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学习强国> 正文

快速联系

学习强国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分享到:
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23-05-23 20:16
字号:T|T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中共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为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根本遵循,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516日,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郭卫民:着力构建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对外话语体系

加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让中国声音在海外“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有助于展示中国形象、掌握话语主动、引领国际舆论。建议:

准确把握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把对外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外话语内容建设的首要任务,介绍好党和政府战胜风险挑战、推进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阐释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治国方略。客观介绍基本国情,生动展示发展成就。介绍好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当代发展,帮助国际受众深刻感受客观真实、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完善对外话语表达形式,凝聚国际舆论共识。介绍好我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的理念、实践,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泛凝聚国际共识。

扎实有效推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应做好几方面工作:深化系统研究。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理论与实践,准确把握所需对外介绍内容及其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通俗易懂的概念、话语进行对外表达。坚持国际视野。深入了解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增强话语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注重共情传播。对外介绍时应注意受众的文化背景及认知,研究参照系、对照物,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突出文明互鉴。善于讲好普通人的故事,注重以小见大,激发共情、共鸣。勇于担当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往往涉及一些重大政治议题,要勇于突破传统话语范式,在表达创新上下功夫。调动各方力量。重视翻译工作的基础性作用,打造逻辑严谨、表意准确、鲜活生动的对外话语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深化考古成果阐释 强化文物对外展示交流

百年来的考古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考古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传播力影响力仍较薄弱;考古成果研究阐释能力不足,对中华文明特质的挖掘提炼不够;有影响力的对外展示交流平台、路径和品牌较少。建议:

深化考古成果阐释,提升中国考古影响力。深入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实现基于中国考古实践的理论创新。持续开展赴外考古和文明比较研究,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中青年专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被国际社会理解接受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吸引更多海外考古学人参与中国考古项目。

搭建世界考古交流平台,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搭建中外考古学家面对面交流平台,促进中国考古国际化。创办考古类外文期刊,专项支持考古类图书翻译出版,让世界同行及时了解中国考古动态。搭建考古成果数字化平台,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文化品牌,推出多样化对外展示交流产品。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出易于形成和声共鸣、引发共情的展览。依托国家重点博物馆,培育高素质的自主策展和外宣团队,推出高质量的文物外展,讲好中国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故事。

构建跨界联动文化传播矩阵,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文化传播联动机制。利用科技赋能,扩大优质传统文化节目的海外参与度和影响力。加强全媒体、数字化传播,让世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全国政协常委陈军: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中共二十大的明确要求。建议:

提炼话语表述,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对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作出现代话语表达,加强说明阐发,构建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向世界精准译介、阐释。把中华文明的精髓要义和叙事体系纳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数据,跟上传播技术新发展,在国际舆论中掌握信息资讯主动权。

提炼文字标识,增强中文传播能力。近几年,我国新兴产业、国潮品牌逆势增长,国货国潮走俏国际市场。应牢牢把握这一时机,通过影视产业、电竞产业、电子数码、潮流玩具等商业文化形式,从视觉审美到文化内涵,频繁使用汉字标识并附上解释,让国际受众熟悉更多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中国新时代发展变化的新鲜中文词汇。着力创造以中文为主题的国际通用词汇和语法。

提炼人物符号,立体呈现中国形象。在当代,一大批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同时也彰显出个性的形象特征,成为中国新生代优秀代表,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和感染力。多通过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人物形象,着力展现平凡中国人不平凡的奋进精神,更加鲜活、更加立体地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都海江: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

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目标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过程、方式、因素、特点、机制与效能,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朝着理想目标前进。建议:

设立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广聚专家学者之智,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持续推进评估体系的各项研究走向深入。

利用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长期实践中构建起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逻辑的研究标准,可以作为构建评估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

组建多元评估主体,由国家层面牵头统揽,制定评估办法、评估标准。具体评估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同时借助专业调查评估机构的工具优势。评估对象要全面覆盖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社交平台等主体。评估方法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式。定量评估主要依靠大数据监测、统计传播力指数等,对每个项目设立分值进行打分。定性评估要建立专家库,在遵循回避原则的前提下,通过随机抽选方式,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考察进行综合评议。

评估体系的具体设置。首先根据不同评估对象采取区域化、分众化评估体系,其次以基础概念为切入点进行逐项的分解细化。

全国人大代表霍启刚:发挥香港优势 强化中华文明传播手段

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建议:

进一步优化政策,健全大湾区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更好保障香港艺团在内地的合法权益、增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互动、降低艺术品补税仓抵押金、放宽及加快表演道具和服装在海关的检查程序等。应尽快落实建设港澳演艺机构内地后勤服务基地。同时,提供大湾区的优惠措施,吸引国际文化艺术组织的落户。

以科技及数字化手段将中华文明融入生活。近年来,虚拟角色在全球得到广泛关注,我国亦应考虑善用已有的文化内容及传统故事,发展更多知识产权作品和角色。探讨发展国际化的数字体育平台,传达出我国和平的价值观。

除政府推动外,高效的市场参与亦不可或缺。建议政府促成相关企业增强产业协作,在角色创作、宣传、互联网事务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更加密切的合作互补。

全国政协委员王茂虎: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精准性

我们应加强受众研究,掌握更加明确的目标受众诉求,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精准性。建议:

各外宣媒体加强对用户诉求的分析,进一步把握不同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的受众结构、阅读偏好、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等,为中国故事在海外市场的精准传播奠定重要基础。

推动中国故事与目标群体精准对接。深化与当地主流媒体合作,拉近中国故事与当地主流媒体受众心理距离。主动加强与当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士与团体交流互动,推动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凝聚好新一代华侨华人华裔力量,探索凝聚侨心侨智侨力精准共情传播路径。

发挥智库献策作用,助力中国故事精准触达受众需求。应加强智库的智力优势和桥梁作用,参与外宣媒体国际传播实践,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加强对受众诉求和传播效果的动态研究、风险预警、舆情分析,将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为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指导。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发挥民间外交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更需要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建议:

有效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促进民心相通。深化中外民间交流,在人才、教育、科技等国际合作中广交朋友,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奔赴,不断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个人,通过国际会议论坛和双多边合作平台、海外经贸交流和旅游交往,更加直接、形象地讲好中国国情和民生故事。重视与在华外籍人士的沟通、交流,主动搭建其在华交往渠道和网络发声平台,增进相互理解,增强情感互通。

塑造中资企业在海外国家的良好形象,促进利益分享。中资企业良好形象,特别是企业员工展示的风采,在当地民众心目中有直接的感染力,是扩大朋友圈、展示中华文明、提升亲和力的重要方面。鼓励中资企业运用好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全面展示企业文化。派驻海外的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层要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及习俗,与当地民众建立亲近和互信关系。

加强国际人际传播理论研究,促进意识共鸣。加大国际化背景下社会网络传播、人际传播受众心理学研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全球视野、掌握传播规律和专业技能的国际传播人才。精准划分受众,采用贴近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群体的叙事方式,精准传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全球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让受众听明白、听进去、有共鸣,从而增进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对我国制度的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刘以勤:以侨为桥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海外侨胞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是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力量。结合工作实践,从发挥华侨华人独特优势的角度提出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涉侨国际传播体系。设立涉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跨部门协调机制,如设立相关工作机构,整合发挥宣传、统战、外交、教育、文旅、侨联等的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加强国际传播的调查研究,按照不同地域、国家、群体的文化特征,系统谋划,谋篇布局。依托华侨华人分布广泛、融通中外的特点,形成横向互动、上下联动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通过采用精准传播方式,紧扣时代脉搏,引导海外侨胞多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时效性、亲和力。

强化载体建设,增强涉侨国际传播效能。发挥侨社的凝聚力影响力,通过当地友好人士、网络名人、友好智库等传播中华文化,运用好海外华文媒体的传播资源。

重视侨界青年,培育涉侨国际传播新动力。高度重视侨界青年群体以及华裔新生代的工作,加大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与时俱进把侨校打造成文明传播的桥梁和中国形象的窗口。

做强文化品牌,创新涉侨国际传播形式。搭建高质量文化传播和交流平台。创新文化交流的形式,支持涉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支持推动成立“侨与桥”国际传播创新示范基地,依托专业媒体和专业机构,建立新型文化传播矩阵,积极借助新科技手段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郭媛媛:积极应对通用人工智能加速进化的挑战

面对通用人工智能加速进化带来的新挑战,建议:

做好有质有量的数据储备,建设开放、共享的中华文明海量数据库。在已经出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意见基础上,统筹推进、加速搭建开放、共享的中华文明大数据库;相关部门加快推进中华文明数据标识、重点集成、分类标注、不可修改设置,以及多语种、多类型案例库搭建。

相关部门统筹做好在互联网平台上分期、分层、分类推进优质文本广泛应用、常态发布、规模化覆盖工作。联动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馆等,建立与国外数据库关联机制,拓宽中华文明数据库海外共享面和流动范围。对进行中华文明大数据海外分享、交易、处理的互联网企业或平台给予支持和帮助。

做好自主通用人工智能设施准备,建构多元主体协同研发体系。研究建立政府、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主流媒体、智库等在研发自主通用人工智能方面的协同攻关体系,建立中华文明优质数据库提供科技企业使用的常规、长效机制。相关部门以政策牵引、制度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揽子计划,推动头部科技企业以中文为语言,中文文本、语料为主要数据来源,开展自研预训练及模型建构深层次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海尼扎提·托呼提:提升互联网国际传播力

在我国,官方媒体、互联网民营企业两类主体,形成了国内有效的联动传播。近几年,民间草根力量的壮大,成为国际传播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为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力,建议:

继续鼓励互联网企业健康发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健全互联网平台基础性规则制度,完善指南、指引、标准等配套制度,以公开公正透明的规则制度向互联网平台、自媒体从业者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提高全媒体国际传播的IP运营能力。给IP内容生态公司一定土壤,协助孵化IP品牌出海传播。鼓励更多互联网科技型企业投入算法变革,提升构建元软实力的能力,对各种传播渠道提前布局,争取在未来取得更大国际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傅若清:推动中国电影更好走向世界

如何发挥电影的表达与传播优势,让国际社会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贡献,是电影工作者要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建议:

凝练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散发时代魅力、释放现代活力。生动阐述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示蓬勃向上的中国形象,增进海外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解与认同。

创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以大众化实现全球化表达,寻找中外文化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交汇点,“接地气、有温度”地讲好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以创造性转化实现全球化表达,创作立足国际视野,因地制宜处理好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之间的关系,使“中国味”与“国际范”浑然一体,以融通中外的故事表达增强中华文明感召力。

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力、科技为动力的发展机制,为中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占据有利地位提供支撑。充分发挥国有领军企业带头作用,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其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支持鼓励在创作、技术、人才、投资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多元立体宣发网络,增强中国作品的传播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自主研发高新技术格式电影产品出口,深化电影技术应用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吴志良:发挥港澳优势 增强传播效能

为了更好发挥香港、澳门在传播效能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港澳同胞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筑牢底线;另一方面要强化港澳的国际传播平台作用,利用港澳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深化世界各国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政策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建议:

组织专家学者,论证港澳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功能、路径及其话语体系、叙事方式、传播方式的特征,强化其平台作用以及与内地建立合作的模式,并形成整体策略和可操作方案,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增强专业分析、主题设置以及传播效能的针对性、感染力和亲和力。不同主题,不同时点,由不同的机构和人物发声。用心结交朋友,充分发挥海外驻香港机构和人员的作用,以其亲历亲闻亲见,呈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尽快加强港澳影视业和多媒体的能力建设,提高传播的效能。研究内地与港澳同行的合作机制,从主题、人才、拍摄、发行全方位融合。为多媒体赋能,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在港澳建立传播阵地,协同内地有关部门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