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作者简介:谢向荣( 1981-) ,广东五华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博士,香港能仁专上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暨通识学院副总监。
摘要: “ 《易》本卜筮之书” , 《周易》之断占辞, 最能体现其“占筮”本质, 其研究之重要不言而喻。考上博简《周易》之断占辞, 与通行本、马王堆帛书本颇有相异之处, 耐人寻味。今不揣谫陋, 谨就其相异之处、取类原则及研究方法等, 博参众说, 略陈管见, 希可于断占辞之研究, 有小补焉。
“《易》本卜筮之书”① , 《周易》之卦、爻辞,多系有“吉”、“凶” 、“悔” 、“吝”、“利”、“厉”、“咎”等断占辞,指示休咎意义。这些断占辞最能体现《周易》的“占筮”本质② ,因此,对断占辞认真分析,是《易》学研究不可忽略的一环 。《易》为五经之首、三玄之冠,自古迄今,备受重视,研者甚众。惟于《周易》断占辞之研究, 则凤毛麟角,未足穷源竟委,诚为一憾。
2004年初,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面世,载简文四篇,首篇《周易》,存58简,涉及34之内容,共1806字③,为迄今所见年代最早之《周易》写本。 此外,近半世纪, 地不爱宝,国内出土材料甚多,除竹书本《周易》外,马王堆帛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等, 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大大拓展了我们研究《周易》的视野。
考竹书本《周易》之断占辞, 与传世本颇有相异之处。通过各版本《周易》之参互比照 ,重新考察、 辨析《周易》断占辞相异问题,其于《易》学之研究,或不无助焉。
一 、断占辞与卦爻辞结构
“断占辞”之定义,最早可从《易传》中得到启示。《系辞传》曰:
开而当名辩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
(案:此句标点向来众讼纷纭。李鼎祚《周易集解》从虞翻以“开而当名”为句, “辨物”从下。韩康伯注同。今从李光地《周易折中》断句。)
又曰:
定之以吉凶 ,所以断也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可见“断辞”与吉凶,关系密切。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干宝 (286? –336)释《系辞传》曰 :
辩物,类也;正言 ,言正义也 ;断辞 ,断吉凶也。如此 ,则备于经矣。
以为“断辞”即“判断吉凶”义。宋儒郭雍(1103–1187)《传家易说》曰:
当名,谓卦也 ;辨物,谓象也 ;正言 ,爻彖之辞也 ;断辞 ,系之以吉凶者也。④
元儒李简《学易记》说法类近,李氏曰 :
开明义理而各当其名 ,谓卦也;辨物, 谓象也;正言, 爻彖之辞也 ;断辞,断之以吉凶者也。⑤郭、李二氏, 均谓“断辞”即《周易》所系之吉凶辞例。由是可见, 所谓“断占辞”, 意即“论断占筮吉凶之辞”。断占辞之性质,与卦爻辞之分类及结构息息相关。朱熹(1130–1200)将卦爻辞分为三类, 朱氏云:“《易》有象辞,有占辞,有象、占相浑之辞。”⑥
俞琰(1258–1314)《读易举要》对此有清楚的说明, 俞氏曰:
朱子曰 :“易有象辞,有占辞, 有象、占相浑之辞。”如《乾·初九》“潜龙”是象 , “勿用”是占, 此象、占相浑之辞也。《坤·初六》 “履霜坚氷至”, 此纯乎象也;六二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 此纯乎占也。⑦
除上述“三分法”外,宋儒蔡渊(1148–1236)《易象意言》又提出了“理”、“事” 、“象” 、“占”、“断” 五类, 并举例云:
文王、周公所系之辞, 有以理言者 ,如 :“元亨利贞”、“直方大”之类是也;有以事言者 ,如 :“观盥而不荐 ”、“师出以律”之类是也;有以象言者 ,如 :“履虎尾 ”、“见龙在田 ”之类是也 ;有以占辞言者, 如 :“利建侯行师 ”、“利用为大作 ”之类是也;有以断辞言者, 如:“征凶”、“无攸利”、“悔亡” 、“吉”、 “无咎”之类是也 。卦爻所系 ,大略不出乎此矣。⑧
近半世纪,随着殷墟卜辞出土, 关注筮辞体例之研究渐盛, 《周易》卦爻辞分类及结构问题 ,也受到了学者重视,当中以高亨(1900–1986)、李镜池(1902–1975)之论述最有代表性。⑨早在30年代,李镜池已撰《周易筮辞考》一文,将卦爻辞之体例分为六类,李氏曰:
(1)纯粹的定吉凶的占词。例如 :《乾 》, “乾 , 元亨, 利贞 ”, 《恒 ·六二》, “悔亡 ”, 《大壮 ·九 二 》, “贞吉”之类是。
(2)单叙事而不示吉凶 。例如 :《坤 ·六二》 , “履霜 ,坚冰至 ”, 《随 ·六二》, “系小子, 失丈夫” 是 。
(3)先叙事而后吉凶。例如 :《乾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 , 无咎” , 《蒙 ·六四》, “困蒙, 吝”是 。
(4)先吉凶而后叙事。例如:《小畜》, “亨 , 密云不雨 , 自我西郊 ” , 《颐 》, “贞吉 , 观颐, 自求口 实 ”是。
(5)叙事 ,吉凶 ;又叙事 ,吉凶 。例如:《随·九四》, “随有获 ,贞凶。有孚在道, 以明 ,何咎 ”是。
(6)混合的:或先吉凶, 叙事;又吉凶。或先叙事 ,吉凶 ;又叙事。例如 :《坤》,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 ,先迷 ,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是。10
上述六例可概分为二类:(一)定吉凶之辞;(二)叙事之辞。60年代,李氏又撰《周易筮辞续考》一文, 将卦爻辞之体例重订为三类,其中除“贞兆之辞” (向荣案:即前述“定吉凶之辞” )、“叙事之辞”外, 又加上了一个“象占之辞” 11。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则云:
断占之辞者 ,乃论断休咎之语句也。筮书本为卜问休咎而作 , 故筮辞中皆系有论断休咎之语 句 ,或含有指示休咎之意义 ,此筮书之通例 …… 《周易》卦爻辞中 ,有为记事之辞, 有为取象之辞, 有 为说事之辞。三者之外,更多断占之辞,且多与三者有内在之联系 ……即记事、取象、说事之辞本意 含有休咎之意,断占之辞遂揭示其休咎也。12
高氏将卦爻辞分为“记事之辞”、“取象之辞” 、“说事之辞”、“断占之辞”四类,认为当中以论断休咎之“断占之辞”最多,也最能突显《周易》作为筮书之本质。
章秋农先生不认同高亨之说,章氏认为:
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经今注》中把《易经》筮辞分为四类:曰记事之辞 ,曰取象之辞 ,曰说事之辞 ,曰断占之辞。依笔者管见,实只取象之辞与断占之辞二类 ,即足以概之。13
朱伯崑先生(1923–2007)则比较高、李二说 ,认为 :
将李、高 (向荣案 :指李镜池及高亨 )二先生的说法加以比较 ,可以看出, 所谓贞兆之辞即是断占之辞 ,象占之辞即是取象之辞 ,叙事之辞即是记事之辞和说事之辞。14
无论如何,上述“断辞”、“占辞”、“贞兆之辞”、“断占之辞”云云, 实皆指《周易》中论断吉凶休咎之辞,名异而义同。为方便讨论,本论文统一称之为“断占辞”。又综上所见, 不论是二分法、三分法 ,甚至是四、五、六分法,论断吉凶休咎之“断占辞”,均为筮辞结构中不可或缺者,直接影响我们对《周易》卦爻辞之理解,其重要不言而喻。
二 、断占辞之取类
李汉三《周易卦爻辞释义》曰 :
卦爻辞既备筮用 ,辞辞皆有占断 ,自所必然。占断非可虚构,辞辞皆有兆象, 亦所必然。故象占 兼备始成一辞,辞除象占无他言也。又为幸致灵应 ,占断之辞 ,自难详尽具体 ,于是占筮术语出焉。 占筮术语者 ,含义简赅 ,便于易人自我解释之言也。故往往一字一句, 若不相连属者。益之以远近 之取譬 ,无端突至 ,如不明了其象占结构及筮用术语 ,则难乎其为解矣! 15李氏谓断占辞固有其占筮术语, 其言甚辨 。至若断占术语之取类, 则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
王又朴(1681–1760)《易翼述信》以为:
吉、凶、悔、吝、无咎五者是为占辞 。16
王氏仅取“吉”、“凶”、“悔”、“吝”、“无咎”五者为断占辞,未免不足。
李光地 (1642–1718)《周易通论》则曰 :
所谓占辞者 ,元亨利贞也,吉凶悔吝无咎也 。17
李氏认为“元”、“亨”、“利”、“贞”同属 “断占辞”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将“厉”一辞亦计算在内;闻一多(1899–1946)《周易义证类纂》则谓“有言”当读为“有愆”, 同属断占辞18;李汉三更纳 “有它” 、“有尚”、“有终” 、“有孚”诸项为说。
案:关于断占辞之辞例 ,或取类过少, 未足成说;或取类过宽,繁琐失据。诸家各说,难有成例。
焦循(1763–1820)《易图略》尝立“十二言之教”以贯《易》,焦氏曰:
昔人谓伏羲作十言之教,曰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消、息。余谓文王作十二言之教, 曰: 元、亨、利、贞、吉、凶、悔、吝、厉、孚、无咎。元亨利贞, 则当位而吉;不元亨利贞, 则失道而凶。失道而消不久固厉,当位而盈不可久亦厉;因其厉而悔则孚, 孚则无咎。同一改悔 ,而独历艰难困苦, 而 后得有孚,则为吝 ;虽吝,亦归于无咎。明此十二言 ,而《易》可知矣。19
刘师培(1884–1919)《经学教科书》同立此十二字为“全经之标” ,刘氏曰:
《系辞》曰:“智者观其彖辞, 则思过半矣。”言彖辞既解 (向荣案 :彖辞指卦辞, 非谓《彖传》也), 则一卦之大义均可解也。彖辞立十二字, 为全经之标 。字各一义, 即 “元 ”、“亨 ”、 “利 ”、“贞 ”、“吉 ”、“凶”、“悔”、“吝” 、“厉 ”、“孚 ”、“无咎”是也。20
案焦氏、刘氏 “十二言”之目 ,均《周易》最常见之断占辞例, 其取类详略得宜 ,互为因果, 甚具启发意义。本文以焦氏之说为纲 , 细考竹书本《周易》 “元 ”、“亨 ”、“利 ”、“贞 ” 、“吉 ”、“凶 ”、“悔 ”、“吝 ”、“厉 ”、 “孚”、“咎”诸项断占辞与他本之异同 ,以厘正暗而不彰之断占辞相异问题。
三 、断占辞相异问题概述
《汉书·艺文志》曰: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汉兴, 田何传之 。讫于宣、元, 有施、孟、梁丘 、京氏列于学官 ,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 或脱去 “无咎 ”、“悔亡 ”, 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
又帛书本《周易》约抄写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21,考其断占辞与通行本相异之处, 张立文先生《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周易〉浅说》云 :
《帛书周易》较通行本多了四个断占之辞:一是《蛊 》卦尚 (上 )九 :“不事王矦, 高尚其德 ,凶 。” 通行本 “德”作“事 ”,无 “凶”字。二是《困》卦初六 :“辰 (臀)困于株木 ,入于要(幽 )浴 (谷 ), 三岁不 (觌),凶。”通行本无 “凶”字。三是《既济》卦九五:“东邻杀牛以祭, 不若西邻之濯祭, 实受其福, 吉 。”通行本无“吉 ”字 。四是《涣》卦初六:“撜马 , 吉。悔亡。”通行本无 “悔亡 ”两字。但《帛书周易》亦较通行本少了一个断占之辞。这便是《涣》卦尚九:“涣其血去 , 出。”通行本作 “上九 ,涣其 血去,逖出, 无咎。”寡 “无咎 ”两字。两相抵消, 《帛书周易》乃较通行本多三个断占之辞 。22
除张氏所引《蛊》上九、《困》初六、《既济》九五、《涣》初六及上九等例外,帛书本 《讼》六三作“食旧德 ,贞厉。或从王事,无成。”“贞厉”后较通行本少 “终吉”一语;又帛书本《萃》卦辞作 “王叚于庙,利见大人, 亨,利贞。用大生,吉。利有攸往。”起首较通行本少一“亨”字 ;又帛书本《艮》六四作 “根亓。”较通行本少“无咎”一语。张氏仅言帛书本《周易》 “较通行本少了一个断占之辞 ”, 又谓 “两相抵消, 《帛书周易》乃较通行本多三个断占之辞 ”。其论似可商榷。除此 , 帛书本《涣》六三作 “涣亓, 无咎。”通行本此爻断占辞作“无悔” ,用字略异 ;又帛书本《家人》九五作 “王叚有家 ,勿血,往吉”23, 其断占辞 “往吉”较 通行本多一 “往”字。凡此种种, 亦当视作断占辞相异问题。
除帛书本《周易》外,考帛书《易传》所引卦、爻辞 ,亦有与通行本、帛书本不同者。如《衷》引《坤》卦 辞作“东北丧崩, 西南得崩 ,吉”, 惟此卦辞通行本作 “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 ,安贞吉”,帛书本则作“西南得 朋 ,东北亡朋 ,安贞吉 ”。除 “东北” 、“西南”之序次有异外。
案:《坤》卦辞“东北” 、“西南”序次相异问题, 已有学者论之, 如廖名春先生认为《衷》所引顺序合乎“八卦卦气说” , 当无可疑;梁韦弦先生则认为以八卦方位或卦气解说《坤》卦辞, “会遇到种种难以弥合的漏洞和矛盾 ”, 并不可从。 二家之说, 各有所据, 可以参考。
《衷》所引断占辞, 又较帛书本、通行本省 “安贞”二字。又《衷》数引《坤》六二作 “直方 ,大 ,不习 ,吉 ”,惟通行本、帛书本此爻断占辞为 “无不利 ”, 无 “吉”字, 《二三子》所引亦同 。又《衷》引《坤》六三作 “含章可贞 ,吉 ”, 通行本、帛书本亦无 “吉 ”字。又《二三子》引《同人 》六二作 “〔同人于〕宗, 贞蔺 (吝)”, 通行本、帛书本均无 “贞 ”字。又《二三子 》引《谦》卦辞作 “嗛, 亨。君子又冬, 吉”, 较通行本、帛书本多一“吉”字。又《昭力》引 《泰》上六作 “自邑告命 ,吉” ,惟通行本 、帛书本此爻辞占辞为“贞吝 ”, 与“吉 ”之意相去甚远。24 由此可见, 帛书《易传》所据底本, 似与通行本、帛书本不同 ,其中亦有不少断占辞相异者 。
对于传本《周易》的断占辞, 李镜池《周易筮辞考》曾提出质疑, 李氏曰:
卦、爻辞的“贞吉 ”而又 “悔亡 ”, “厉”而又“吉 ”, “吉”而又“无咎” , “无咎”而又“贞吝” ,简直是反复不定,难于捉摸。25
李氏又据上引《汉书·艺文志》之说, 结论曰:
现存的卦、爻辞, 是有佚文错简的 ,并不完全。26
高亨同样认为传本《周易》卦爻辞存在脱误 ,可据辞意而推论 ,如《周易古经今注》于 《大过 》上六爻 下注云 :
《汉书·艺文志》曰:“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 ,或脱去无咎悔亡 ,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据此知古文《易》中无咎二字有为今文《易》所无者, 今文未必非, 古文未必是也。……其无咎二字,塙似衍文, 当为今文本所无者 ,有四处。本爻(向荣案:即《大过·上六》)云:“过涉灭顶, 凶 ,无咎。”凶与无咎相矛盾 ,无咎当为衍文 ,此一处也。《困》九二云 :“困于酒食, 朱绂方来, 利用享祀,征凶 ,无咎。”征凶与无咎亦相矛盾 ,无咎当为衍文, 此二处也。《艮》云 :“艮其背 , 不获其身, 行 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二句明为凶象, 与无咎相矛盾, 无咎当为衍文, 此三处也。《节》六三云 :“不节若 ,则嗟若, 无咎 。”嗟若亦不吉之象, 与无咎相矛盾 ,无咎当为衍文, 此四处也。其悔亡二 字塙似衍文,当为今文本所无者,有一处, 《节》上六云:“苦节 ,贞凶 ,悔亡。”贞凶与悔亡相矛盾, 是也。若是之类,虽无古本可据,然可由辞意推知之。27
除了辞意矛盾的问题外,部分学者亦尝从卦爻辞的体例结构去推论传本《周易 》断占辞之讹误情况。
今人黄觉弘先生《〈周易〉经文著作体例略论》曰 :
一条完整的卜辞 ,常由四个部份组成 :(1)叙辞 …… (2)命辞 … …(3)占辞 …… (4)验辞 … … 《周易》经文与甲骨卜辞同样是用于占测吉凶祸福的文辞 ,二者体例上是一致的 ……因此 ,我们完 全可以而且也应该把卜辞的分类的大致原则用于《周易》经文上。根据《周易》经文内容和性质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分为叙命辞和占验辞两大类。28
据此, 黄君认为《周易》450条卦爻辞, 可归类为三大体式 :(一)无叙命辞, 而有占验辞 (向荣案 :即本文 所论“断占辞”), 凡 22条 ;(二)有叙命辞 ,而无占验辞, 凡74条 ;(三)有叙命辞,并有占验辞 ,凡354条。据黄氏的分析,第二种体式中有 36条既不像歌谣、格言警句 ,又不像熟语习句的卦爻辞 ,有断占辞讹夺之疑:《坤》初六、《讼》上九、《比》六三、《履》、《泰 》九二 、《否》六三 、《同人》九五、《大有》、《大有》九三、 《豫》九四、《随》上六、《蛊》上九、《观》、《观》六三、《贲》六二、《大畜》上九、《坎》、《咸 》初六、《咸 》上六、 《恒》九四、《晋》、《明夷 》六四 、《明夷 》上六、《蹇》初六、《蹇 》六二、《蹇 》九三、《蹇》六四、《蹇》九五、 《姤》九五、《升》九三、《井》九五、《革》初九、《旅》六二、《兑》上六、《小过》六五、《既济》六四是也 。29
与黄觉弘先生之意见相若 ,黄凡先生《周易 ──商周之交史事录》将《周易》卦爻辞与卜辞相比较, 并曰:
根据《周易》筮辞结构体例和卜筮专用语的惯用法来看, 大略可以确定几个要点, 一般说来, 第一 ,凡筮辞必有“吉”、“凶”、“无咎 ”之类的卜筮专用语, 它们是构成完整的筮辞的基本成份, 如果没有,便可能是脱去, 或有其它阙误。第二 ,凡筮语中仅有卜筮专用语, 而没有其它占辞、问辞,往往是有阙文… …第三,凡筮语中的卜筮专用语,如果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例如完全相矛盾的吉凶判断并列在同一占辞中,而没有合理的理由,则其间往往有阙漏讹误。第四 ,凡筮语通常依一定的先后顺序,例如由问辞而及占辞 ……如有反常 ,常可视为特殊 ……有一些也可怀疑有颠倒错简之类的讹误 。30
由是, 黄氏以为卦爻辞如与以上四个要点不合, 则有颠倒错简一类讹误之疑;在《周易 》卦爻辞中, 属于以上第一种情况的,共 55例 ;属于第二种情况的 ,较明显可看出的至少有 6例 ;属于第三种情况的 ,可能有一例 ;属于第四种情况的 ,较可疑的共 6例。《周易 》450条卦爻辞中 ,至少有 68条疑有文字讹误。31
事实上 , 《周易》断占辞存在讹误问题 ,在传世文献中亦能找到根据。陆德明(556–627)《经典释文》引王肃(195–256)注《比》六三作 “比之匪人 ,凶 ”32, 较传本多一 “凶 ”字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 爽 (128–190)注《履》卦辞作 “履虎尾,不咥人 ,亨 ,利贞 33,较传本多“利贞 ”语;韩婴《韩诗外传》卷3、卷 8同引《谦》卦辞作“亨, 君子有终 ,吉 ”34 , 较传本多一 “吉”字;《礼记·坊记》引《无妄》六二爻辞作 “不耕获 ,不菑畲 ,凶”35, 传本之断占辞为 “利有攸往” ,无 “凶 ”字;徐干 (171–218)《中论·爵禄 》引《丰》卦辞作 “亨, 无咎 ,王假之,勿忧, 宜日中”36, 较传本多“无咎 ”语 。至于为“正定六经文字 ”37 而立之汉石经 ,其《周易》亦与传本不同, 如汉石经《蒙》卦辞残存 “不吉”二字38,传本则作 “不告 ”;又汉石经《姤》上九作 “姤其角, 无咎”39,传本 “无咎”前则多一 “吝 ”字 。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 ,足见《周易》断占辞讹误问题之严重。
徐富昌先生《简帛典籍异文侧探 》认为 :
“字句相异”与 “字句互异 ” , 应在异文之列 。其它如字句的倒置以及错简等, 亦应视为 “异 文 ”, “异文”绝非仅指一字之异而已。40
其说可从。断占辞相异问题,当可视为一种“异文”研究 。王彦坤先生《古籍异文研究》尝试从字词角度将异文之表现形式分为三类:(一)“字词有无之不同” ;(二)“字词顺序之不同 ”;(三)“字词使用之不同 ”41。这种分类方法, 清楚了然, 同样适用于断占辞考异 。关于断占辞相异问题 ,吴辛丑先生提出了 “缺文 ”此一观念 ,吴氏曰 :
在《周易》异文中 ,我们发现有一种近似衍文、脱文的文字, 比较难于判断正误是非 ,这里姑称之为“缺文” 。所谓缺文,是指一本所有而别本所无的文字。就其一本有而言, 近似衍文;就其一本无而言 ,近似脱文 。缺文和脱文、衍文的不同之处在于 ,脱文、衍文往往出现在句子当中, 是错误性的文字 ,而缺文则往往出现于一句之前或一句之后 ,较难判断正误是非 … …这类缺文 ,如 “亨 ”、“终吉 ”、“凶 ”、“无咎 ”、“吉 ”,均属《周易》中用来揭示占卜休咎的兆辞。这种异文 ,在别本中没有相对应的字词,又不和句子结构相关 ,是比较特殊的一类。42
吴氏又举例云:
a.亨。王假有庙 。利见大人,亨 ,利贞。(今本 《萃》卦辞 )
b.王叚于庙 。利见大人,亨 ,利贞。(帛《易》《卒 》卦辞)43
案吴先生所称“缺文” ,可归类为 (一 )“断占辞有无之不同 ”。至于 (二 )“断占辞顺序之不同 ”, 可见下例:
图片
又(三)“断占辞使用之不同”,则如下例:
图片
笔者以竹书本《周易》与帛书本、传本互校 ,发现其断占辞颇有相异之处 。今谨分类细述如下 :
(一 )断占辞有无之不同:1.《讼》卦辞 ;2.《讼 》六三;3.《比 》六二 ;4.《大有》六五;5.《无妄 》初九; 6.《咸》九三 ;7.《恒 》卦辞 ;8.《恒》上六;9.《遯 》九五;10《蹇 》卦辞;11.《解》六三 ;12.《萃 》卦辞;13. 《革》九三;14.《艮 》六四 ;15.《旅 》九三;16.《涣 》卦辞;17.《涣 》初六 ;18.《涣 》上九 ;19.《既济 》九五; 20.《未济》九二。
(二 )断占辞顺序之不同:1.《比》卦辞;2.《咸 》九四 ;3.《恒》卦辞(重出 )。 (三)断占辞使用之不同:1.《讼》卦辞 (重出);2.《比》六四 ;3.《蛊》卦辞;4.《困》上六;5.《革》卦 辞 ;6.《渐》初六;7.《涣》六三。
图片
图片
(案: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蛊》卦辞释文作“〔元〕吉, 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 后甲三日。”如是, 则帛书本较通行本、竹书本多一“吉”字, 此卦辞当归类为(一)“断占辞有无之不同”例。惟帛书本《蛊》卦辞之图版残缺严重, 文字难以辨认, 是否存在缺文, 应否补入“元”字, 均已无从得知。今暂且撇除其缺文问题, 仅据整理小组已隶定之释文而作“吉亨” 。有关帛书本 《蛊》之图版, 详参陈松长等编著《马王堆汉墓文物》,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2年, 第 116页。)
三类之中, 以首类 “断占辞有无之不同”最多, 共二十二例 ,涉及二十条卦、爻辞 ,《周易》断占辞相异问题中最有代表性者。此二十二例 ,又可细分为二类 :(一)断占辞有文字讹夺或衍脱, 并直接影响其 经文理解及吉凶判断 ,如《讼》六三,竹书本 “终吉”, 今本同 ,帛书本无 ;“终吉 ”一词之有无, 实直接影响 断占辞之吉凶属性。(二)断占辞有文字讹夺或衍脱 , 惟其吉凶属性基本相同 , 如 《比 》六二 , 竹书本 “吉”,今本、帛书本同作“贞吉”;“吉”与“贞吉”, 文字固然有别 ,但“吉 ”之属性无异 。兹表列如下:
图片
综而观之, 上述首类十四例 ,所涉十二条卦、爻辞,当为《周易》断占辞相异问题中最值得讨论者。
四 、研究方法举隅
断占辞相异问题 ,将直接影响我们对 《周易 》经文之理解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惟有关问题之研究,过去论之者甚尟 ,殊为可惜。笔者以为,断占辞相异问题之研究, 应当受到重视, 而其研究方法 ,计有以 下数端 :
(一 )文献校勘
以竹书本《周易》与帛书本、传本互勘 ,并参照汉石经 、阜阳汉简本及 《易传 》等相关材料, 通过其版 本优劣 、年代先后等考虑因素, 推论竹书本 《周易》断占辞之正误。关于传本《周易》之异文问题 ,唐儒李鼎祚 《周易集解》、陆德明 《经典释文》、郭京《周易举正 》,清儒 王夫之 (1619 -1692)《周易考异》、卢文弨 (1717 -1795)《周易注疏校正》、李调元 (1734 -1803)《易古文》、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武亿(1745 -1799)《易读考异》、孙星衍 (1753 -1818)《孙氏周易集解》、 李富孙 (1764 -1843)《易经异文释》、阮元 (1764 -1849)《周易校勘记》、宋翔凤 (1776 -1860)《周易考异》,日本学者山井鼎 (山井昆仑 , 1680 -1728)撰、物观 (荻生北溪 , 1673? -1754)补遗之《荻生观周易考文补遗》, 今人徐芹庭先生《周易异文考 》等, 考异之著甚丰。 当中宋翔凤、李富孙、徐芹庭之作 ,集各 家之大成,可谓精约而明辨矣。近人张国淦(1876–1959)《张国淦文集续编》(经学卷 )撰有“《周易》 异文表 ”44,主要辑录了《经典释文》里的异文 ,当中偶涉断占辞相异问题, 可资参考 。
近半世纪,国内出土材料甚多。1984年《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发布, 2000年8月 《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刊载了《阜阳汉简〈周易〉释文》及释文整理者韩自强先生之研究报告, 2004年初由马承源 (1928 -2004)主编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面世 ,大大拓展了我们研究《周易》之视野。 吴辛丑先生撰有《〈周易〉异文校证》, 集录阜阳汉简《周易》、帛书《易传》等异文材料 ,对通行本与帛书本《周易》进行汇校;赵建伟先生《出土简帛〈周易 〉疏证》、何新先生《大易新解》等专著 ,同样利用帛书、阜阳汉简等材料, 对通行本《周易》作互校诠释。 至若竹书本《周易》,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三)附录濮茅左先生《竹书〈周易〉、帛书〈周易〉、今本〈周易〉文字比较表》;刘大钧先生《今、帛、竹书〈周易〉综考》附录 《今、帛、竹书〈周易 〉六十四卦异文对照表 》;陈仁仁先生博士论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兼论早期易学相关问题 》附录《四本易相异文句表》(向荣案 :指通行本、帛书本、阜阳汉简本、上博楚简本);徐富昌先生《简帛典籍异文侧探》等专著 ,均附专章或列表以比照各版本《周易》之辞句, 甚便学者比照当中异文, 校勘其断占辞之异例。
(二 )训诂辞意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曰:
断占之辞多用“利 ”、“吉 ”、“吝”、“厉”、“悔” 、“咎” 、“凶 ”等字以指示休咎 ,然亦有不用此等字而休咎自见 ,仍属断占之辞者,不可不知也 ……此皆就事断占 ,所断更为具体 ,其事之可否、得失 、利 害亦在辞中矣。45
案:卦爻辞既不乏 “就事断占”之例,则判断辞之吉凶休咎 ,除直观其 “吉 ”、“凶 ”、“悔 ”、“吝”等断占术语外 ,宜结合训诂工夫, 通读字义, 探求经旨 ,始能竟功。惟《周易为先秦古籍 ,文字晦涩 ,有用其本义者, 有用引申义者,有用假借义者, 诸家异说纷纭;且历代文献, 传抄虫蚀 , 鲁鱼亥豕 ,误读难免。惟一字异训,于诠释经旨、理解辞意 ,往往“差若毫厘 ,缪以千里”。文献释读工作之重要,无庸再赘。释读文献辞句,牵涉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校勘、文化等不同领域之考察, 殊为不易。历代《周易》 研究蓬勃,竹书本《周易》于近世出土 ,研究者众 ,相关新说迭出, 文字隶定、文义考释等 ,极宜博览众说, 披沙拣金,方能有效厘清异说, 去芜存菁。综考学术界之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各出土本《周易》异文之互勘, 并参照《说文解字》、《周易集解》、《经典释文》等典籍中之相关阐释 ,对训诂卦爻辞之吉凶休咎, 诚有功焉 。
(三 )象数分析
传统《易》学研究, 每以贯通 “象数”与 “卦爻辞”间之逻辑关系为己任46。何谓象数?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概括曰:
何谓象数? 简言之,象有两种:一曰卦象, 包括卦位 ,即八卦与六十四卦所象之事物及其位置关 系 。二曰爻象,即阴阳两爻所象之事物。数有两种 :一曰阴阳数 ,如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等是。二曰爻数,即爻位,以爻之位次表明事物之位置关系。此是象数之主要内容。47
对于“象 ”与 “辞”之关系,清人魏荔彤《大易通解》尝有精论:
《易》之义理 ,本自象数出。未有系辞以前为无文字之《易》, 则义理体也 ,象数用也;既有系辞以后 ,象数反为体, 义理因辞而著, 又为用矣。… …故朱子曰 :“未有系辞之时, 占者即于卦爻内 能知吉凶”, 此论义理乎? 论象数乎? 非从象数中求义理, 占者何自而知吉凶哉! 且文王、周公两圣人未系辞以前 ,若非象数 ,又何依据而系辞耶 ? 可见象数之学,必不可废者也。48
《左传·昭公二年》叙韩宣子适鲁, “观书于大史氏, 见《易象》与《鲁春秋 》”。可证《易》之为书以象为本 , 《系辞传》直谓 “易者,象也”。又曰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悔吝〕49,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 失得之象也 ;悔吝 者 ,忧虞之象也… …
认为辞之吉凶悔吝,乃由观象而定,故孔颖达疏曰:“辞之吉者是得之象 ,辞之凶者是失之象 。”50“易象”与“易辞” ,互有内在联系 ,研究《周易》, 尤其是断占辞之吉凶情状 ,不能逐辞而舍象。尚秉和 (1870 -1950)《周易尚氏学·说例 》曰 :
读易者,须先知卦爻辞之从何象而生 ,然后象与辞方相属。辞而吉, 象吉之也;辞而凶 ,象凶之也 。51
于省吾 (1896–1984)于 《周易尚氏学·前言》曰:
由象生,故《易》无象外之辞 ……假若不依象以释辞 … …既不知其辞之所本, 更不知其义之所由生 。52
其说堪为的论。关于卦爻象与卦爻辞间之系统研究, 清儒成蓉镜 (1816–1883)《周易释爻例 》发其端53;刘师培、屈万里(1907 -1979)从之54;台湾学者黄沛荣先生申其义,其著《易学乾坤》载《周易卦爻辞释例》,专文探讨爻辞之吉凶休咎与爻位之相应关系, 并罗列有关统计数据 ,论证 “诸爻吉凶每与爻位有关”。黄先生曰 :
《易》爻作者所用之占断术语 ,皆有其一贯之惯例 ……而吉、凶、悔、吝等所置之爻位, 亦多经过 安排,绝非随意为之者 ……要之, 《易》爻之吉凶占断 ,须随卦义、卦象、各爻之时位及其相互关系等因素而定,爻位仅其一端耳 ! 唯是此乃《易》学之重要观念 ,苟明斯理,则可以简驭繁,举一反三。55
廖名春先生亦尝以专文探讨《周易》“象”、“辞”间之对应关系 ,举例论证 “卦画和卦名” 、“爻画与爻辞” 间具相应之理,并总结曰:
《周易》的卦爻和爻画, 与其卦爻辞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 用王夫之话来说, 就是象辞有着相应之理。不承认这一点,是读不懂《周易》的,只能将《周易》视为一堆杂乱无章的灵签。56
所论可谓深中肯綮! 由是,细考《系辞传》所载如 “中” 、“位 ”、“应 ”等象数思想 ,对判断《周易》断占辞之吉凶情状 ,或有小补焉。
(四 )宏观辞例
传统《易》学研究 ,均视《周易》为一整体,认为“象 ”、“辞”、“图”间有逻辑联系。上引黄沛荣先生就爻位与爻辞吉凶关系之统计,及刘蔚华先生《谈易数之谜 ──中国古代的数理哲学》、潘国森先生《周易爻位学说新议》、杨百菁女士《易爻义例之研究 ──以下卦各爻为例 》、胡祥云先生《〈易经〉占断之辞献识》、姚苑平先生《从频数统计的角度读〈周易 〉》 , 马新钦先生、白海溶女士 《〈周易〉断辞所蕴含的思想》、兰甲云先生《〈周易〉爻辞与爻位之吉凶关系论析》等57,均尝试以科学的统计方法,证明“象”、“辞” 间存有内在之规律,从而得出具信服力之定论。因此,利用《周易逐字索引》、《周易索引》、《十三经索引·周易 》、郭文友《周易辞海》等工具书58, 美国加州大学 Kunst, RichardAlan博士论文 “ Th eOriginal Yijing:ATest, Phonetic Transcription, Transla- tion, and Indexes, with Sample Glosses” 附录所载之统计资料59, 并以计算机之数字检索为辅, 对《周易》(编者按:下接截图,页面注释序号以①重新开始。)
图片
图片
——————————
注 释:
① 黎靖德《朱子语类》, 载《朱子全书》第 16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 2181页。
② 关于《周易》的性质, 历来众说纷纭, 但目前的主流看法, 乃视其为筮占之书。 笔者认同此说。 杨庆中《周易经传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年 11月)第 108-127页有专章《〈易经〉一书的性质》讨论, 于此不赘。
③ 据李零先生表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原书未收编号 14 -4之残简, 可补《小畜》九五爻辞 “如, 挛如”三字;又据饶公宗颐所示, 《楑》六三爻残简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可补 “牛, 丌人天 劓, 亡初有终。九”十二字。 李说见氏著《读上博楚简〈周易〉》, 载《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 4期(2006年 8月), 第 56页;饶说见氏著《在开拓中的训诂学──从楚简易经谈到新编〈经典释文〉的建议》, 载中国训诂学会主编《训诂论丛》第 3辑,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 5月,第 1-5页;《楑》残简图版见陈松长编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2001年, 第 12页。
④ 郭雍《郭氏传家易说》, 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 第 292页。
⑤ 李简《学易记》, 载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第 39册,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影印清同治十二年[ 1873] 粤东书局刊本, 第 876页。
⑥ 黎靖德《朱子语类》, 载《朱子全书》第 16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 2239页。
⑦ 俞琰《读易举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 14页。
⑧ 蔡渊《易象意言》, 载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第 141册,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影印清嘉庆间 《艺海珠尘》本, 第 8–9页。
⑨ 参杨庆中《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 第 84– 91、 128– 136页。
⑩ 参李镜池《周易探源》, 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 第 22– 23、72– 73页。
⑪ 李镜池《周易探源》, 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 第 72– 130页。
⑫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第 56– 57页。
⑬ 章秋农《周易占筮学──读筮占技术研究》,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年, 第 92页。
⑭ 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0年, 第 50页。
⑮ 李汉三《周易卦爻辞释义》, 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 1969年, 第 39页。
⑯ 王又朴《易翼述信》,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0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 546页。
⑰ 李光地《周易通论》, 载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第 117册,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影印清乾隆元年[ 1736] 刊《李文贞全集》本, 第 33页。
⑱ 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 载《闻一多全集》第 10册,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第 249– 251页。
⑲ 焦循《易图略》, 载《皇清经解易类汇编》,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2年影印清道光九年[ 1829]广东学海堂刊咸丰十一年[ 1861]补刊本, 第 1173页。
⑳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 载《刘申叔遗书》,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影印北京宁武南氏 1936年校印本, 第 2904页。
21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年, 第87– 88页。
22 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 第 15页。
23 以上所引帛书《周易》卦爻辞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 载《易学集成》第 3册,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 3014, 3021, 3015, 3024, 3024页。
24 廖说详参氏著《〈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新解》, 载《〈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 济南:齐鲁书社, 2001年 8月, 第 10– 12页;梁说详参氏著《易学考论》,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 4月, 第 41– 47页及《汉易卦气学研究》, 济南:齐鲁书社, 2007年 1月, 第 181– 188页。以上所引帛书《易传》诸篇文字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 载《易学集成》第 3册,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 3040、3019、 3037– 3040、 3027、3040、 3028、3028、 3055页。
25 李镜池《周易探源》, 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 第 31页。
26 李镜池《周易探源》, 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 第 70页。
27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第 241页。
28 黄觉弘《〈周易〉经文著作体例略论》, 载《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 4期, 第 115页。
29 黄觉弘《〈周易〉经文著作体例略论》, 载《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 4期, 第 114-118页。
30 黄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 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5年, 第 120 -121页。
31 黄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 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5年, 第 120 -125页。
32 [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影印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宋元递修本, 第 81页。
33 李鼎祚《周易集解》, 载《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 1册,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年, 第 53页。
34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 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第 118、302页。
35 [ 汉] 郑玄, [唐] 孔颖达《礼记注疏》,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3年影印清嘉庆二十年 [ 1815] 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 第 870页。
36 徐干《中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影印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博古堂刻本, 第 25页。
37 范晔, 李贤《后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 第 1990页。
38 屈万里《汉石经周易残字集证》,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1年, 卷 2页 1b。
39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战国、秦汉部分)》第 1册,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年, 第 160 页。
40 徐富昌《简帛典籍异文侧探》,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06年, 第 14页。
41 王彦坤《古籍异文研究》, 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 第 54– 59页。
42 吴辛丑《简帛典籍异文研究》,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 18– 19页。
43 吴辛丑《简帛典籍异文研究》,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 18页。
44 参郭京《周易举正》, 载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第 164册,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影印清宣统三年[ 1911] 刊宸翰楼丛书本;王夫之《周易考异》, 载《船山全书》第 1册, 长沙:岳麓书社, 1988年;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正 》, 载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第 164册,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影印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 刊《群书拾补》本;李调元《易古文》, 载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第 167册,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影印清乾隆间刊《函海》本;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 载《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第13集, 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8年;武亿《易读考异》, 载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第 166册,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影印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刊本;孙星衍《孙氏周易集解》, 台北:广文书局, 1974年影印清咸丰五年[ 1855] 南海伍崇曜刻粤雅堂丛书本;李富孙《易经异文释》, 载《续经解易类汇编》,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2年影印清光緖十四年[ 1888] 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阮元《周易校勘记》, 载《皇清经解易类汇编》,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2年影印清道光九年[ 1829] 广东学海堂刊咸丰十一年[ 1861] 补刊本;宋翔凤《过庭录》, 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 日] 山井鼎, [ 日] 物观《荻生观周易考文补遗》, 载严灵峰《无求备斋易经集成 》第 168册,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6年影印日本享保十五年[ 1730] 刊本;徐芹庭《周易异文考》, 台北:五洲出版社, 1975年;张国淦《张国淦文集续编(经学卷)》上册,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年。
45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 第 57页。
46 诚如朱伯崑先生所言:“历代的易学家, 从春秋的筮者, 到清代学者, 都努力寻求卦爻象和卦爻辞间的内在的联系, 或者通过对卦象的各种解释, 或者通过对卦爻辞的注释, 将二者统一起来, 以证明《周易》是神圣的典籍, 具有完整的奥妙的思想体系, 是圣人之书。”参氏著《易学哲学史》第 1卷, 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5年 4月, 第 13页。
47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济南:齐鲁书社, 1998年, 第 12页。
48 魏荔彤《大易通解》, 载《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第 10集, 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8年, 第 5144– 5155页。
49 《经典释文》:“虞本更有悔吝二字。”据补。见陆德明《经典释文》上册, 卷 2页 25a(总页 121)。
50 [ 魏] 王弼, [晋] 韩康伯, [ 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 》,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3年影印清嘉庆二十年[ 1815] 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 第 145页。
51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载《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 3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 第 4页。
52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载《尚氏易学存稿校理》第 3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年, 第 320页。
53 成蓉镜《周易释爻例》, 载《续经解易类汇编》,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92年影印清光緖十四年[ 1888] 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 第 371 -380页。
54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 载《刘申叔遗书》,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影印北京宁武南氏 1936年校印本, 第 2095– 2096页; 屈万里《先秦汉魏易例述评》, 台北:联经出版社, 1984年, 第 1-42页。
55 黄沛荣《易学乾坤》,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年, 第 146-149页。 案:黄氏《易学乾坤》第 147– 148页尝以列表统计爻位与断占辞之吉凶比例, 惟后来因对卦爻辞之体会不同, 故再作重新统计, 可参氏著 《〈易经〉形式结构中所蕴涵之义理 》, 载《汉学研究》第 19 卷第 1期(2001年 6月), 第 1– 22页。 另氏著《周易彖象传义理探微》(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 2001年 5月)第 197– 220页亦有相关统计, 与前述数据又略有不同, 可资互参。
56 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 162– 167页。
57 刘蔚华《谈易数之谜──中国古代的数理哲学》, 载《中国哲学》第 6辑, 北京:三联书店, 1981年, 第 1 -24页;潘国森《周易爻位学说新议》, 载《中国文化月刊》第 190期,第 13-27页;杨百菁《易爻义例之研究──以下卦各爻为例 》,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1997年;胡祥云《〈易经〉占断之辞献识》, 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 1期, 第 38 -41页;姚苑平《从频数统计的角度读〈周易〉》, 载《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6年第 2期, 第 66 -70页;马新钦、白海溶 《〈周易〉断辞所蕴含的思想》, 载《管子学刊》 2006年第 2期, 第 101 -106页;兰甲云《周易卦爻辞研究》,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 168 -173页。
58 刘殿爵、陈方正《周易逐字索引》,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索引编纂研究部《周易索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栾贵明、田奕《十三经索引》第 1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郭文友《周易辞海》, 成都:巴蜀书社, 2005年。
59 Kunst, RichardAlan.“The Original Yijing: A Test, Phonetic Transcription, Translation, and Indexes,with Sample Glosses”.(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5), pp.488 -603.
出土本易类文献点读:
易学参考 :《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评介
易学研究 | 濮茅左解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
观点 | 帛书周易究竟是怎样排序的?
古朴简明的帛书《周易》
海昏《易占》卦名与今帛竹阜本《周易》对比及《周易》卦名厘定
海昏竹书《易占》六十四卦时月吉凶与方位问题管窥
李学勤: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