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易学研究精选> 正文

快速联系

易学研究精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张文智 : 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与流行

分享到:
来源:《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       作者: 张文智            2021-12-09 13:25
字号:T|T
张文智 : 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与流行


汉代有两位京房:一位为汉宣帝时师事杨何的京房;一位是汉元帝时师事梁人焦延寿的京房。本文所论乃后一位京房之易学。

据刘玉建老师考证,京房易学著述至今惟有《京氏易传》传于世,其余皆亡佚。因此,《京氏易传》便成为我们研究京氏易学的主要材料。在《京氏易传》中,京房以独特的思维理路建构了八宫卦序,其中蕴涵着纳甲、纳支、飞伏、互体、建候、积算、气候分数、五行、五星、二十八宿入卦诸说,形成了一个庞杂而有序的宇宙图景。但这一图景的背后是阴阳二气的对待与流行。本文拟就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与流行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

京氏易学将天干、地支、五行、五星、二十八宿等纳入八宫卦,构画了一幅阴阳相荡、生生不息的动态宇宙图景,但这种动态性和有序性首先是通过静态的阴阳对待来展示的。

首先,八宫卦序(见下图)便是一幅宏观的阴阳对待图。它是由乾卦及其生出的分别代表长男、中男和少男的三个阳卦震、坎、艮组成阳的一极;由坤卦及其生出的分别代表长女、中女和少女的三个阴卦巽、离、兑组成阴的一极。可见,八宫卦序是基于“乾坤生六子”的理路建构的,即所谓“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乾坤代表阴阳的两极而成为京氏八宫卦序的两大支柱。京氏首先将“一阴一阳”之道落实到代表阴阳两极的乾坤两卦。京氏的这种安排显然源于《易传》对乾坤的认知:“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系辞上》)“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基于此,京房将纯阳之卦乾作为阳极的一面,将纯阴之卦坤卦作为阴极的一面,乾坤两卦及其它由阴阳相荡而形成的六十二卦则按一定原则划归到八个宫中,这就形成了一个以乾坤为两极的大的阴阳对待。

 

在京氏易中,阴阳二气的对待深入于其各种学说。于其纳甲体系,《京氏易传·卷下》云:“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显然,京氏的纳甲原则为阳卦配阳干,阴卦配阴干,即:

 

除纳甲外,京房还将十二支纳入八宫卦中。广义的纳甲也包含纳支。纳支遵循的原则同纳甲一样,仍是阳卦纳阳支,阴卦纳阴支。而其内在机制,卢央认为,乃是据历法及生律法纳入。具体为:从历法来看,冬至所在之月或建子之月为一年之始,而十二律以黄钟为首,黄钟又自冬至始,所以黄钟当乾之初九,纳支为子。此起点确立之后,京氏又据音律之三分损益法,按十二支来说,即隔八生律法,纳其它各支。隔八生律法即:律起于黄钟子位当乾初九爻,再从子位起算,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八位,这时林钟未位,当坤初六爻,于时为六月。再从未位起算,历未申酉戌亥子丑寅,这时律为泰簇寅位,当乾九二爻,时为正月。如此隔八相生,得出全部十二律及其支位所对应的爻位。这样,乾从初九到上九分别纳子、寅、辰、午、申、戌六支;而坤卦是阴卦,据“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之则,应右旋即与六阳律相反方向运转,最后得出坤卦从初爻至上爻分别纳未、巳、卯、丑、亥、酉六支。

其余六卦各爻配支的法则,按律历之相配,“十一月和五月为子午,阳支配阳卦各爻,故配长男震,……与乾卦同。十二月和六月为丑未,阴支配阴卦,故长女巽卦当之。……接着正月和七月当寅和申,又纳于阳卦,则以中男坎配之。……再接着是二月八月为卯和酉,则以中女离配之。……然后是三月和九月,当辰和戌,以少男艮卦配之。……最后是四月和十月为巳和亥,以少女兑卦配之。”

《汉书·艺文志》载:“(京房)好钟律,知音声……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由此可证,京氏确有可能据历法及生律法将十二支纳入卦体中,故卢央之说应该可信。

汉代之前,人们已将音乐看作阴阳和合的产物。如《乐记》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地气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焕之以日月,而百化与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就把“乐”作为天地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产物,将音律节奏视为阴阳升降的表征。《管子·地员》与《吕氏春秋》皆对音律之“三分损益”法,或“隔八生律”法进行过描述。如果卢央之京房依历法与生律法纳支之说成立,那么,京房便将天干地支按其隐含的阴阳属性细致入微地纳入到其八宫卦序中。这样,纳甲说的背后乃是一幅阴阳对待、流行图。

京氏易的建候积算体系也反映出一种阴阳对待关系。对于建候、积算,徐昂云:

建月六辰,分配六爻,建始一辰受气,中间经历四辰皆积气,末一辰成象立体……每爻历一月两节。凡由某月节到某月中者为十二节,由某月中至某月节者为十节。

但徐昂认为京氏于有些宫、卦,特别是巽宫、兑宫之建候积算错乱,而以其本人之意正订之,卢央也认为建候积算“在京易中这是较为混乱的一部分”。笔者以为不然。尽管目前我们于京氏建候积算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及其有明显的错误之处外,我们仍能看出其建候积算依阴阳二气的对待与流行及隔八生律法而建构的较强的原则性。

黄宗羲在其《易学象数论》中概括京氏建候和积算云:

“建”,以爻直月,从世起建,布于六位(惟乾坎从初爻起)。乾起甲子,坤起甲午,一卦凡六月也。曰“积算”,以爻直日,从建所止起日。

今据《京氏易传》及陆绩注,列八宫六十四卦建候之表如下:

 

藉此表,我们可以看出京氏建候的阴阳顺逆排布规律:

乾宫本宫卦《乾》卦“建子起潜龙,建巳至极主亢位(很明显,此是从初爻潜龙建始,至上九亢位建末,另一证据是本宫一世《姤》卦建庚午至乙亥,按常则应为建乙丑至庚午,故黄宗羲称乾从初爻建起。徐昂谓其从上爻世爻建始,五爻建末,非也);至震宫本宫卦《震》卦,建“丙子至辛巳”;坎宫本宫卦《坎》卦“建戊寅至癸末”(按常则,坎宫一世卦节卦应建“己卯至甲申”,而实际上却“建起甲申至己丑”,因而其建始是随着坎卦建末癸未,亦为世爻所建而来,故黄宗羲称“坎从初爻起”,如此本宫一世建始方能紧跟本宫卦上世所建而来);艮宫本宫卦《艮》卦建“庚寅至乙未”。至坤宫本宫卦《坤》卦则“建始甲午至己亥”;巽宫本宫卦《巽》卦“建始辛丑至丙午”;离宫本宫卦《离》卦“建始戊申至癸丑”;兑宫本宫卦《兑》卦“建始乙卯至庚申”。

显而易见:代表阳极的纯阳卦乾卦建始甲子(坎),代表阴极的纯阴卦坤卦建始甲午(离),遵循的仍是“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京氏易传·卷下》)的原则,仍体现着“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子)离(午)者,阴阳之性命”(《京氏易传·卷下》)的阴阳对待本旨。

其它阳宫卦本宫卦或阴宫本宫卦之间的建候之排列则仍遵循着音律之隔八生律之阴阳升降、对待的原则:从乾宫本宫卦乾卦世爻所建己巳历八位经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至丙子,为震宫本宫卦震卦建始;从丙子数,历八位经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至癸未,为坎宫本宫卦坎卦世爻所建(黄宗羲称坎卦建候从初爻起,甚是);从癸未数历八位经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至庚寅乃艮宫本宫卦艮卦之建始。自坤宫本宫卦坤卦建始甲午,数八位历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至辛丑乃巽宫本宫卦巽卦建始;从辛丑数八位历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至戊申为离宫本宫卦离卦建始;从戊申数八位历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至乙卯为兑宫本宫卦兑卦建始。可见,每宫本宫卦建始之间极有规律,而且是按照“子午分行”、隔八生律的阴阳对待模式进行排布的。这样,乾震坎艮四阳宫之间的一世卦建始也遵循这一原则,二世至归魂卦亦如此;坤巽离兑四阴宫之间的一世卦建始也遵循这一原则,二世至归魂卦亦如斯。因积算是从每卦的建末始,所以积算也相应地遵循以上原则。

徐昂将巽宫和兑宫建候积算重新以自己之意排列,虽自有其道理,但却打乱了京氏的建候积算秩序,改变了京氏的本意,笔者以为不妥。

京氏易学中八宫卦之飞伏说亦明显地展示出阴阳二气的对待关系。飞伏有卦之飞伏,有爻之飞伏,此处我们只讨论八纯卦之飞伏。对于八宫卦来说,阴阳相对者互为飞伏,即虞翻所谓旁通。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互为飞伏。《京氏易传·坤》云:“阴凝感,与乾相纳”,此已明示乾坤阴阳的相涵相纳关系。两个互为飞伏的卦之间互相对待、互相涵摄,一显一隐,显隐无间。《京氏易传·乾》云:“六位纯阳,阴象在中”即是说,乾卦的显象是纯阳之象,而其中隐含的是纯阴坤卦之象。因而京氏的飞伏说主要说明的是阴阳的对待与流行。显象的背后是与其相对待的隐象。二者随着爻变的进行而流通,因而,可以说虞翻直接受京易飞伏说的启发而创其旁通说。

二、京氏易学中的阴阳流行

京房通过八宫卦序建构了一幅阴阳二气相互对待的图景,而其建构此静态图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生生不息的阴阳流行图景。《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京氏将阴阳的对待关系分布于八宫卦之纳甲、飞伏、建候、积算诸说中,旨在彰显《易》之“一阴一阳”之道,将“一阴一阳”之《易》道逐步落实到具体之处,从而从具体处阐发《易》的阴阳流行关系,体现《易》之生生不息之精神,即如京氏所云:“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京氏易传·卷下》)

京氏的八宫卦序从表面上来看,是一幅静态的阴阳对待图。在京氏看来,每一宫的本宫卦或八纯卦,决定着该宫诸卦的原本卦体的五行属性,然后再根据每一爻所纳地支的五行属性确定六亲关系。如乾宫本宫卦乾卦从初爻至上爻的纳支分别为子、寅、辰、午、申、戌,而乾宫属金,故初爻至上爻的六亲分别是子孙、妻财、父母、官鬼、兄弟、父母。这种阴阳相互对待的关系确定之后,每一本宫卦从初爻变起,实现爻的阴阳转变。如乾卦第一爻变则变成天风姤卦。因此一变,则本宫乾卦原来的阴阳对待、或暂时的平衡关系即被打破,其所纳的干支、建候、积算、气候分数、所纳星宿都要随之作相应的变化。如乾卦变成姤卦以后,变出的姤卦从初爻至上爻所纳的干支分别变为辛丑、辛亥、辛酉、壬午、壬申、壬戌,原来乾卦所纳的五星也由镇星变为太白,所纳星宿也由参宿变为井宿,建候则由从甲子至己巳变为从庚午至乙亥,积算也相应地由己巳至戊辰变为从乙亥至甲戌,六亲从初爻至上爻也相应地变为父母、子孙、兄弟、官鬼、兄弟、父母等等。此可以说是因一变而引起万变。京氏认为这种变化是“阴荡阳”或“阳荡阴”的结果,或者是阴阳积气变化的结果。如京氏于《姤》卦云:“巽积阴入阳”,即指明此一系列之变化是由乾卦初爻由阳变阴所导致。这就是阴阳之流行。

《京氏易传·姤》云:“定吉凶只取一爻之象”,这为主的一爻就是引起该卦所以从乾卦变为该卦的一爻。因此,对于该卦来说,这一爻便是关键的一爻,或者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京氏称其为“世爻”,与该爻相隔两位之爻为应爻。世爻多为一卦之卦主。

在讨论京氏易的阴阳流行关系时,我们还必须谈一下京易中的天、地、人、鬼四易之说,因为该说从大的框架上正可以说明阴阳二气的流行变化。《京氏易传·卷下》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京易在此既借鉴了《易传》的三才说,又借用了《易传》的游魂说。(《易传》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从本宫卦初爻变起,有一爻变者为一世卦,有二爻变者为二世卦,……有五爻变者为五世卦,变化不能至极,因至极(也就是上爻变)就变成了与本宫卦阴阳相对的另一宫卦,则在上爻不变的情况下,从五爻变返回至四爻变,亦即恢复本宫卦中的第四卦爻象,即为游魂卦。游魂卦下卦恢复本宫的下卦象,即为归魂卦。(参见京氏八宫卦序表)

这种从一世到归魂的卦变规律,反映了同一卦体中阴阳流行的次递关系。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关系反映到乾宫和坤宫的游魂、归魂卦上,则突显的是一种阴阳二气的大化流行,从而也可以看出乾坤两卦的卦变规律与十二消息卦间递变规律之间的联系。《京氏易传·卷下》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而乾宫游、归魂卦之上卦皆为离卦,坤宫游、归魂卦之上卦皆为坎卦,这正说明了荀爽为何在注《彖·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云:“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六位随时而成乾。”依消息卦说,从复卦至乾卦,是一个阳息阴消的过程,而复卦为十一月子(坎位),阳息至四月巳火位则成乾体;从五月午(离位)至十月亥则是从姤卦至坤卦,是阴息阳消的过程,至亥水位则坤体就。这也正是《京氏易传·卷下》“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所昭示的阴阳流行的《易》道变化观。后天八卦中的离坎两位,正对应先天八卦方位中的乾坤两位。从后天八卦的坎位左行至离位,是在平面上由阴极至阳极,而从“一阳来复”的复卦至“成乾体”,则是阳气从“潜藏”至“亢极”,是在竖面上的阴极至阳极;同样,从后天八卦方位的离位右行至坎位,是平面上的阳极至阴极,而由姤卦至“坤体就”,则是在竖面上的阳极至阴极。横面与竖面的阴阳流转同时进行,形成一幅立体的、涵纳时空的、动变不息的阴阳对待流行图。京房以此方式构建了一幅“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并能“知幽明之故”的宇宙图景。八宫卦所纳的干支、星宿、五星等也随之成为体现《易》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京氏虽未提出系统的卦变说,但后世系统的卦变说在很大程度上应受到京氏易的启发。从爻变到卦变是京房建立八宫卦的基本方法。从一世到归魂,由爻变逐次变化形成的各卦在隐含本宫卦五行属性的基础上,重新形成由不同于本宫卦的干支、星宿、建候、积算等因素的卦体,从而体现出由一爻之阴阳变化而造成整个卦体的变化。这种阴阳流行变化反映了部分变化与整体变化之关系:部分变化或量变是造成整体变化或质变的先决条件。从初爻变至五爻再返回至四爻变而变成游魂卦,下体复归本宫卦,则为归魂卦。如此从一世至归魂七卦的显象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隐象除了其所伏之卦以外,仍以本宫卦为基础,而陆绩更注重世爻之隐象。世爻之隐象即本宫卦与世爻相同爻所纳干支,如其于《姤》卦:“元世居世”注曰:“辛丑土,甲子水”,此辛丑土即指《姤》卦初爻世爻所纳干支,“甲子水”则指本宫卦乾卦初爻所纳干支;又如其于《否》卦“三公居世”注曰:“乙卯木,甲辰土”,此“乙卯木”即指《否》卦世爻六三爻所纳干支,“甲辰土”则是本宫卦乾卦九三爻所纳之干支。其它卦皆仿此。如此则在阴阳流行的过程中,仍时时存在着显与隐之间的阴阳对待关系。后世流行的纳甲筮法在所得之卦六亲不全、或用神不上卦时,便从该卦之本宫卦中寻找,即是继承和发展了陆注京易的爻之飞伏说。

若本宫卦从初爻至上爻全变,则变成与此本宫卦阴阳相对的另一宫的本宫卦,即虞翻所说的与之旁通之卦。前文已述,京氏八宫卦序是以乾坤两纯阳、纯阴卦为统领的,在从乾到坤的阴阳流行中,乾宫先变至震宫又变至坎宫,再变至艮宫,而不直接从乾宫变入坤宫。因而在京氏看来,这种阴阳的彻底转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乾宫逐次变至艮宫归魂卦《渐》卦才“终极阳道”,“阳极则阴生,柔道进也,降入坤宫八卦。”(《京氏易传·渐》)同样,至兑宫归魂卦归妹卦,京氏云:“阴阳运动,适当何爻。或阴或阳,或柔或刚,升降六位,非取一也”,徐昂注曰:“八宫六十四卦虽以兑终,而终非止也。终而复始,易之道在此。三五上阴变为阳,回转成《乾》卦。此与阳宫终止之卦,艮宫《渐》卦三五上阳变为阴,降入坤卦,其例相同”。另外,《归妹》卦建候积算与《乾》卦正同,都是“建始甲子到己巳,积算起己巳至戊辰”,(惟《乾》卦建候从初爻起)此京氏八宫相续、循环无端之意邪?!此证京氏八宫卦序虽无今本卦序以《未济》为最后一卦寓示“物不可穷也,故受之未济”(《序卦》)之意,亦暗含阴阳流行、循环无端之旨。

京氏易认为,阴阳二气的流行还通过爻象的变化来体现。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为阴阳二气流行之门户,阴阳两极之间的彻底变化为乾变为坤,或坤变为乾。而作为乾坤及其所生六子之宫内的阴阳变化则是相对独立的。对每一宫来说,从本宫卦始,通过爻变之阴荡阳或阳荡阴,至归魂卦即形成一个小的循环,或者说是阴阳二气在该宫内的流行。如对乾宫八卦来说,本宫卦《乾》卦变入一世《姤》卦时,京氏云:“阳极阴生”;《姤》卦变入《遁》卦时云:“五行升降,以时消息,阴荡阳降入《遁》”;……至归魂《大有》卦云:“阴阳交错,万物通焉;阴退阳伏,返本也。乾象分荡,八卦入大有终也。乾生三男,次入震宫八卦”。因而至《大有》卦,乾宫八卦内部之阴阳相荡已完成,所以从《大有》卦至震宫本宫卦《震》卦即不再言“阴荡阳”或“阳荡阴”了。

在每一宫中的卦变过程中,卦体之阴阳转换也伴随着爻变而进行。如坤宫一世卦《复》卦转入二世卦《临》卦时,京氏于《复》卦云:“阴来阳去,气渐隆,火之(徐昂认为此二字为衍文,见《京氏易传笺·复》,民国三十二年排印本第79页。)入地泽临卦。”而于《临》卦则云:“震入兑,二阳刚,本体阴柔降入《临》。”此二阳刚显然指初、二两阳爻。从阳爻数量来说,内卦兑比其所由来之震多一阳爻,但震卦为阳体,兑卦为阴体,因而对内卦来说,并不因其比震多一阳而更刚,反而因多一阳爻而成为柔体。其实这是对《系辞传》“阳一君而二民,阴二君而一民,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之说的继承。又,京氏还非常重视互体之象。如其于《蛊》卦云:“内互悦而动”即指从二爻至五爻互出雷泽归妹卦来。如此则在每一卦体中增加了更多新的卦体,从而从细微处展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升降、一消一息、阴阳相荡、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的流行机制。

另外,在由爻变而引起的卦变过程中,除建候积算随卦变发生变化外,气候分数也随卦变而盈虚消长。《京氏易传》于各卦多提及分气候三十六或分气候二十八。徐昂于此云:“凡建始阳刚而历二节者,分气候三十六,建始阴柔而历十节者,分气候二十八。”如《姤》卦建始庚午,为阳干支,则气候分数为三十六,而《遁》卦建始辛未,为阴干支,则气候分数为二十八。其余卦皆仿此。如乾卦建始甲子至己巳,按节气来说,是由十一月节大雪至四月中小满共十二节;而遁卦建始辛未至丙子,按节气则由六月中大暑至十一月节大雪,历十节。就气候分数来说,每一卦都蕴含着该卦所对应的气候分数,或三十六,或二十八。每一卦所内蕴的节气也就有了盈虚之分。这样,由爻变而导致的卦变也致使气候分数发生了变化。可见,京房已把每一卦作为一种节气度数的象征,阴阳二气的盈虚变化皆在其中。而导致这种气候度数产生盈虚消长变化的正是阴阳二气的互荡和流行,即如京氏所云:“阴阳运行,一寒一暑,五行互用,一吉一凶,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京氏易传·卷下》)

三、结

综合上述,京房系统地创建了八宫卦序说、纳甲说、建候积算说等等。而以上诸说的背后贯穿的乃是阴阳对待、流行的理路。京房将一阴一阳之道具体地落实到以上诸说之中,从而由微而著地展现出整个宇宙之阴阳二气的大化流行。可以说,京氏的八宫卦序是一幅立体的阴阳对待、流行图,是对《易传》宇宙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