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学习强国> 正文

快速联系

学习强国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易》是圣人事,非学者所及乎

分享到:
来源: 学习时报、尔雅国学报      作者:王风            2020-10-08 11:11
字号:T|T
《易》是圣人事,非学者所及乎

《周易》凝结着古圣先贤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体悟,古人认为,通过读《周易》、用《周易》,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生生之谓易”,人生境界将不断得到提升——“日新之谓盛德”,人生亦将获得更大成功——“富有之谓大业”。今天,很多人对《周易》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却一无所得,究其原因,是学界向世人介绍的读《易》方法不对路,《周易》摆在世人面前,就像打不开的宝库。八百多年前,朱子曾经面临类似的问题,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主张参照占筮学的方法读《周易》。他用这一方法,果然从《周易》得到不少东西。

朱子的主张,是针对《周易》特点提出的。用《老》《庄》《论》《孟》这几部书作为比照,即可看出《周易》的特殊之处。《老子》和《庄子》论天,建立了关于天的学说;《论语》和《孟子》论人,建立了关于人的学说。《老》《庄》论天,认识到时空之无限,感叹人生之渺小,是大写了天字;《论》《孟》论人,认识到人能弘道,认为人的浩然之气能塞乎天地之间,是大写了人字。《老》《庄》与《论》《孟》的学说,各有偏重,一偏重于天,一偏重于人,遂构成对立。到魏晋时,这对立演化为“名教与自然”的剧烈论争。

其实,书本上的学说,可称为名的世界,而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可称为实的世界。名的世界与实的世界未必是完全相符的,因而《老》《庄》之“天”与《论》《孟》之“人”的二分和对立,在实的世界未必是一个严峻问题。当学者们在名的世界争得你死我活时,说不定在实的世界中,人与天正悄悄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呢!《周易》所提供的,正是在实的世界中人与天沟通之术。《老》《庄》《论》《孟》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学说,这学说属于名的世界;《周易》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方法属于实的世界。读《周易》,是不能像读《老》《庄》《论》《孟》那样来读的。

按朱子的理解,《周易》所提供的沟通天人之术,即是占筮。《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又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讲的都是占筮。关于孔子对占筮的态度,存在很多争论,在新近有帛书和竹简出土之后,争论依然激烈。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在孔子所主张的礼当中,越是重大的礼仪,越要事先用占筮的方法与天沟通。他晚而喜《易》,经常翻阅《周易》竹简,编简的皮绳多次被磨断,应当与占筮学有密切关系。

朱子在《易》学上提出“《易》本卜筮之书”,建议人们读《周易》时要参照占筮的方法,认为不如此则不能体味到《周易》的真精神、真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上承孔子的。孔子、朱子所研究的《周易》占筮,作为沟通天人之术,与中国思想史上最重大的命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密切相关,其思悟极深,其境界甚高,不是非法地摊上打卦算命的那种占筮。

今人对《周易》占筮的认识,有很多偏差。一种观念认为,凡事已经注定,《周易》占筮是为了揭示宿命,先知未来之事。这一观念与《周易》的精神不符。《周易》认为世界上最深刻的原则是变,主张人类应在变化中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故人应与天地并列而为三才之一,这与宿命论的消极思想正好相反。一种观念认为,《周易》占筮是科学的,终有一天我们会弄清它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观念也不正确。近代自然科学追求的目标,是在变化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东西亦即客观规律,而《周易》占筮却是要在变化之中直接把捉变化着的具体事物,二者的路向正好相反,用自然科学的范式来讨论《周易》占筮,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一种观念认为,占筮要问天、问神,是主张有神论。

其实,自孔子开始,人格化的神就逐渐退出了占筮的领域。宋代程子在否定人格神的同时信任占筮,于是提出“感通”说。他们说的“感通”,是物与物之感通,而非人与神的感通,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事物皆归根于天理太极,所有事物都因同根而相通。对今天的学人而言,纠正上述偏差之后,才能静下心来,冷静地考察朱子提倡的占学方法。

朱子曾经说:“《易》是圣人事,非学者所及也。”意思是说,对常人而言,《周易》可以习用而不可以对其原理强加解释。《周易》属于实的世界,无论我们用何种学说作解释,都未必能切中其真实。对于《周易》及其占筮,首先要做的,是在现实活动中加以体验,体验它的奇特,体验它的局限,甚至体验它的荒诞。总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