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黄寿祺教授(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祖籍宁德石堂 (今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早年游学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事曾国藩再传弟子尚节之(秉和)及章太炎高足吴检斋(承仕)等著名学者。返闽后,先后执教多所高校,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民国30年冬,黄寿祺返闽。他先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师专)、继在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后又重返师专任教授兼国文科主任,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
1950年秋,师专改为学院,国文科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称中文系)。黄寿祺任系主任。"文革"期间,黄寿祺被审查批判近4年,1970年2月下放周宁县农村。1972年秋,成立由师院改名的福建师范大学,他始被调回,仍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9年,升任副校长。同年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春,应邀赴美国考察,归来胃癌病发7月逝于福州。
著有《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楚辞全译》、《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1-4辑(后三书系与人合著或合编)等专著和《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易学之门庭》等专稿。
黄寿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晚年身兼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语文学会会长及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他平时生活俭朴,不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希冀图报。所写"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但期薪尽能传火,却望才良早入班"等诗句,毕现其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