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实践应用经验> 正文

快速联系

实践应用经验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风水信仰与客家丧葬习俗 ——以龙川县佗城镇为例

分享到:
来源:萍乡学院      作者: 凌焰质,温婷           2020-10-16 15:41
字号:T|T
风水信仰与客家丧葬习俗  ——以龙川县佗城镇为例


风水在客家传统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与客家传统社会丧葬习俗如“抢”“二次葬”“停”等关,系紧密。本文以粤东客家重镇佗城的丧葬习俗为切入点,认为佗城客家人在丧葬习俗中笃信风水的原因主要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和风水理论中的吉凶观念与丧葬中的图吉思想相吻合。

—、引言

风水又称堪舆,或称相宅、青乌、形法、地理等。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具特色而又根植于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经过长期的继承和发展,已凝结成广大民众的一种民间信仰。风水对民众日常家居生活影响深远。在形势派风水术发源地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对风水的崇信之风更浓。过去,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事项,人们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理、看风水,择良辰吉日。在研究赣南风水方面有开创之功的罗勇老师指出:"崇信风水已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积淀,一种普遍的民俗事象。和其它的民俗事象一样,它已深深根植于客家民系的心灵之中,且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要了解客家人的生活和情感心态,把握地情和乡情,就不能不研究和了解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及其文化。”据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载:“地多山谷,葬高受风则蚁生,葬卑受湿则水至,诚哉择葬之宜慎也,然因是以久暴其亲,安乎?又以求福荫之故,数改其葬,甚至侵占相寻,祸生讼狱,死而有知亦有隐恫焉”可见,赣南的丧葬习俗深受风水的影响。不仅赣南如此,粤东客家的丧葬习俗也深受风水的影响。据《龙川县志》云:"有惑于风水,寻龙谋穴,停柩多年,未就竜空者……葬后或十年、或十数年,掘开棺,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瘗复原穴,骨黑者,另寻佳城,不经甚矣。”由此可见,风水信仰与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关系十分紧密。由于风水是一种比较奇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所取得的成果颇丰但就风水与丧葬习俗关系,尤其是与客家丧葬习俗关系的研究成果甚少气有鉴于此,本文以粤东客家地区龙川县佗城镇的丧葬习俗为切入点,拟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査的方法,通过对龙川县佗城镇风水与丧葬习俗的研究,揭示出客家地区民间风水信仰盛行的原因。

、佗城概况

(一)区域位置与历史沿革

公元前214年,龙川始建县,区域包括现在的龙川、兴宁、五华、河源、和平、连平、新丰、陆丰、紫金全境及揭西、平远、寻乌等县的部分地区,佗城作为县署治所,处于全县疆域的中心。狭义的佗城,是指具有2000余年建城史的赵佗之城,即首任龙川令赵佗的治所以及历代龙川知县、循州知府的治所。佗城的称谓由来巳久,在唐代就有“赵佗之城”的说法,宋代则又称“尉佗”。广义的佗城,是指现在的基层一级行政区域一佗城镇。它以佗城街道为中心,辐射17个村,东江将全镇划为河东、河西两大块。佗城处于广东省东北部山区县一龙川县的最南端,东江上游。现有山地面积21.5万亩,耕地面积23130亩,方圆218平方公里。地势从东南向东江倾斜,四面山峦连绵,中间丘陵夹带河川平原。东至县城老隆10公里(水路约8公里),西至柳城镇10公里,北与和平县接壤。佗城是省城水、陆进入龙川县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水路方面,发源于江西省赣南的寻乌县和安远县的东江,从上垠由东北至西南流入本镇,从鹤塘、石马流至河源县。陆路方面,广汕公路从鹤塘流至本镇,经湖琴塘直通县城老隆。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河隆高速公路均在佗城境内穿过。

(二)姓氏与人口

佗城有“中华姓氏第一村”的美誉。据《龙川姓氏渊源》载:“龙川现有姓氏122个,佗城就有姓氏89个。”按唐代进士韦昌明《越井记》:'‘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巳几三十五代。“据县客联会调查,如今己找不到秦汉时随赵佗50万秦军南下的四姓后裔了。张克明先生指出:“据龙川的现存族谱记载,其先祖于宋、明时期迁居龙川的居多。其迁入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由江西经福建迁嘉应州再转迁龙川;一条由江西直接迁入县境,也有一部分由珠江三角洲沿东江北上迁至龙丿II定居的。”®佗城村民向笔者介绍,以前各宗族几乎都在佗城建有祠堂,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古祠堂大多被拆掉,只有部分祠堂得以保存0现今保存规模较大祠堂有曾氏祠堂、骆氏祠堂、罗氏祠堂、黄氏祠堂、郑氏祠堂。

佗城人口绝大多数属汉族,操客家方言。全镇总计有4万人左右。《佗城镇志》上载:据2004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査记载,全镇接受普查的人口总数为28244人,其中汉族28073 A,占全镇人口的99.05%,维吾尔族1人,苗族12人,壮族2人,土家族150人。佗城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为畲族,都姓蓝。全镇以畲命名的地名有47®。

、风水与丧葬习俗

(一)佗城宗族之间的"抢葬"之风

佗城宗族外部,各姓之间,为了各有的利益,不惜花费钱财,建造一个希望能庇护子孙后代当官发财的“风水宝地”。因此,佗城的“抢葬”之风盛行,争占风水宝地的事例很多。笔者选择了几则抢占风水的案例。

1.塔下苏家"天子坟”,渡头余姓''田螺坟”,马箭岗徐氏"池里金鱼坟”等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这些事例,充分地体现了传统时代的佗城居民争占风水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据崔氏后嗣崔金水先生(65岁,历任生产队队长)介绍:崔氏祖坟有两座,一座叫做“坐禅莲花”,在佗城下沛莲花岗;另一座'‘蜘蛛结网",在下沛中心端。曾与沙姓发生过矛盾。“坐禅莲花”葬佗城崔氏落基祖和成公,不久崔氏中一名举人叫崔凤仪,官授知县,可谓威风八面。后来,听说江西有一位风水先生曾择有“状元地”和“探花地”(坟),声誉极佳。于是族人出资特派人前往江西聘请此人。一个月后,果然将风水先生请到佗城,好酒好菜款待。风水先生每天出门踏风水,足足择了将近一个月还不曾择准一处。族人开始怠慢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察觉到了,但还是诚心为崔氏择一处好地方以报答他们最初的盛情,最后,在下沛中心段找到了一处“蜘蛛结网”形给崔氏葬祖婆,并说此坟可出'‘进等等。但建坟时发生了土地争执。因为,该地方属下沛沙姓,沙姓不愿出让,经反复协商,只好简单地安葬了祖婆的骨骸,造坟时由于待师傅不够盛情,结果偏偏离了'‘线位”,不灵验了。再说沙氏族人,当获知风水先生确非凡人之后,一心想择一处风水宝地,于是,用重金请来该先生,待若上宾。风水先生觉得盛情难却,就在崔氏祖坟旁边“蜘蛛结网”形为沙氏精心造了一座坟。结果,后来真的中了一个名叫沙如洵的进士气

张姓和郑氏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据张汉光(70岁,退休教师)口述:佗城镇堡(小地名)“金钱落盘”形造有两座坟墓,一座是郑姓的祖坟,另一座是张姓的祖坟,两座坟相隔不足一丈。清朝光绪年间张锦恒在佗城县前街开了间旅店,兼营中伙,生意很红火。有一日来了一位“地理先生”,50来岁,自称姓陈,福建汀州人氏,来龙川访友,怎知朋友已迁他乡,而盘缠用尽,请求借住一宿。张店主见其面善且言语甚切,动了恻隐之心,便答应下来。当晚两人谈得很是投机。于是,两人焚香结为兄弟,店主年长为兄,陈先生为弟。自从陈先生到店以后,将近一个月,每日好酒好菜相待,先生觉得过意不去,想为兄长择一处风水宝地以报答知遇之恩,张锦恒也正有此意。于是,兄弟俩人便来“堡”踏山。一日,张、陈兄弟两人临近中午时分来到一处"金钱落盘”的地方坐下歇息,张锦恒早就听说此处风水最好,但四周一瞧发现已有好几座坟墓造在那里了,其中造得最大最雄伟的是郑氏祖坟。陈先生见此坟造得别致,掏出"罗盘”站在子午线上一测,说道:"线路不对难有作为”。离此坟一丈左右有一处凹湖,湖中有积水,凹湖上方有一株“布惊”树,枝叶繁茂遮住了凹湖。陈先生心里一惊。此湖正是“金钱眼”真穴所在,如果葬在这里,主家必发,而对先生则不利,轻则患病终身残疾,重则有性命之危。陈先生怕张锦恒选中此穴,便有意脱下布鞋放在布惊树旁边,又将随身的一把绸扇盖在那双鞋上,作为记号。

这样一连三天,张锦恒都不曾选定一处,到第四天时,忽降大雨,两人淋了个落汤鸡,回转店中吃饭洗澡早早入睡。睡梦中张锦恒忽见一白发老者告诉他''两船共一帆便是真穴”。到第五天,张锦恒又见陈先生脱下布鞋放在布惊树旁边,那双鞋上面盖着一把绸扇,他想起梦中白发老者所言,顿时醒悟过来,便对陈先生说:“老弟,别处不用择了,就以你放鞋的地方为造坟的正穴好了陈先生一听,立刻脸色发白,心中暗道,到底给他选中了,不禁叹道:“我命该如此,奈何!奈何!”接着对张说:"我早知此处是正穴,并且,酉时葬卯时发,对主家是大富大贵,但对风水先生我就却有性命之忧,若真的造坟,百日内风水先生难逃劫难,这叫'杀师坟'。因此,为了避免你择中此处,我有意把布鞋和扇子放在那里,怎知你果然择中,说明你命中有神灵相助,该有富贵。如果造坟之后,我真的难逃劫难,只能怨我命中注定,不能怪你。不过,我有一个请求,我亡故之后在你祖父坟墓的右边也立一块碑,上写,结拜兄弟陈先生之墓每年扫墓时也给我烧三支香就心满意足了”尽管张店主再三推辞,然而,陈先生执意非造不可,张锦恒乐得顺水推舟应承下来。

一个星期之后,张锦恒雇来工人破土动工,怎知郑氏一班人前来干涉,说此地属郑家地界,不准造坟。官司打到县衙,县令亲临实地调解,最后判定,“张家建坟离郑家冢坟要留一丈地,既凹湖位置,否则,任由郑家挖掘”。这一判决,县令明显地袒护郑家,张锦恒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郑氏一班人以胜利者得神情嬉笑着离去。当天晚上雷鸣电闪,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再去时,发现凹湖的位置被山上的泥土覆盖了,积水也没有了。此时,陈先生言道:“此是天意,乃兄长之福”。

几天之后,正是下葬吉日,张锦恒将祖父的骨骸从白岭移来安葬,据陈先生推算,进葬时辰,最吉是酉时(黄昏时候)。同时,要见“人带铁甲帽”经过时更好,如若这样,便能“酉时葬,卯时发恰在此时,正好有位汉子头顶一个铁锅匆匆地从城里走过来。看样子是松仁下村的人,可能是从城里补锅回来。此刻,张、陈、两人心照不宣,立即燃鞭炮进葬。进葬之后,一番拜祭不必细说。回转店中时已是晚上10点时分了。洗澡、吃饭,打发工人又忙碌一阵,等到上床睡觉时已是午夜了,或许是劳累了一天的缘故,张锦恒一上床便鼾声如雷。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张锦恒朦胧中觉得有人在敲店门,他赶忙起床,点亮煤油灯,蹑手蹑脚地来到店堂,

“噬!噬!哆!”真的有人在叫门。他打开门的小孔往外张望,发现黑暗中有五六个人的样子,领头的肩上挎着一杆“火”,走廊里似乎有四五担东西。按照往日习惯,张锦恒是不会开门的。因为时局不稳,清政府名存实亡,全国各地都闹军阀混战。今晚他却另有意图,‘'酉时葬,卯时发”在鼓励着他。张锦恒壮着胆子打开店门,见领头的骂骂咧咧地走进来:“丢他妈,敲了几间客栈的门都唔开,就你大佬识相”又讲:'‘呢度有五担货,三担米两担盐,在呢嘟(这里)寄放,过几日叫人来担。姨假(现在)肚饿,弄饭食,食饱上路”。张店主见是一班“白话佬军痞”,小心地慌忙腾出一间房让他们挑进来寄放,并即刻着手弄菜做饭。酒足饭饱之后,天已大亮,领头的丢下几块银元,索取了房间的钥匙出门后就再也没回来。一个月后,听兴宁人讲汕头打仗死了几千人,血流成河。张店主心中暗喜,他偷偷地打开房门,想看看那几担米是否发霉。不看则罢,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五担东西表面是米是盐,里面全是银元。据说这几担银元是军饷,因寄存人下落不明,所以,成了张锦恒的意外之财,应了“酉时葬,卯时发”的预言气

(二)佗城的“二次葬"习俗

二次葬,亦称复葬或迁葬,全称'‘二次捡骨葬”,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的葬俗,指人死后第一次安葬是选址、仪式等较为简单,待若干年后,择吉日开墓地、拾遗骨、贮骨坛并于吉时吉地再次安葬。二次葬在客家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广泛存在,有的甚至沿袭至今。

佗城也是一个盛行二次葬的地方。据《佗城镇志》载:“县内各地均为木棺土葬,俗称'‘大葬”。立坟后三年五载便拾骸骨入罂堤,俗称“大起身”气然后请地理先生看山头选阴宅立坟墓,俗称“小葬"大”、"小葬”在立坟时应该注明清楚。据佗城《郑氏族谱》载:

"老少寿终,用棺木安葬者(大葬)写葬于△处;小葬者:将原大葬祖骸收捡入罐者重葬(曰小葬)应写"墓"在△处,重修时间年代,与及死者有仙命者等

根据长年从事佗城丧葬科仪的礼生的现年63岁的刘学义介绍,佗城的“二次葬”有如下过程:

破土。由''地理先生”确定"捡骨”的日期之后,在"捡骨”的前一日,由长子在死者墓前的坟头上挖上三锄,以示破穴。接着要烧一些纸钱,以向死者通禀。

开棺。开棺的日期应在向死者通禀的时辰内,雇请民工开挖完成。开棺时,死者的儿子必须跪下。

捡骨。棺材揭开消毒后,由“捡金师”开始捡骨。其操作程序是:先在棺木旁放一个大的竹筛,竹筛内要铺上一张红纸。“捡”时先从脚部开始捡,捡骨顺序是从下往上。骨头捡出后用预备好的草纸将骨上的杂质和水份擦净。擦净好的骨头放在筛内红纸之上,经主家过目后,就开始装坛。

装堤。盛骨用的"瓦堤",俗称金堤,是一个用瓷特制的坛子。按人坐的姿势,装入骨头。先装脚骨,最后装颅骨和手骨。如果挖出来的坟墓中没有骨头,则用一些木炭放入金堤中代替,并要加刻一个柏木小牌

(规格为12),在小牌上刻上死者的名字。最好是用银牌,银牌的大小比木牌小一倍。

封堤、安葬。金堤不能马上下葬,要过至少100天之后才能下葬。因为100天前叫热金,如果在这段时间下葬对阳间的子孙不利。金堤安葬的地方是由地理先生精心挑选好的风水宝地。下葬时,死者的亲属都要跪于墓门前方。接下来为祭祀安葬,向土地和亡灵通禀,内容多为告诉死者这是一个风水宝地,在这里要安心,要保佑子孙,家里顺息。

刘学义先生还说,一般来讲,人死后用棺材装殓,挖一个洞埋葬。洞的规格为70x70x210公分。待十年以后,再叫人挖开墓地再葬,由于尸体一般过了10年会腐烂,如果只过二、三年就挖开坟墓,尸体可能没有腐化。这样对生人不利。

佗城的宗族为了寻得一块风水宝地,给死去的先人实行“二次”,不惜动用武力。如张姓,"相传图子头村张锦恒,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在佗城堡塘造了一座'金钱落盘'祖坟。建坟之初,与郑氏发生土地纠纷,双方出动了100多人准备械斗,幸得县令及时调解,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佗城客家人在丧葬习俗中笃信风水的原因探讨

由于笃信风水,民间的抢葬、二次葬盛行,从而在民间引起宗族械斗、诉讼。这种械斗、诉讼之风,造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二次葬”的盛行与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相违背。面对这样一种风气,官府企图釆取了劝诫、打压等手段,然而收效甚微。民众对风水的信仰有增无减。为什么佗城客家人会在丧葬习俗中如此看重风水呢?甚至弃官府的法令于不顾。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实利益的驱动是丧葬习俗中笃信风水的根本原因。在民间社会的观念中,别的宗族获得一处良好的风水资源,可能就意味着本姓的风水资源遭受掠夺或破坏。这表现在具体的人事上,即是利益和领导权会因此而衰落,甚至被取代,从而面临生存的威胁。所以各宗族为了谋取一块风水宝地,想尽各种办法占领,如同“打”。在坟墓风水方面表现为“抢葬”之风的盛行。佗城崔姓与沙姓以及张姓与郑姓之间的''抢葬”夺风水恰好说明了风水这一无形的资源对宗族利益的重要性。风水术之于民众是实用的工具,民众按风水师的指引卜居相宅,一旦觅得地形、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于人和植物成长的“风水宝地”,就在此蕾积生命能量,繁衍生息,使居家生活保持与环境的互养、相生、共存。因此,他们对造坟、起屋的基址很重视,认为坟地、房基选择得好坏对自己及后代的开运、兴旺、发达直接相关。建屋、造坟在这两者中,由于屋的建造费工、费时、费材,一旦建成将很难改建和拆迁。但与此相比,坟墓的改迁却要容易得多,可操作性强。自南宋以来朱熹所提出的"葬涉祸福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朱熹的《山陵议状》中讲到:'‘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或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蟻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绝灭之忧,甚可畏也”特别是明清以来通书的流行,使之成为基层民众获取风水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葬涉祸福论”也因此传达到民众。重视坟墓风水在明清时期客家地区的地方志和族谱中有大量的记载。如赣南:“安远县择葬宜慎。程子亦曰,卜其宅运,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地恶,反是。惟五患不得不谨,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处非青鸟家风水之说也。安远多山,葬髙受风则白蚁生,葬卑受湿蚁亦生焉,为人孙子,诚不可不慎。然人信堪舆,惑於福荫,坟山之讼,案牍颇多,更有改葬迁葬,难免洗筋抹骨之惨。”曲又如乾隆《嘉应州志》卷一《舆地部•风俗》云:“葬惑于风水之说,有数十年不葬者。葬数年必启视,洗骸,贮以瓦罐,至数百年远祖,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止余数片,仍转徙不已。甚且听信堪舆,营谋吉穴,侵坟盗葬,构讼兴狱破产,以争尺壤。俗之愚陋,莫丧葬为甚。”再如《长汀县志》之《礼俗志》载:“汀俗葬亲迷信风水,寄葬择地久而不诀,甚有延至数十年,子孙俱逝而棺骸未归莹穴。此尤悖礼败俗,亟应革除者也。

第二,风水理论中的吉凶观念与丧葬中的图吉思想相得益彰。宋代以后风水理论日益复杂,择地除讲究“龙、穴、砂、水”和五音利姓等原则之外,还需挑选墓穴方向、适合的时日。《地理辨证参解》曰;“左边水反长房死,右边水、儿亡,水直若然当前射,中子离乡死道旁。东南西北水射腰,房房横死绝根苗,贪淫男女风声恶,曲背驼腰家寂寥”而死亡对于人类本来就是恐惧的。生者对于死者往往是既怀恋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丧礼中有许多行为表现出摆脱与死者关联的企图,希望避凶得吉。如有的在埋葬完毕后说一句:我去“担水、砍柴”之类的托辞,然后赶紧转弯绕路跑回家中,以防亡魂随回来;有的还要在死者居住的墓穴中放置书有符咒的神砖墓瓦”、"五星"镇石和桃木撅子,用以镇墓。其作用一为防止孤魂野鬼扰乱墓主安息;二为防止亡人跑出墓穴回到生人世界。人们相信亡者如果"拥有”了一块吉地,就会安心的住在那里,不会回到生人世界,会给生者带来好处;反之,则会带来凶兆。因此,人们在给死者选择安葬地的时候,就必须请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找到吉地之后会用风水理论向主家说此地是如何的吉,避开了所有的凶。正是对这种因果关系的信崇,人们在选择阴宅风水的时候,严格按照风水先生的指挥行动,包括墓穴的位置、方向、下葬的时间等等。为了避凶趋吉而抢葬、迁葬的事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