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风水研究专栏> 正文

快速联系

风水研究专栏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丁书垚:风水学对中国传统寺庙景观设计的影响

分享到:
作者: 丁书垚           2021-01-11 15:25
字号:T|T
 丁书垚:风水学对中国传统寺庙景观设计的影响


《葬书》曰:“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

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本文以风水学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结合牛首山佛顶寺的文化和景观设计特点,对佛顶寺景观的方位走向、布局进行研究,探索风水对其景观方面的影响,以期为风水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启示,为风水学的重新回归提供理论依据。

引言:“风水”又名“堪舆学”,在古代,风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其常用于住宅的选址、皇帝宫殿的建造。而庙宇作为承担民众心理寄托与无数哲学理想的场所,本身就承载着灵异的力量,故本文以佛顶寺为研究对象对其景观做风水学研究。

一、风水学的概念

《黄帝内经》有曰:“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房屋的建造和设计中就开始融入了风水学意识。同样的,在军事领域,精通风水的军事家更是被尊称为堪舆名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肆虐,许多关于风水学的文献资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仅存的少数文献资料和人们的口口相传才让风水学延续至今,其悠久的历史让这门学问变得更加神秘。

“依山傍水”一词早在宋朝便被叶适于书中提出,这一说法在“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理论上进行了更为明了的解释,在前人看来,山是气的源头,不同的地形山势构成便是“形”,《葬书》(郭璞)中将“形”与“气”的关系表述是“气因形来而不能葬也”。“形”便如屏障一般,容纳着“气”,二者关系密切且不可分。

二、牛首山佛顶寺的文化背景及景观分析

牛首山自古便享有“天阙”的美誉,现代设计师们秉承着弘扬佛道文化的观念,在原先矿洞地形的基础上建造地宫,结合此处悠久的历史背景,牛首山最终被定为释迦牟尼舍利的供奉处。唐朝年间,法融(594-657年)于金陵牛头山传法,创立牛头宗,“戒多言”为其思想特色,“心性空寂”为其重点。牛头禅的创立及思想观念对于南宗禅形成起到了深远且决定性的作用。

在佛顶寺的整体景观中,由日本首相府御用景观设计师仓永秀夫设计的枯山水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在沿袭日式传统枯山水风格的基础之上,保留了中国传统庭院的特点,选择不去梳耙出河流的条纹,并以平铺白砂的形式来表现出静态的水面的方式(图1)来呼应牛头禅宗中“无心”、追求心性空寂的思想。

三、牛首山佛顶寺景观的风水学分析

由于佛顶寺特殊的建造朝向,让寺内枯山水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地势。在风水学的思想中,古人根据季节昼夜变化,将冬至称之“地户无下”,夏至为“天门无上”(《河图括地象》),分别对应《易经》中的巽位和乾位,书中将乾上巽下这一卦象论述为“天风姤”(姤卦),天下有风,其有万物茂盛之意。古人根据此思想,将水口与天门、去水口与地户的位置一一对应,结合贾公彦《河图括地象》中的“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分析得出水流自西向东的为最佳风水流向。佛顶寺枯山水中自西向东而下的“水流”(图2)设计,便顺应了这一说法。与此同时,位于寺庙东南两侧的枯山水设计不仅阻绝了“气”的消散,


1牛首山枯山水图2枯山水“水流”自西向东的流向更使其形成了风水学中“藏风聚气”的绝佳风水地势。

传统寺庙的风水布局离不开中轴线对称的原则,佛顶寺的建设也具备了这一传统特点。对称布局在战国时期便得到了运用,古人根据《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观念,将阴阳看作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将其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相结合,认为一切事物最好的节奏便是平衡与和谐。整个寺院中具代表性的便是从佛顶寺正门一进去的石雕之景,设计师利用对称性的景观布局与后方的建筑相互衬托,给来者一种大气磅礴的肃穆之感。对称的景观设计不仅给寺院增添了庄严的氛围,更是对“灵山说法图”中所道之事的尊敬与敬仰。

四、风水学对现代景观的启示

在当代,“天人合一”的风水基础理论常被用于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的整体状态。在生活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愈发重视,回归自然、遵循自然的观念变成了当代景观设计的主流观点。环境问题的频发,设计师应将眼光更多地放在自然的可持续性上,在不破坏生态的条件之下,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

在此问题上,风水中“阴阳平衡”的核心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它变相地体现出古人对生态平衡这一观点的深刻认知,并且部分现已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当代设计师们在适当借用风水理论的基础之上,将我国特有的民族历史注入景观文化之中,在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延续的同时,建造一个富有华夏底蕴、天人共处的和谐社会环境。

结语

风水学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中华文化,更展现了古人较为完整的世界观,是前人智慧的高度体现。作为民族特有的“符号”之一,我们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在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之下“取其精华,去之糟粕”,让风水学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