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名师动态> 正文

快速联系

名师动态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王玉德:谈风水中的辩证法关系

分享到:
作者:王玉德           2020-07-28 15:54
字号:T|T
王玉德:谈风水中的辩证法关系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中国古代的《周易》《老子》等书籍是辩证法的渊,堪术中也有丰富的辩证法。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堪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互变,生死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术。堪舆术以辩证法为灵魂,认定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和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前后更替,物极必反。吉凶互变,五行有生克,砂水有美恶,方位有宜忌,藏风与闭气、拱揖与斗射,平去与倾脱、转腕与反背、过关与断续、粗微与雄壮这些思想是朴素地、直观地、猜测性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虽然不能够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但比起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却是积极的和进步的。

1、阴与阳

阴与阳是两个符号,就像数学中的正和负,物理学中的N极和S极,堪舆术以阴阳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本来,阴的意义是暗,阳的意义是明,都是对光线而言。先哲把阴阳抽象出来,专门代指对立统一的事物。阴与阳的关系能够全面反映古代辩证法的内容,宇宙间的一切都可以纳于阴阳范畴。天为阳,地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山为阳,水为阴;住宅为阳,葬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生为阳死为阴。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对立,阴阳统一。阴阳互根,阴阳渐变。阴阳平衡,阴阳斗争。阴阳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一阴一阳谓之道,堪舆之道不离阴阳。阴阳是堪舆的根本,清代堪舆理论家李德鸿在《珠神真经》论云:“有变化而后谓之龙,有阴有阳而后能变化。盖地为道,大小高低,屈伸阖辟相荡而成形;刚柔险夷强弱老少相资以为用,总之皆阴阳也。阴阳变而为五行,五行变而为七曜九星,分合互乘,正变杂出,动静相生,隐显不一。”

2、刚与柔

刚与柔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天地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早在两于多年前的《周易》就有刚柔的论述,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者为乾,柔者为坤,刚摩柔则柔消,柔摩刚则刚去。内事用柔,外事刚。柔则静则安,刚则动而用。
宋代朱的《朱子语类》卷七十四也多次论及刚柔之道,认为:“刚柔变刚了化,化了,柔了变,变便是刚,亦循环不已。”刚极便柔,柔极变刚。堪舆文献中,经常论及刚柔。宋代蔡元定撰写的《发微论》云:“地理之要,莫遇于刚柔,刚柔者,言于其体质也”宇宙最初是一片浑沌,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于是有了日月星辰和山川。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淘而渐去。山体刚而用柔,水体柔而用刚。山高耸而凝,水卑下而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人身之血为太柔,人身之气为太刚,人身之肉为少柔,人身之骨为少刚。涸燥之物为刚,夷坦之物为柔。强急者为刚,缓弱者为柔。急中有缓,缓中有急。太刚则析,故须济之以柔。太柔则弱,故须济之以刚,刚柔相济,中道得矣。相地点穴,辨山川之急缓,急者点缓,缓者点急。不得急上加急,缓上加缓。
明代金星桥《心得要旨》论刚柔之道云:“刚者强大而雄健。柔者,软嫩而雌伏。又阴来为刚,阳来为柔。凡地入首处,必刚柔相济,则其气中和而出人温厚。遇刚者,出人强暴。过柔者,出人懦弱,气使然也。如两金扛一水穴,向水中裁为刚中取柔穴,是硬处求软。柔龙取刚穴,曰柔里钻坚。如是则中和之气得聚而相济之义不悖矣。”这是主张刚柔相济,求其中和,中和为吉。

3.有与无

有是有,亦是无。无是无,亦是有。有无相间。无中有有,有中有无,察龙观脉,均在有有无无之中《心得要旨》论无中生有云:“苏松嘉常等处,大坪数百里,忽然耸起一山,以露其迹,使人莫测其来踪,又何以知其驻足而结聚,如斯形势,断续难以脉寻交构,惟以意会。亦以住势与去势不侔,分形与合势自异。去势尾动首锐,如金锹奔海,无反顾之意。住势手软脚弯,如惊蛇顾尾,有回抱之情。分形则直行直往,少留连之踪。合形则顾左顾右,多眷恋之态。其去住分合之势而察其远近行止之程,则无中生有之龙可得矣。”

又有有中生无。行龙起伏踊跃,忽然泻下平地寂无形影,不知是人地,还是升天?有的龙潜入地下运行,至几十里几百里外突然冒出有的龙潜入水中,隔水露头。时有时无,无中藏有。有起必有伏有关必有节,有逆必有顺。

五行亦存在有与无,生则为有,克则变无。水造无而为有,火化有而为无堪奥师认为,人死为无,得生气可以化无为有。生人为有,失生气为无,所以,生气是堪奥追求的目的。

4、动与静

《发微论》云:“动静者,言乎其变通也。夫概天下之理,欲向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不欲静欲静、动欲动。”山为静,水为动。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山静为常,动则成龙。水动为常静则结地。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扬。动不离静,静不离动。一动一静,循环不已。

点穴也要明辨动静。俗语云:点穴须求三静一动,认气须要百死一生所谓三静,第一是察对要静,开面朝拱面无压逼走窜。第二是龙虎要静,内向怀抱而无他顾。第三是水城要静,绕环凝聚而无反背冲激。穴场一脉要有精神,如婴儿囱门,四周坚而中间柔,一呼一吸,谓之动。动则有生气。

《心得要旨》论动静云:“动静者,此变道也。《易》日动静有常。山以静为常,是惟无动,动则有成矣。故曰山本静,势求动。大抵天下之理必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为阴阳得配,成生育之功。若静于静则无生机,动一于动则无息机,为阴阳不变而无成也。”这是以动静为天地间的普遍规律。

五行生克就是动与静的关系。金木土禀阴质之重,其性也静,而穴成于动。水火禀阳气之重,其性也动,而穴成于静处。故静体当用动穴,动体当用静穴。火不静则燥烈,火不息则泛荡。五星山形各以动静相成,不得违忤。

阴阳也与动静有关系。动而有阳,静而有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互为其根,循环不已。

《阳宅集成》认为宅有动静变化四格。屋只一层,无穿堂从屋,只以坐宫大门布星,不必用穿宫贯井,谓之静宅。如果屋有二三四五层,谓之动宅。贯井,即贯通天井。凡屋有一天井,始算作一层。一至五层之宅,以五行次第排列。如果有了六七八九层,则五行生克关系已不能满足排列需要,就得改用九星排列,这就是变格。如果有了东四宅和西四宅之分,就有了化格,由静而动,由变而化,是根据房屋的规模确定的。

5、聚与散

聚与散是个相对的概念,聚中有散,散中有聚有大势之聚散,亦有穴中之聚散。散于此,聚于彼;散于彼,聚于此。散聚散聚,自然之道。
有生机之气是一种聚合之气。气聚成形,气聚物生。因此,堪奥术选择宅地,都强调聚气。《葬书》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生气在地下,随支垄体质流行,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必得有山丘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外气横形,内气自然聚止。气有上聚而下散,有下聚而上散,有上下皆散而中间聚,有左聚右散,有右聚左散有左右皆聚者。
龙欲其聚,不欲其散。龙欲其止,不欲其行。散余有聚,行余有止。城郭是聚,结作是止。

6、干与枝

树木有干枝,主次分明。堪舆认为地形也有干枝。干与枝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干必有枝,有枝必有干,互为前提。大枝为小枝之干,小千为大干之枝,枝之长大者类干,干之中住者反类枝。干为正,枝为从。为主,枝为辅。
察干枝之法,《心得要旨》云:“但登穴细察其情,近卫远列,环集四应之间,小水大源咸会三阳之内,故知其为干。枝长大者,虽见两水合尽而局则不能得其大会,故为枝。”龙之行,大展羽翼,星罗棋布,蝉联蜂聚,如阵马奔迅。枝龙之行,起伏踊跃,隐隐隆隆,变住偏顾。

7、形与势

堪舆文献对形与势有很多论述: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十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原其远势之来,察其近形之止,形势既顺则山水翕合。千里来龙,五尺人乎。形止气蓄,化生万物。形势动则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形势止则若怀万宝而燕息,具万善而法齐。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形如负裘有垄中峙。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占山之法,以势为难,而形次之。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势欲委蛇而顺,形欲高峙而峻。有形必有势,有势必有形。大形成小势,小势成大形。形乘势降,势随形住。来势为本,住形为末势必欲行,行则远。形必欲止,止则。形者势之积,势者形之崇。外势欲圆,内形欲
方。外圆则无不顺,内方则无不正。来山为势,结的成形势如根本,形如蕊英。势欲其伸,形欲其缩。远以观势,近则观形。势者,其体以土,其用以水,因体而行,乘用而止。形欲住脚,势欲住郭势全形就,生气旺盛。势为形之大者,形为势之小者。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8、山与水

山为阳,水为阴。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山愈高其气愈厚,水愈深其气愈大。水依山而凝,山靠水而畅。山水相依舍山则水不附,舍水则山不止。山为内气,水为外气。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无山则气散,山无水则气寒。山如兵,水如城。山如堂,水如墙。山如君,水如臣。山如主,水如宾。山与水相表里,相体用。山来水横,水来山界。水性应山,山性应水。水随山转,山防水聚。山水相济,山水相得。山双行水居中,水双行山内拥。山水有五凶:山高水倾,山短水直,山通水割,山乱水分,山露水反。山以得水为面,不得水者为背。用水之道,以山为准。
9、微与著

风水形胜,有微有著。《发微论》云:“微著者,言乎其气脉也”气无形属阳,脉有形属阴。阳清阴浊,必然气微而脉著。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脉不自为,必因气而成。观气脉,当以有形察无形无形在有形之内。有微有著,则明示雌雄。雌雄者,言乎其配合。山水相对有雌雄雌雄相喜,天地交通。阳龙取阴穴,阴龙取阳穴。阳山取阴,阴山取阳。

10、深与浅

地理之要,当明深浅宜浅而深则气从上过,宜深而浅则气从下过。先观来脉之期,次四山之从佐。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脉有凸凹,有浮沉。阴脉常见乎表,阳脉常收乎里。凸者脉浮,凹者脉沉,微细者脉浮,粗重者脉沉。阴阳消长,以和为宜。当深得深,当浅得浅。

11、生与死

堪师认为: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脉活动者为生,粗硬者为死。龙势推左则左为生,右为死。龙势推右则右为生,左为死。《心得要旨》论云:“地理得生气则泽,及后人失生气则灾侵先灵。”立穴重在识生死,生死须明聚散。聚则气融结而生,散则气飘零而死。山体圆净而丰腴者为生,嶙峋而瘦削者为死。阴阳冲和为生,偏胜者为死,山以静为常,动则有生气。脉右来则生
气趋左,从左取穴。脉左来则生气趋右,从右立穴。高不破圆,低不脱脉,恰中取穴,生气自得。《管氏地理指蒙·择术》云:“原生之始以知死之终,反始之终以知生之始。知生死之说则知变化也。”《青囊海角经·结穴》云:“看脉固是捷径,又要变通看化出脉处有气无气,以定生死。若是生脉,自然周遮若是死脉,必定透露,山无脉不行,何山无脉?只是生死二字,四水交则有脉,八风动则无气。有脉无气,脉从气散。有气无脉,脉从气生。烛非不旺,临风则灭,卵非不雄,无暖不生,此可以通脉气生死之说矣。”可见,气、脉、穴皆可以生死论之。

12、雌与雄

雌与雄,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左为雄,右为雌。水为雄,山为雌。雌雄同处为吉,分离为凶。雄为刚,为阳。雄为柔,为阴。以山水而论。山水完固,左右相交,是为雌雄配合。山左行,水归右,交度得宜。雌与雄在不同条件下,向对立方向转化,雄变雌,雄变雄。雄中有雌的因素,雌中有雄的因素,雄不同分离。雌不离雄,雄不离雌。


注:王玉德,历史学博士,师从张舜徽教授和章开沅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学术带头人。前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法文化中心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科技史学会秘书长。从事历史学、历史文献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近几年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文化产业学、文化遗产学、红色文化均有猎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