在新年期间,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特别是技能竞赛。各地欢度藏历新年的文体活动大致相似,但也各有风采,不尽相同,折射出不同地域因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生产方式、外部交往的差异造成的心理活动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

民主改革前的旧西藏,达赖喇嘛在正月初一上午,要在布达拉宫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庆祝大会后,有舞童十余人上场跳大斧头舞。舞童穿彩衣,戴白布圆帽,靴上拴着很多小铃,跳时叮当作响,手中擎着一把大斧头。

初二,布达拉宫顶上要表演强嘎塔雪,即飞绳戏(杂技),一个小伙子由从布达拉顶拴到宫脚达扎路恭记功碑前的牛皮绳上急速滑下,似空中飞人,充满惊险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前采观看。后来,为了安全起见,到十三世达赖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命令将绳技改为在木杆顶部旋转。奥运会滑雪冠军、德国著名运动员海利希·哈雪先生在二战期间避难于拉萨,他在《雪域奇遇》中追忆了惊险杂技以外的其它体育竞技项目:

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算是过去了,但是庆祝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八廓街广场忽然又举行起体育竞赛采。……第一个顶目是摔跤。他们是按照自己的一套规则进行比赛的,我很难说它是古典式还是自由式。除了腿之外,身体的任何部位着地都被认为是输了。这里设有运动员名单,也设有比赛前的点名与通告,一块毡片往地上一铺,比赛就算开始了。……他们的身上只挂着一块腰围。……胜者与败者受同样的荣誉和奖品。

接着是举重比赛,几个人抬出了一块溜光溜光的巨石,一看就知道这块石头少说也用了几百年。比赛的方式是看谁能将巨石举起,井能围着旗杆转一圈。能够举起这块巨石的人不多。

忽然从远处传采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赛马开始了。藏历年……一群没有骑手的赛马是从城外数里的一个地方起跑的,它们穿过激昂的人群之后,再奔向城里的一个终点。只有在西藏养大的马才有资格参加比赛。每匹赛马的背上都系着一块布条,上面写有主人的名字。比赛相当激烈。

马蹄所掀起的尘浪还设有完全消散,接着又奔采了一批长跑选手。……其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的穿着长袍,有的穿着藏靴,看他们那副摇摇摆摆的、张口气喘的样子就知道,这些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很多人没有跑完五英里长的赛程。

长跑比赛刚刚结束便开始了另外一个项目:骑术表演。……只见一批威风凛凛的武装骑士催马扬鞭,风驰电掣般地朝着这边奔来,观众也进发出一阵欢呼声。……优胜者除了领到一条彩色哈达或者日色哈达之外,还领到一块注有名次和姓名的不牌。长跑的领奖者大约有100名,领奖的骑士也不少于这个数目。

作为运动会的闭幕式,在拉萨郊外的一个广场要举行马术表演。……比赛者不仅要比试马术,而目还要较量一下枪法。有许多场面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我简直惊呆了!骑士笔直地站在马鞍上,在飞驰中举起了火绳枪向后面的吊靶射击,弹无虚发,颗颗射向牛眼状靶心。在离下一吊靶只有20码的距离处,他们又举起了弓箭,朝着靶子射去,又一次引起观众的欢呼。他们如此敏捷地在马背上交替使用着武器,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在拉萨,群众性的长跑和没有骑手的赛马都有起点、终点。赛马的起点是哲蚌寺下的琼热苏山脚,终点是拉萨附近的工布塘,相距约20华里。参赛的马大约上百匹,都是大贵族、寺院的。马背上设有骑人,马夫们跟在后面追打,完全是娱乐和炫耀性的。马拉松式的群众跑步,起点在罗布林卡附近的加措村,终点是在八廓街东南的顿青苏街口,距离约5公里。参赛者大都是贵族的佣人和仆役。而巨石比赛主角由“松哇”(系装扮的古装骑士)担任,所要举的石头都抹了清油,要想把它举起来,拼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很艰难,其结果自然想象得出来,常常引得观众哄笑不已。

藏历新年期间,拉萨城内还要举行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一是赛跑,参加者自色拉寺东麓至布达拉宫后,约三十里,先到者受上赏,赏绸缎、哈达、银钱等物;其次到者、后到者,各分赏有差。复以幼童裸体跣是自布达拉东止,约十余里,一的争道而趋,亦以先后至者为胜负,如力不胜,亲友在旁灌冷水于头顶为之助,此为一年夺标之戏也。可见其盛况。正目初三,当冬日早晨温暖的阳光照耀高原古城拉萨,沉浸在新年欢乐氛围中的拉萨市民和市郊农民群众数千人,汇聚在拉萨赛马场,观看一年一度的藏历大年初三赛马表演。藏历新年初三举行赛马、拔河等代表吉祥的体育比赛,不仅能让人们开怀大笑,而目预示着这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当当。正月十四至十六,在拉萨大街上进行角力、举重等比赛,郊外则举行赛马、射箭比赛,热闹异常。另外,各集团在竞技中互相对垒,一些祝圣活动与游戏、滑稽表演同时进行。初三翻杆戏,二十日崇武表演,十七日舞蹈表演,僧人表演。

新年贺词

·“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洛萨尔桑”——新年好

·“扎西德勒彭松错”

——晚辈祝福老人:吉祥如意,功德无量

·“阿妈巴珠工康桑”

——愿女主人健康长寿!

·“顶多德瓦土巴秀”

——愿岁岁平安吉利!

·“南央宗聚悦巴秀”

——愿年年这样欢聚!

·“吉吉!索索!拉结罗!

——祈求神灵赐予幸福和平安!

·“下普达”——干杯

藏历起源

为什么藏历年的日子有时会和春节重叠,有时又会相差1个月左右呢?这个问题啊,就让我们来说说藏历年的由来吧。

相传,在很久以前,每当庄稼成熟收获时,藏民们就会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年复一年,藏民就把麦子成熟的时候,作为一年的开始。唐代,美丽的文成公主,被聪慧勇敢的松赞干布迎娶到了西藏。她不远千里来到松赞干布身边,不仅带去了爱情,带去了汉家兄弟的友谊,更带去了各种天文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文成公主的入藏,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从这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开始,藏地的历法发生了改变,吸收了内地汉族的天文知识,有了欢度新年的习俗。

此后,又过了200多年的时间,在公元9世纪,结合内地的夏历、印度的时轮历和藏地本有的天文历法,藏民们创造出了自己的历法——藏历。

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时值农历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为始,计六十年为一个“饶琼”,到1987年已是第十七个“饶琼”了(公元1027年为第一饶琼的第一年)。在西藏所有的节日都按藏历计算;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农历推算。

藏历年有着古老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历算法,当时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

在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历被印成藏文,正式传入西藏。这对普信佛教的藏族同胞可是件大事,藏族同胞们更把这一年定为藏历新年的第一个年头。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曾发现过一部历书,叫做《纺线老人月算》,这部古老的历算书,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历算知识,对后来藏族地区天文历法有很大影响。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麦熟为新年,这在《新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为:“其四时,以麦熟为岁自”,《旧唐书·吐蕃传》则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岁首就是新年。

现在的藏历年,是藏、汉、蒙三个民族历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同唐朝缔结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重要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团结。由于农历元月一日适逢藏历十一月,从而把藏历十月算作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形成了欢度新年的习俗。

其他信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518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申报的“藏历年”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

2009年藏历新年电视综艺晚会《雪域欢歌》

首播时间:2009-3-14首播频道:CCTV-3

产地:中国大陆

年份:2009

栏目简介:

2009年藏历新年电视综艺晚会《雪域欢歌》汇萃了区内外众多大牌歌手,其中容中尔甲的歌曲《雪域祥和颂》;刘媛媛的独唱《五星红旗》和才旦卓玛的歌曲《再唱山歌给党听》。观众们还将欣赏到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与西藏相声界泰斗土登合说的相声《姜昆开店》,而深受大家喜爱的大山将以嘉宾身份客串主持,引出老师姜昆的相声。

保护措施

2019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拉萨市群众艺术馆获得“藏历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