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易学研究精选> 正文

快速联系

易学研究精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刘良华:《易经》的教育智慧

分享到: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刘良华           2021-01-09 16:42
字号:T|T
刘良华:《易经》的教育智慧


[摘要]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易经》的逻辑结构是阴阳二元论并由此派生出的乾坤精神,再由乾坤两卦派生出八卦,由八卦派生六十四卦。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易经》的乾坤两卦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六十四卦的核心思想是忧患意识,并以刚柔相济、阴阳当位的易简思维来理解和化解生活中的种种隐忧和隐患。《易经》不仅提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警告,也提出了解决忧患的方法。它既是提升个人生存质量的生活智慧,也是富国强兵的基本原则。《易经》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它不仅以阴阳二元论及其忧患意识向世人提出警示,而且以刚柔相济的易简思维贡献了解决的方法。

《周礼·周官·宗伯》云:古有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卦为首。“三易”之中,《周易》影响最大。后世所谓《易经》,即为《周易》。《周易》在先秦为诸子百家共同的经典,尤其为儒家所推崇。孔子晚年突然“喜易”。《论语·述而》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六经”最初的次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经》居首,《春秋》殿后,这也是后世流传的一般排序。《易》的地位在汉代开始上升,经刘歆等人的发挥,《易》逐渐成为群经之首,六经顺序于是变迁为《易》《书》《诗》《礼》《乐》《春秋》。有人认为孔子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截然相反。孔子早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删《诗》《书》《礼》《乐》,其核心思想在于推崇等级帝制。孔子三十而立之后开始觉醒,“温故而知新”,晚期则呼吁革命,推崇《易》与《春秋》。其核心思想在于提倡天下为公。也有人认为,孔子尤其看重《易》与《春秋》。两者为“儒家之专学,亦其内学”。③或曰:“孔子之道,内圣外王。其说具在《易》《春秋》二经。”

《易经》由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组成。每一卦的主题及其含义究竟为何,历来的注解众说纷纭。在种种注解之中,孔子及其后学所作的《易传》开风气之先。《易传》共七篇:《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史记·孔子世家》云:“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其中《彖》《象》《系辞》各有上下两篇,因此也称“十翼”。也因此,《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则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七篇之中,中间篇《系辞》将《易传》分为前三篇和后三篇。前三篇偏重形而上的解读,重视卦爻辞的义理。后三篇偏重形而下的分析,关注各卦之间的顺序。《系辞》则从整体上解释《易经》之义理与思维,可以作为理解《易传》以及整个“易经哲学”的关键枢纽。《易传·系辞上》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传》虽是对《易经》的解读,但《易传》逐渐与《易经》合二为一,二者一起构成《周易》。虽然后来其他各家有关《易经》的解释皆可视为“易传”,但一般所谓《易传》,特指孔子及其后学所撰的《易传》。与《论语》类似,《易传》大量显示为“子曰”。就此而言,可将《易传》视为《论语》的续篇或《论语Ⅱ》。自从欧阳修提出质疑以来,《易传》是否为孔子本人所撰至今仍有争议。比较主流的意见是:《易传》由孔子及其门人所撰。

一、刚柔相济的阴阳思维

《易经》虽已隐含了阴阳哲学,但对“阴阳”只字不提。直到《易传》这里,阴阳才成为正式谈论的重要范畴。“《易》本卜筮之书”(《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易传》把作为占卜的《易经》变成论阴阳之哲学专著。《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天下》则曰:“《易》以道阴阳。”阴阳派生出八卦,八卦派生出六十四卦。《易传·说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周易》以乾坤演绎阴阳哲学。乾者自强不息,坤者厚德载物。既有乾之“自强不息”,又有坤之“厚德载物”,则万事可成,成功可期。

()乾之阳刚与自强不息

乾之卦辞曰:“元亨利贞”“元”为元始、本元。“亨”为亨通。“利”为顺利。“贞”为贞正。“元亨利贞”亦可理解为事物发展的开始()、亨通、获利、终结四个阶段。也有人将“元亨利贞”与“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仁义礼智”对应。

初九爻辞曰:“潜龙勿用”默默无闻,积聚实力,但藏而不露。并非一直“勿用”,而是“时机”未到。即使较长时期不被发现和重用,亦不抱怨。《论语·学而》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初试锋芒,“小荷才露尖尖角”。小试牛刀,出手不凡,超凡脱俗,将有贵人相助,总有人慧眼识英雄,千里马遇伯乐,“利见大人”。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无咎。”初试锋芒之后,既可能有贵人相助,也可能因遭人嫉妒或嫉恨,更可能因实力不够而不能胜任。“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因此,不仅“终日乾乾”,而且“夕惕若”,如此才可避免遭人嫉妒或排挤,“无咎”。乾卦六爻,九三最重要。若坚持“终日乾乾,夕惕若”,则“或跃在渊”并由此而“飞龙在天”,上升至“九五之尊”。若无“终日乾乾,夕惕若”、“自强不息”,则故步自封,甚至江郎才尽,半途而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已经具备“地利”、“人和”,只欠“天时”。众口交赞,人心所向。居“储君”、“太子”之位,行“辅助”、“摄政”之事。随时承担任务,迎受大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因时而变,见机行事。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德高而位尊,智大而有文韬武略,力大而举重若轻。有贵人相助,“利见大人”。

上九曰:“亢龙有悔”高处不胜寒。树大而招风,枪打出头鸟。“君子居安而不忘其危,存而不忘亡,知而不忘乱。”

用九曰:“见群龙无首,吉。”由“据乱世”、“升平世”而“太平世”。天下太平,无为而治。《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帝王世纪》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易传·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荀子·大略》曰:“善为易者不占。”识时即可,识时务者,为俊杰。“善学《易》者在识时。”《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易道深,一言以蔽之,曰时中。”《管子·白心第三十八》云:“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从“识时”的视角来看,颜子之隐与孟子之显,各当其时。张载曰:“颜子为成性,是为潜龙,亦未肯止于见龙,盖以其德其时则须当潜。颜子与孟子时异,颜子有孔子在,可以不显。孟子则处师道,亦是已老,故不得不显。”程颐亦呼应:“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坤之阴柔

坤之卦辞曰:“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

,先迷而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坤卦六爻。初六爻辞曰:“履霜,坚冰至。”坤卦初六与乾卦初九类似,万事开头艰难,宜韬光养晦,谦逊低调。

六二曰:“直,,,不习,无不利。”正直,方正,就能宏大,有大成就。用不着反复占卦,无不利。

六三曰:“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内含文采,可以坚守。若辅佐王事,即便没有大的成就也会有好的结局。

六五:“括囊,无咎无誉。”像扎紧口袋那样慎言,守口如瓶,就会平安无事,无咎亦无誉。

六五曰:“黄裳,元吉。”像穿着不引人注目的黄色衣裙那样甘拜下风,保持谦逊,就会大吉。

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男女争斗,天玄地黄。初六与上六首尾呼应。上六发出警告,若身处阴位却不知韬光养晦、厚德载物,必导致争战流血。

用六曰:“利永贞”永远贞静不争,就会吉利。

《易传·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往,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易传·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以乾坤精神为其核心。在乾坤之间,乾卦似乎高于和优先于坤卦。但是,就教育而言,孔子更看重谦逊之坤德(或许因为社会秩序更需要谦逊之坤德而非勇猛精进之乾德)。孔子一再提示,乾卦必须以坤卦为其前提条件。后来朱子亦有“用在阳而体在阴”之说。

()三陈九卦

在乾坤两卦之间,乾卦高于和优先于坤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经》的秘密却在于,乾之成败,取决于坤之修养。《易传·系辞》所重视的“三陈九卦”,几乎全为坤卦所派生。履卦、谦卦、复卦、恒卦、损卦、困卦、井卦和巽卦等九卦皆为韬光养晦、低调谦卑之坤卦精神。

孔子从六十四卦中抽出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九卦”,专门为此九卦分三次陈说,一般称之为“三陈九卦”。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这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履卦为“三陈九卦”之首。“履,德之基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履”作为德之根基,重点在于“辨上下”之礼。“辨上下”之礼并非教人墨守成规或死板拘谨,重点只在于以礼待人,蓄养他人。履卦与小蓄卦和大蓄卦相应。蓄养亲人以尽孝,是为小蓄。蓄养大人以尽忠,是为大蓄。

谦卦为“三陈九卦”之二。六十四卦之中,只有谦卦六爻皆吉。《易传·系辞下》曰:“谦,德之柄也。”又曰:“谦,尊而光。”或曰:“谦以制礼。”谦与履呼应,同属“礼”教,礼之对象为他人,对他人以礼。谦之对象为自己,自谦而克己。以礼待人,谦和为贵。谦卦与同人卦、大有卦呼应。既寻找志同道合之同人,也以宽大之胸怀超越宗派门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而存异。

复卦为“三陈九卦”之三,“复,德之本也”;“复,小而辨于物”;“复以自知”。任何人等,蒙受他人之恩,须有自知之明,有感恩之心。报恩于父母为“孝”,是故《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感恩于任何他人为“复”,是故《易传》云:“复,德之本也”。

复与谦、履三者一起构成同一个主题:“如何以礼待人”。履者,礼也。谦者,“谦以制礼”,复者,对上尽孝尽忠,对下自知之明,感恩戴德。

恒卦为“三陈九卦”之四。所谓“恒,德之固也”“恒,杂而不厌”“恒以一德”,关键在于坚守规范,上下有序,不杂乱,不淫乱,不犯上作乱。“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损益两卦同时列入“三陈九卦”。“损,德之修也;,德之裕也”。先修正错误,然后充裕好德。先改过,然后迁善。“损,先难而后易;,长裕而不设”。承认和改正错误最难,承认和改正错误之后,向善迁善就变得容易。“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减损不仅意味着减损自身的恶德,而且意味着远离小人。先除弊,然后才可望兴

利。损益两卦,历来受学界重视。《孔子家语·六本》《淮南子·人间训》皆有孔子关于损益两卦的论述:“孔子读《易》,至于《损》《益》,未尝不喟然而叹。”孔子所感叹者,叹其德不配位,力不胜任。《易传·系辞下》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

损、益与恒三者一起构成同一个主题:“如何存天理灭贪欲”。恒者,坚守规范之恒心。损者,减损贪欲。益者,增进美德。

困井两卦同时列入“三陈九卦”。《易传·系辞下》曰:“《困》,德之辨也,,德之地也。”又曰:“《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不迁。”或曰:“《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困境适宜考验和分辨人的德性。凡有德者,深陷困境而不改其志,不怨天尤人,不随波逐流,坚守正道,重义利之辨。

巽卦为《易传》“三陈九卦”之九,可视为“三陈九卦”之终结。《易传·系辞下》曰:“巽,德之制也。”又曰:“巽,称而隐。”或曰:“《巽》以行权。”所谓“行权”,即灵活处理“经权关系”。面对一般困难,按原则办事,不离经叛道。面对复杂困境,则权衡利弊,适当变通。

巽与困、井三卦构成同一个主题:“如何化解困难”。以义利之辨、经权关系处理复杂困境。

二、易简思维

思维或论证有三:归纳、演绎和类比。归纳与演绎属于逻辑思维,而类比属于“象思维”。在《易经》这里,归纳、演绎与类比统一于“易简”思维。《易》一名而有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简”意味着天地万物皆有规律,一旦领悟其中的规律,则易知、易行。“变易”意味着万事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不易”意味着变化的背后是不变之“太极”“大道”“大本”。《易经》虽以类比思维或“象思维”为主,但《易经》并不缺乏逻辑思维。

()象思维

虽然大道至简,但并非任何人都能随时窥见其中“简易”之奥义。《易传·系辞上》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易经》之所以“易知简能”,是因为它顺应自然、无思无为。《易传·系辞上》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所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并非放弃任何思考。它依然是一种思。此种新的思考方式强调“自然类比”而警惕种种非分之想。《易传·系辞下》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者立“象”以尽其意,用类比思维或象思维去倾听自然而并不使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思维去抽象概括自然的规律。在易者看来,抽象的逻辑之“言”总是不能“尽意”。《易传·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又曰:“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此种象思维彰往而察来。《易传·系辞下》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凭借独特的“象思维”,《易经》以卦象、卦辞、爻辞解释世界。

《易经》的“象”思维既是“喻”且“隐”。“象”在“隐”、“喻”之间。“象”与《诗经》的“兴”与“比”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隐喻”思维。“比”或者“喻”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把不容易说明白的事情说明白,而“隐”是把表面直白的事情说得比较隐晦与神秘且有欲盖弥彰的效果。正因为“隐”有欲盖弥彰的效果,隐与喻貌似相反,实则一致。有人认为,“隐”在《六经》中,相当于《易》的“象”和《诗》的“兴”。“《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易》中“象”与《诗》中的“兴”本是一回事,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谓的“意象”“象征”。

诗经大量使用“兴比”的技艺,无论兴还是比,都有类比、比喻之“象”,“兴必取象”。与之类似,《易经》的核心技艺,也是“象”。“比”与“象”通。“《易》之有卦象,犹《诗》之有比兴也”。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坤》中则说:“凡

《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就此而言,《诗经》与《易经》属于同类的教育艺术。两者都通过“象”的途径来提出教育道理,“立象以尽其意”。

西方哲学虽有意象、象征之说,但西方哲学的言说、思考方式以逻辑思维为主,其核心技术是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中国哲学的重点是“象”思维或“兴”思维,其核心技术是类比与兴发论证,包括象数符号、比喻、寓言、故事,等等。西方思维显示为逻辑学和科学,而中国思维隐含在《易经》《诗经》《庄子》《成语词典》以及大量的文学故事之中。

()对立与转化思维

进一步分析,如果说西方哲学的言说、思考方式是形式逻辑,其核心技术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那么,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辩证逻辑。这种辩证逻辑在易学、老庄哲学、孙子哲学以及佛学等四大古典哲学学派中已经得到比较成熟的发展。与形式逻辑不同,辩证逻辑的特点在于,辩证逻辑有实质的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对立思维与转化思维。《易经》处处呈现出对立思维与转化思维。在《易经》那里,世界的大本大原被想象为“太极”,太极生阴阳两仪,阴阳两仪的对立与转化派生出千变万化的整个世界。八卦即世界的八种元素: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类比八种自然现象:天地、雷风、火水、山泽。

《易经》两两成对,共三十二“对卦”。卦与卦之间并非随意排列。《易传·文言》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后来,易学发展出“旁通”“相错”“变化”三种关系。

旁通一般指六爻相反的两卦,比如乾坤、离坎、震巽、艮兑、泰否、屯鼎、蒙革、师同人、需晋、涣丰、讼明夷、履谦,等等。广义的旁通还包括下卦与某卦旁通、上卦与某卦旁通。比如,屯卦(下震上坎)下卦旁通巽卦,上卦旁通离卦。“旁通”的两对卦(比如乾坤、坎离、泰否、夬姤、剥复,等等)内部呈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含对立思维与转化思维)

相错指某卦的上下卦分别由另外两卦组成。比如,否卦(下坤上乾)与泰卦(下乾上坤)旁通,但否泰卦与乾坤卦相错。虽不“旁通”但有“相错”或“变化”的两对卦(震艮、巽兑、屯蒙、需讼等等)内部往往呈现相互依存、彼此承接的关系。对立与转化关系具体显示为阴阳之间的对立与转化。《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者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周而复始。《易传·系辞上》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传·序卦》称之为“物不可以终()……,故受之以……”。比如,“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等等。

()主次关系或因果关系

主次关系主要包括道器关系和高低关系。道器关系也可称之为“一与多”的关系或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按照《易传·系辞上》的说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论世界多么复杂,皆源于不变之“道”。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其背后之“一”安然无恙、一以贯之。高低关系也可称为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比如,虽然各卦都不可忽视,但乾坤两卦最重要,其地位高于其他各卦。而在乾坤两卦之间,乾卦高于和优先于坤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因果关系主要显示为前因后果或前后承接。《易传·文言》的典型说法是“……必……”。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有来者渐矣。”《易传·系辞》的典型说法是“……则……”。《易传·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序卦》则全部以“有……然后……”或“故……”的句式指证六十四卦前后之间的前因后果或前后承接关系:“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三、忧患意识:从八卦到六十四卦

《周易》六十四卦由八卦派生,而八卦由阴爻和阳爻构成。阳爻为实线,阴爻为虚线。一阴一阳,一虚一实,构成了人类创造文字符号的最初意向。虽然初生之物其形必丑,但初生之物恰恰保存了原始思维或本真思维。无论八卦还是六十四卦,一律出自源源不断的忧患意识并由此给出希望或提出警告。

()八卦精神

三爻皆阳为乾卦,三爻皆阴为坤卦,上下阴爻

中间阳爻为坎卦,上下阳爻中间阴爻为离卦。一爻为阳,二三爻为阴,则为震卦。一二爻为阴,三爻为阳,则为艮卦。一爻为阴,二三爻为阳,则为巽卦。一二爻为阳,三爻为阴,则为兑卦。

乾坤、坎离、震艮和巽兑两两相对,构成八卦。按照“先天八卦图”的结构,乾之意象为天。坤之意象为地。离之意象为火。坎之意象为水。乾坤、坎离四卦构成纵横两轴,为八卦之核心卦。巽之意象为风。震之意象为雷。兑之意象为泽。艮之意象为山,震艮、巽兑四卦为辅助卦。

1.乾坤两卦派生出六卦,再由八卦派生出六十四卦。由乾坤派生的卦象之中,否泰两卦比较特别。上乾下坤类似外强中干,此为否卦。上坤下乾类似外柔内刚,此为泰卦。

2.坎离两卦。坎者,水也,引申为坎坷、劳碌。离者,火也,引申为丽,人生绚丽、安逸。坎离对立而统一。“奴隶”(劳动者)虽然坎坷、劳碌、艰辛,但身体强健,精神发达。相反,“主人”(统治者或贵族)虽然绚烂、安逸、荣耀,但“不劳”而获者,富不过三代。“不劳”而获必导致身体衰败,精神萎缩。走出坎陷的关键在于,身处“上位”(主人)则在享受安逸的同时保持劳动或运动。身处“下位”(奴隶)则在艰苦劳动的同时不失去其希望和信心。“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

3.震艮两卦。震者,雷也,引申为雷霆之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艮者,山也,引申为停止。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可见艮止的重要性。震艮者,令行禁止。变革须雷厉风行,有令则行;同时须谨言慎行,有禁则止。“止”的方法之一是“艮其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凡不能说的,保持沉默。《易传·象》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知止的方法之二是“行其庭,不见其人”,不得不看时则视而不见;不得不说时顾左右而言他。在行止之间,关键在于“时”:“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4.巽兑两卦。巽者,风也。《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偃。”由风引申为顺(柔顺)。“君子以申命行事”,必借助情感之柔德。兑者,泽也,引申为悦(愉悦)。《易传·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艮止两卦皆强调刚硬、刚毅,而兑巽两卦皆强调柔顺、愉

6

悦。柔顺与愉悦皆为权变(灵活变通)之实践智慧。艮止两卦重视令行禁止,势在必行。《宋史·王安石列传》云:“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巽兑两卦强调细节上的灵活变通,不因细节的纠缠而影响整体行动的推进。在申命行事时,既须坚持雷厉风行之原则性,又须保持“权变”之灵活性。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固然因为培养了一帮新贵而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同时也因为没有处理好“经权关系”。经权智慧意味着既顺天意(坚持原则性),亦顾民情(保持灵活性)。“顺乎天而应乎民”,则“民忘其劳”,舍生忘死。

()上经的教育智慧

《易经》共六十四卦,分上下两部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为何不呈现为上经与下经各三十二卦?历来有多种解释。比较可信的解释是:上下经虽然卦数不齐,但根据孔颖达所揭示的“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原理,上经与下经皆为十八个卦体。上经三十卦中有六个变卦(乾坤、颐大过、坎离)和二十四个覆卦(十二对覆卦,两个覆卦合成一个对卦,一个对卦只算一个卦体),十二对覆卦加上六个变卦,共十八个卦体。下经三十四卦中有两个变卦(中孚小过)和三十二个覆卦(十六对卦),十六对覆卦加上两个变卦,也是十八个卦体。

上经三十卦(十五对卦),以乾坤两卦始,以坎离两卦终。乾坤两卦的核心精神是阴阳哲学。坎离两卦的核心精神是人生的悲欢离合、成败起伏。“乾坤,天地之道,阴阳之本,故为上篇之首;坎离,阴阳之成质,故为上篇之终。”

也就是说,上经三十卦(十五对卦)分为三个部分:乾坤两卦,独当一面,统领全局;从屯蒙到颐大过,主要讨论个人如何从幼年的启蒙教育发展到成年的社会交往教育;坎离两卦,主要讨论人生的悲欢离合及其背后的历史哲学。

1.乾坤精神与阴阳哲学

乾坤两卦不仅位居六十四卦之首,而且贯穿其它各卦之中。其它各卦皆由乾坤两卦派生。乾坤为《易经》之首,类似“关雎”与“葛覃”为《诗经》之首,地位显要,统领全书。《易传·系辞下》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乾坤精神以刚柔相济、阴阳当位统领全局。乾者,阳也,天也、父也,倾向于向外扩张,勇猛精进,属男性气质。坤者,阴也,地也,母也,倾向于内敛,韬光养晦,属女性气质。乾德一般视为君主或大丈夫之道。与之相反,坤德一般被视为臣道、妻道。不过,也有人认为,坤德在于顺从理性。人皆有身体之欲,应以理制欲,发乎情而止乎礼,不可越位,“形不可役心,欲不可害理”。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乾坤两卦意味着整全教育必追求刚柔相济,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相反相成。整全教育既教人阳刚有力,有勇有谋,同时也教人阴柔敦厚,彬彬有礼。阳刚太过,盲目躁进,则“亢龙有悔”(此为乾卦的爻辞,以下引用各卦爻辞时不再一一注明出处)。身处阴位而不甘心,以阴犯阳,则“龙战于野”。理想的教育在于让学生文武双全、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易传·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既要循守男女有别之礼,又要阴阳互补,双性气质。既葆有天然之野性,又不失人道之文明。既有乾之“自强不息”,又有坤之“厚德载物”,则万事可成,成功可期。《易传·系辞上》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除了刚柔相济,整全教育尚须阴阳当位。身居决策者之位则阳刚果决,身居辅助者之位则以柔克刚(西南得朋)。身居决策者之位则乾纲独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身居辅助者之位则韬光养晦,适时隐退,《易传·文言》曰:“天地闭,贤人隐”。就适时隐退而言,坤卦与否卦、遁卦等遥相呼应。相反,若以下犯上或私心自重,则必有所失(东北丧朋)。所谓“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亦可以理解为:人最初有自己的小圈子,比如女孩有自己的闺蜜。一旦遇到主人,则离开自己的小圈子,比如女孩出嫁则离开自己的闺蜜。

2.内圣而外王:从个人教育到社会教育

由屯蒙至随蛊,主要谈个人修身教育。屯蒙乃人生之开端,鸿蒙之初,接受启蒙;随蛊为人生之成熟阶段,以情感与理性之冲突为核心主题。凡人皆有情感欲望,有享受自然情感之权利,但是,若不节制欲望,亦有纵欲之危险。个人修身教育之主要目标就在于:既激发情感,又以理制欲。自临观两卦到颐大过两卦,《周易》的基本主题由此前的个人修身教育转向社会政治教育。个人修养教育强

调内圣智慧,社会政治教育关注外王智慧。

屯蒙第二。初生之物,其形混沌。混沌之儿,必受启蒙,“养正于蒙”。《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千字文》云:“宇宙洪荒,天地玄黄。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始制文字,乃服衣裳。……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启蒙之要,在于童子主动求学而非强迫学习。《周易》与《礼记》皆强调先学而后教。《周易·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礼记·曲礼》则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后来《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否则,不仅学者学无所成,而且师者因“好为人师”而令人厌恶。求学之要在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非事事依赖他人。“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需讼第三。启蒙之教,教人自食其力,解决求食谋生之需与争讼。求食竞争必导致争讼。竞争之要,在于争讼辩论,君子动口不动手,以理服人。因此,《易传·序》曰:“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虽然“饮食必有讼”,但儒家传统同时强调“无讼”。《论语·颜渊》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一般以“讼”为“诉讼”之恶名。熊十力根据讼卦“六爻无不吉”,将讼卦释为不甘示弱,以弱抗暴。此种解释虽有道理,但不若将“讼”理解为西方“智者”所推崇的争讼辩论,以理服人,君子动口不动手。以教育学视角言之,启蒙之要,在于引起学者内在之需要与困惑。需者,求学之内在需要;讼者,求学之困惑、争议。

师比第四。一般认为,谋生之争讼必导致争斗与归附。兴师问罪,兴师动众,由德高望重者作统帅,纪律严明则吉,纪律松懈则凶。借用霍布斯的说法,“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导致不宁、不安全。为了安全,民众甘愿亲比、归顺,“不宁方来”。“人之生,不能保其安宁,方且来求附比。民不能自保,故戴君以求安宁;君不能独立,故保民以为安。”不过,若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师比两卦事关师道。为师之道,在于师道尊严,师严,然后道尊。师道之要,在于“比物丑类”,“博喻然后能为师”。《礼记·学记》云:“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善教者,比物丑类,深入浅出。如此看来,启蒙之教,有赖于良师。所谓良师,以比喻、类比为首要方法。

小畜履第五。亲师重教,有赖于孝道礼节并谨言慎行。小蓄者,蓄养亲人以表孝爱。履者,谨言慎行。一般将小蓄卦解释为积蓄财力。但根据前后几卦之间的逻辑顺序来看,小蓄卦其实指向《礼记·祭统》所言之“孝道”:“孝者,蓄也,蓄养也。”若不尽蓄养之孝心,则众叛亲离。“履”虽然可释为践履、行动,但不若依据《易传》的思路进一步释为谨言慎行、尽孝守礼。《易传·序》曰:“履者,礼也。”《易传·象》则云:“辨上下,定民志。”又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孝道之要,在于恭敬有礼,辨上下等级,谨言慎行。

泰否第六。尽孝守礼则泰,反之则凶。泰者,安泰。上坤下乾,外柔内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交往而大吉。否者,不安。上乾下坤,外强中干,堵塞封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据《易传·彖》,外柔内刚,内健而外顺,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则三阳开泰,安泰吉祥,家和万事兴。安泰之要,在于避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外君子内小人,以阴犯阳、夫妻失和、后院起火。泰否现象是《易经》六十四卦的核心精神之一。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易经》六十四卦反复强调“居安思危”“否极泰来”之忧患意识。《易传·系辞下》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同人大有第七。同人者,志同道合;大有者,宽大,聚集。否极泰来有赖于志同道合与胸怀宽大。有关同人大有两卦的解释,一般学者视为军事或兵事。也有人释为:“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与之类似,有人将“同人”视为“大同”世界、民主之道。以教育的视角来看,为学之要,在于志同道合,寻师访友。《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志同道合之要,在于有教无类,广纳英才,《孟子·尽心上》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胸怀博大,以文会友,求同存异,不斥异己。有人认为,同人卦下离上乾,“离”即“罗”,网罗同仁志士。同时,“离”即“火”,而火在人间象征“文明”,故此卦隐含文明意象。君子刚健而文明,超越宗派门户偏见,志趣相投,大同大和。

谦豫第八。谦即谦逊;豫即预谋,预备。《礼记·大学》云:“禁于未发之谓豫。”同仁同德、胸怀宽大有赖于谦谦君子与禁于未发。君子谦逊恭敬,韬光养晦。谦受益,满招损。但是,“满”并非不好,“小满”即可。谦也并非全好,过度谦虚则虚伪、谄媚,属于恶德。谦虚本身并无价值,过度谦虚反而有害。山隐没于地下象征谦虚之美德,但山突然跌落于地下也象征地震之灾害。谦虚之要,在于预谋预备,居安思危,介石而中正,避免骄奢淫逸。

随蛊第九。随者,追随理性。蛊者,蛊惑情感。谦逊而有所预谋有赖于追求理性而抵制情感蛊惑。人有欲望,亦有理性,激情推波助澜,介于欲望与理性二者之间。若求安泰,则须节制身体欲望,制止蛊惑淫乱,随君子而远小人。

临观第十。临者,亲临。观者,“观天之神道”。随君子远小人避免蛊惑淫乱有赖于亲临民众与神道设教。君临天下,教化民众。教化民众之要,在于借助神道、宗教,化民成俗。《易传·彖》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从神道设教的宗教视角来看,《易经》六十四卦便不只是临卦和观卦、噬卦和贲卦事关宗教,其他各卦皆与神道设教或宗教相关。《论语·公冶长》引子贡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子罕篇》亦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述而》则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罕言并非不言。“夫子只是不语,非谓无也。”《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所云:“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朱熹之《四书集注》也有类似的解释:孔子之所以罕言性与天道,乃学者须循序渐进,“教不躐等”。性与天道乃高深学问,资质平庸者无法领悟。孔子虚位以待,若遇资质较高者,则言之。《论语·雍也》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所谓性与天道或怪、力、乱、神,尽在《易》中。《易经》所谈性与天道或乱、力、怪、神,孔子称之为“神道设教”。虽然有不少人将《易经》视为军事、婚姻、商旅等占卜之书,但是,在“经学史”上,《易经》普遍被视为“政教之所从生”的教育哲学。《易经》对不同的群体可以发挥不同的教育价值:精英可借助《易经》之哲理而促进自我修养,但大众可通过宗教以及相关的法律而生发敬畏与服从。“假

卜筮之事,而《易》之教行乎百姓矣……君子自明其德,百姓不能自明其德,而神道设教以明其德。”通过吉凶祸福的占卜来使民众有敬畏之心,借助“宗教”的威慑力量使民众改过迁善。

噬贲第十一。噬嗑者,咬合。贲者,装饰。神道设教必借助于敬畏恐惧,政教合一。雷霆之威,“雷电噬嗑”(《易传·象》),严明惩罚,违者下狱受惩,敬而生畏,恐惧颤栗。威严之要,在于制礼作乐、化民成俗,“振民育德”,重婚丧嫁娶,隆礼迎亲。《易传·序上》曰:“物不可以苟合。”

剥复第十二。剥者,剥削。复者,恢复。神道设教与制礼作乐有赖于剥取税收与爱民如子。剥取税收,自愿缴税,“硕果仅存”、“硕果不食”,上缴国库。剥取之要,在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孟子·离娄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盘剥过度,食不果腹,民不聊生,则官逼民反。“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荀子·王制》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李光地认为:“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

无妄大畜第十三。无妄者,无妄想。大蓄者,忠义(小蓄指孝心,大蓄指忠心)。剥复之事有赖于民众无妄想而有忠义。无妄大蓄卦在临观卦之后,提示神道设教(宗教)的核心在于教人忍让顺从。身居臣工或劳工之位,无非分之妄想。即便遭遇无妄之灾,心安理得,不治而愈。“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要,在于尽孝尽忠,忠心耿耿。安分守己,尽职尽责,能屈能伸。不犯上作乱,则衣食无忧,“不家()而食”。

颐大过第十四。颐者,颐养。大过者,好逸恶劳与骄奢淫逸之大过错(小过指“言行不一”)。无非分妄想与忠心蓄养取决于自我颐养而无骄奢淫逸之大过。国泰民安,谨言慎行,自食其力,“自求口食”,颐养自己,也颐养他人,勿对他人之物虎视眈眈。

3.坎离意向与人生悲欢离合

坎离第十五。坎者,坎陷。《易传·说卦》曰:“离也者,明也。”《易传·彖》曰:“离者,丽也。”颐养天年与好逸恶劳必导致有盛有衰、有亮有暗。

坎卦与遁卦、明夷卦、蹇卦、困卦都强调以韬光养晦的办法化解人生困境,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是,各卦所指的处境与对策略有不相同。遁卦所指的处境是小人当道、正不压邪,对策是隐忍远遁。明夷卦所指的处境较好一些,不再是邪不压正而是盛极而衰,明夷卦的对策比遁卦也更积极一些,不是隐忍远遁而是坚守此处,静候时机。蹇卦所指的处境更好一些,既无小人当道,亦非盛极而衰,而是前方有险,其对策也比较可行:遇险则止、不轻举妄动。困卦所指的处境最轻微,全是日常挫折,世俗障碍。对策也只是坚守正道,困而不失其志。坎卦所指的处境最惨烈。“死于安乐”虽然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增加“忧患意识”而延缓衰败。

坎离所隐喻的人生之悲欢离合,已由此前的颐与大过两卦预示出来。颐养天年之要,在于自我颐养,居安思危,不过度骄奢淫逸。《论语·学而》曰:“贫而乐,富而好礼”。《易》有小过和大过两卦。小过者,言行不一。人皆有小过,过则勿惮改。善者与智者皆有过,但不贰过。大过者,好逸恶劳与骄奢淫逸。好逸恶劳乃人之本性,人人追求“主人”(统治者或贵族)之尊贵生活,人人皆追求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不稼而食的安逸生活。但是,若过度追求安逸,穷奢极欲、贪图享受而放弃劳作,必导致身体与思维的衰败、腐朽。

即便人类的美好生活与文明相关,文明与美好生活之间也并非呈现为简单的线性关系。文明总是伴随着自由、民主、富裕、安全、快乐,但是,历史总是有自己的自然意图,当文明发展至一定的程度,文明人总是被野蛮人侵扰甚至征服。若统治者励精图治而保持强势,民众安分守己,可望暂时平安无事,颐养天年。若统治者荒淫无度而压制民众(类似老妻少夫),则官逼民反,揭竿而起,替天行道。统治者面临灭顶之灾。“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坎离与涣节两卦亦有呼应关系。人皆追求文采焕然、焕然一新,歌舞升平,但在满足享受和消费的同时,须有所节制,不过度纵欲,不劳民伤财。纵欲必导致人生坎坷。坎者,水也。人生的暗淡时刻,身处逆境,若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则身体强健,精神发达。相反,“主人”(统治者或贵族)虽然荣耀,若为富不仁者,必富不过三代。不劳而获必导致身体衰败,精神萎缩。陷入低谷,坎坷不平,困境重重,甚至有牢狱之灾。人生处于辉煌之时,当居安思危,强身健体,励精图治。居安思危、强身健体虽不能彻底阻止“主人”(统治者或规则)之败落,但至少可以延缓败落。

()下经的教育智慧

下经共三十四卦,以咸恒两卦始,以既济未济两卦终。程颐认为:“咸恒,夫妇之道,生育之本,故为下篇之首;未济,坎离之合,既济,坎离之交,合而交则生物,阴阳之成功也,故为下篇之终。”也就是说,,类似乾坤,慧与生命教育;

下经可分三个部分:

(1) 咸恒精讨论阴阳、男女之事,关切生命智(2)从遁大壮两卦到中孚小过两卦,主要讨论修身齐家之内圣智慧与社会交往之外王智慧;(3)既济未济意向,主要讨论人生的开放心态与终身学习意识。

下经几乎可以视为上经的重复。咸恒与乾坤对应;既济未济与坎离对应。中间皆讨论个人道德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

1.咸恒精神与生命教育

咸恒第十六。咸者,感情互动。恒者,恒久。人事始于感情之事并由此而生生不息。《易传·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情感交往的关键在于有持久为善之“恒心”。就夫妻而言,恒心在于从一而终。《诗经·击鼓》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教化而言,恒心在于言而有信。《论语·子路》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言而无信,则失信于民,不足以作教师、教士、巫师或医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缺少恒德,会使自己也使他人蒙受羞辱。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诗经》以“关雎”始,《易经》下经以“咸恒”始。咸者,感也,情也。恒者,恒久。人事始于感情之事而生生不息。咸恒两卦与随蛊两卦呼应。君子随心之理性而不随欲之放纵,追随天理而节制人欲。咸卦的爻辞比较特别:初六,咸其拇(脚拇指)。六二,咸其腓(小腿)。九三,咸其股(大腿)。九四,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不断往来,坚持不懈,她就会顺从你)。九五,咸其脢(背脊)。上六,咸其辅()、颊()、舌。咸卦六爻的说法接近“求爱术”,引发想象。

2.从个人道德教育到社会政治教育

遁大壮第十七。遁者,隐遁。大壮者,强壮。生生不息有赖于知进退,适可而止。适时隐遁,审时度势,亲君子而远小人。隐遁之要在于知止。《易传·杂》曰:“大壮则止。”勿争强好胜,知其雄而守其雌。

晋明夷第十八。晋者,晋升。眀夷者,光明夷灭。隐遁与争强好胜必导致晋升或突然跌落。闭关修炼,出山任职。鸿运当头,提拔晋升。晋升之要,在于内刚而外柔,防止树大招风。即便盛极而衰,突然陷入黑暗,“初登入天,后入于地”,亦“内难而能正其志”(《易传·彖》)。坚守正道,静候时机。《论语·卫灵公》则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家人睽第十九。家人者,齐家。暌者,睽违不合。晋升与眀夷有赖于齐家与修身。男主外,女主内,夫妻和乐而不过于“妇子嘻嘻”。《易传·象》曰:“言有物而行有恒。”家和则万事兴,《易传·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齐家之要,在于避免貌合神离、暌违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易传·象》曰:“君子以同而异。”

蹇解第二十。《易传·象》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解者,缓解。齐家修德有赖于见险能止与纾难解困。见险能止乃“正邦”之要,“时用大矣”(《易传·象》)。遭遇危险,君子宜“反身修德”(《易传·象》),及时调整方向,勿轻举妄动,勿胆大妄为。《孟子·告子下》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关键在于等待时机,亲近君子,时机到来,雨过天晴,万事大吉。

损益第二十一。损者,减损。益者,增益。见险能止与等待时机有赖于减损私利而增加德行。《易传·彖》云:“损上益下,民悦无疆。”存天理而灭过度之人欲,减损私利,节制贪婪。《易传·象》曰:“惩忿窒欲,”减损私利之关键在于增进德行,改过迁善。《易传·象》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若自己德行、智力、体力有限,则不追求超过自己能力的地位与谋略。

夬姤第二十二。夬者,决策。姤者,婚媾,遇见。减损私利增加公益有赖于果断决策与自我独立。自我决策,勿犹疑不决,警惕身边小人谗言或他人僭越。关键在于自我独立而强大,勿依赖他人,勿自我矮化,“女壮勿娶”。

萃升第二十三。萃者,萃聚。升者,上升。果断决策与独立强大有赖于聚人聚财日积月累。亲君子,远小人,“聚以正”。聚人聚财不易,可能人财两空。关键在于积少成多。《老子》第六十四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困井第二十一四。困者,困难。井者,水井。聚人聚财积少成多有赖于身处困境而矢志不移。人生随时遭遇日常挫折、世俗障碍。视挫折、困境为常态,则不必怨天尤人。寡怨之关键在于困而不失其志,“改邑不改井”;“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

革鼎第二十五。革者,革故。鼎者,鼎新。走出困井(或困境)有赖于革故鼎新。《易传·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彖》则曰:“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孟子·梁惠王下》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关键在于不仅破旧而且立新,革故鼎新(《易传·彖》),拨乱反正。若不能重建,则不急于推倒。

震艮第二十六。震者,雷震之威。艮者,止也。革故鼎新有赖于雷霆之威与知止而静。“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佛学证之,艮接近“定慧双修”之定、“止观并重”之止。

渐归妹第二十七。渐者,循序渐进。归妹者,嫁女之礼俗。雷震之威与谨言慎行有赖于循序渐进与制定礼法。平稳推行,循序渐进,把握节奏,“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关键在于制礼立法,重视礼仪礼俗,重婚丧嫁娶。凤凰于归,少女出嫁。

丰旅第二十八。丰者,丰盈必虚。旅者,羁旅。循序渐进,制定礼法,有赖于违法必究,秉公执法。《易传·彖》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丰盈必虚。凡有违法,违者必究。《易传·彖》云:“折狱致刑”。关键在于秉公执法。《易传·彖》云:“慎用刑而不留狱。”

巽兑第二十九。巽者,顺从。兑者,喜悦。违法必究与秉公执法有赖于经权结合;顺乎民心而与人为善。《易传·彖》云:“申命行事。”经权兼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灵活变通,皆大欢喜。此外,从巽为风的视角来看,巽兑两卦暗含“以德化民”、“德主刑辅”的意向。据《论语·颜渊》,有人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风吹则草动,不用刑杀。“德主刑辅”,尽可能“无讼”,小人之恶就会偃旗息鼓,改过迁善。《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涣节第三十。涣者,,文采焕然。节者,节制。发布政令顺乎民心必导致文采焕然而有所节制。风行水上,愁云扫尽,涣然冰释,歌舞升平,民众如愿以偿,“匪夷所思”,无法想象之幸福来临。关键在于节制节俭,以泽节水,调节自如,不过度纵欲,不劳民伤财。

中孚小过三十一。小过者,言行不一。中孚

,诚信。欢乐与节制有赖于决心、意志力与言行一致。人非圣贤,皆有小过,言而无信,酿成大祸。关键在于发挥人的意志力,言行一致,改过迁善,避免过度享受与淫逸。《易传·象》曰:“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风行泽上,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避免名实不符,言行不一,虚张声势。

3.既济未济与终身学习

既济未济三十二。水火既济,已经成功。火水未济,尚未成功。诚实信孚或言而无信必导致同舟共济(既济)或无济于事(未济)。阴阳当位(既济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顺阴阳当位的卦),同舟共济,则一切圆满,直挂云帆济沧海。关键在于居安思危,避免阴阳错位,用人不当。既济未济卦类似否泰卦两卦。阴气必下沉,阳气必上升,因此,阴在上而阳在下则上下交流,此为泰卦、既济卦;阴在下而阳在上则上下不交,各自为政,此为否卦、未济卦。水在上火在下则既济;水在下而火在上则未济(未济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不顺阴阳错位的卦)。既济卦与未济卦皆为刚柔相济,唯一差别在于:既济卦阴阳当位,既济挂先阳爻后阴爻,以阳爻始以阴爻终,先有实力而后谦虚,内刚而外柔。

总之,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易经》是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忧患意识,并以刚柔相济、阴阳当位的易简思维来理解和化解生活中的种种隐患。《易经》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它不仅以阴阳二元论及其忧患意识向世人提出警示,而且以刚柔相济的易简思维贡献了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