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易学研究精选> 正文

快速联系

易学研究精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易卦卦名差异与《周易》古经编纂新探

分享到:
来源:文章刊于《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4期       作者:辛亚民            2022-05-07 19:14
字号:T|T
易卦卦名差异与《周易》古经编纂新探

《周易》类文献中“同卦异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同音通假外,一类是由于最初为该卦命名时选取了卦爻辞中不同的字词造成的,如震卦又作来卦等;还有少数卦名是在转写过程中发生讹误造成的,如家人卦又作散卦。这一现象说明不同文献易卦卦名具有共同的来源,据此可以进一步探究相关文献的创作、编纂情况。《归藏》继承《周易》卦名,然后据卦名创作了卦辞;《周易》卦名虽然正式产生于卦爻辞之后,但在编纂过程中筮辞中的“中心词”已经具备卦名的“先天形态”,由此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周易》同一卦中“一字多义”的现象。

关键词:《周易》;《归藏》;卦名

本文讨论的《周易》类文献除今本《周易》外,有清人辑佚《归藏》(简称:辑本《归藏》),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简称:秦简《归藏》),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简称: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简称:上博简《周易》),安徽阜阳汉简《周易》(简称:阜阳简《周易》)、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筮法》《别卦》(简称:清华简(四))。[1]

以上这种“同卦异名”的情况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由于同音通假造成,这类情况占多数。如今本《周易》蒙卦,上博简《周易》作“尨”;无妄卦,秦简《归藏》、辑本《归藏》作“毋亡”,帛书《周易》作“无孟”,上博简《周易》作“亡忘”,《清华简(四)》作“亡孟”;大壮卦,帛书《周易》作“泰壮”;小过卦,帛书《周易》作“少过”等。这种由于文字通假现象造成的卦名差异,问题比较清楚,学界的意见也基本统一。在笔者看来,这类由于文字通假而造成的卦名“差异”,严格来说,甚至都不能归入“同卦异名”的范围,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第二类,同一卦卦名用字音义悬隔,不能用通假字或异体字来解释。这类情况较少,但要解释这一现象较有难度,学界争议较大。如今本《周易》震卦,辑本《归藏》作“釐”,《清华简(四)》或作“图片”卦。这种情况,用通假是无法解释的。在笔者看来,这类情况所涉及的问题较为重要,关系到《周易》古经的创作、编纂、成书等重要的易学问题,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第三类,由于文字讹误造成。这类情况也属于少数,个别卦问题比较清楚,学界也已经有定论。如今本《周易》豫卦,秦简《归藏》、《清华简(四)》均作“介”卦,辑本《归藏》作“分”卦,显然“分”当是“介”字之讹。[2]但还有个别卦问题较为复杂,如今本《周易》家人卦,简本《归藏》作“散”卦,这一问题学界争议较大,笔者认为此问题涉及《归藏》卦名来源、卦辞的创作、编纂以及与《周易》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以上三类只是一个大体分类,三类情形也有互相交叉的方面,还有部分涉及三类情形之外的一些细节问题,我们将在行文过程中做详细论述。另外,我们的讨论着眼于有代表性的、较为典型且笔者认为业已思考成熟的一些卦作为探讨对象,个别特殊的卦暂不讨论。

先来看第二类情况。

我们以今本《周易》震卦为例,辑本《归藏》作“釐”卦,《清华简(四)》或作“图片”,“图片”即“来”的或体。“釐”和“来”的关系容易解决,二字皆为来纽之部字,同音通假。“釐”“来”通假,古文习见,如《汉书·刘向传》:“《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贻我釐麰’。”王先谦《补注》引王先慎曰:“《毛诗》作‘贻我来牟’……‘釐’、‘来’,文异而声义同。”又《史记·杞世家·索隐》:“郁釐,谯周云:‘名郁来’。”

但是,震、来(釐)二字音义相差较远,无法用通假解释。震卦为何又写作“来(釐)”卦?辑本《归藏》引李过的说法:“震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万物所始条理也。”[3]李过的解释本于《说卦传》“帝出乎震”章,但这一解释迂曲牵强,不可信。

类似地,再来看两个例子。

今本《周易》姤卦,《清华简(四)》作“图片”,整理者认为:“图片即‘系’,今本《周易》作‘姤’,系通假关系。‘系’在锡部见母,‘姤’在侯部见母,韵部旁对转。”[4]

今本《周易》豫卦,秦简《归藏》及《清华简(四)》皆作“介”,整理者认为:“‘介’属月部见母,‘豫’属鱼部喻母,鱼、月通转,见、喻牙喉音,音近可通。”[5]

这两个卦名差异问题虽然《清华简(四)》的整理者认为仍然属于通假关系,但笔者认为,这里的“姤——系”“豫——介”同上文“震——来”的卦名差异现象原因是一样的,不能用单纯的文字通假现象去解释。要厘清这个问题,需要回到《周易》文本本身,具体来说,需要从《周易》卦名的来源去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于卦名的来源问题,高亨先生曾提出:

《周易》六十四卦,卦各有名,先有卦名乎?先有筮辞乎?吾不敢确言也。但古人著书,率不名篇,篇名大都为后人所追题,如《书》与《诗》皆是也。《周易》之卦名,犹《书》、《诗》之篇名,疑筮辞在先,卦名在后,其初仅有六十四卦形以为别,而无六十四卦名以为称。依筮辞而题卦名,亦后人之所为也。[6]

按照这一理解,《周易》六十四卦卦名产生于卦爻辞之后,卦名多是取卦爻辞中常见的、主要的字词。高亨先生还制作《<周易>卦名来历表》说明六十四卦卦名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7]就绝大多数卦而言,“依筮辞而题卦名”的原则是适用的,如乾卦卦名取自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之“乾”字,屯卦卦名取自六二爻辞“屯如邅如”及九五爻辞“屯其膏”之“屯”,蒙卦除六三之外的其他爻辞及卦辞皆有“蒙”字,故取“蒙”为卦名……

我们顺着“依筮辞而题卦名”的思路来考察上文提及的三个卦的卦名差异问题。

先来看“震——来”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震卦卦爻辞。

图片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可以看到,震卦卦辞及初九爻辞有“震来虩虩”,六二爻辞有“震来”,六五爻辞又有“震往来”——都有一“来”字。由此我们推断,震卦最初正如高亨先生所言,只有卦象、卦爻辞,没有卦名,后人在为该卦命名的时候,或取卦爻辞中“常见”的“来”字作为卦名,也就是说,震卦在命名之初曾被命作“来”卦。“来”卦的名称后来在辑本《归藏》及《清华简(四)》中得以保留。但是,显然这一卦中“震”字出现的最多,卦爻辞均含有“震”字,全卦似乎围绕“震”字展开,取“震”字作卦名显然较取“来”字为优,故最终该卦以“震”命名并流传至今,而另一个名称“来”卦则逐渐不为人所熟知,以至于后世无法理解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了。

类似地,我们再来探讨“姤——系”的问题。

同样,先来考察《周易》姤卦卦爻辞。

图片姤:女壮,勿用取女。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九四:包无鱼,起凶。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考察姤卦卦爻辞我们可以发现,姤卦卦名取自上九爻辞“姤其角”之“姤”字,而注意到姤卦初六爻辞中含有“系”字——“系于金柅”,由此我们推断,姤卦卦名在《清华简(四)》作“图片(系)”,即是取初六爻辞“系于金柅”之“系”字,[8]“姤”“系”并非单纯的通假关系,而是在此卦命名之初,或取上九爻“姤”字为卦名,或取初六爻“系”字为卦名,从而导致了该卦同卦异名的现象。

再来看“豫——介”的问题。

同样先来考察一下豫卦卦爻辞。

图片豫:利建侯,行师。

初六:鸣豫,凶。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五: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可以看到,豫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中有一“介”字,由此我们推断,秦简《归藏》、辑本《归藏》及《清华简(四)》中豫卦作“介”卦即是取自六二爻辞“介于石”之“介”,并非是单纯由于“豫”“介”通假造成的。当然,由于豫卦卦爻辞中“豫”字出现次数较多,更为“常见”,故名“豫”卦为优,而“介”卦的名称则较少流传,所幸在《归藏》和《清华简(四)》中得以保留。

以上三例说明,易卦卦名中一部分“同卦异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卦最初在命名的时候选取了卦爻辞中不同的字词而造成的。运用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对相关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如今本《周易》观卦,秦简《归藏》作“灌”,一般认为“灌”“观”通假,但是如果我们考察观卦卦爻辞,会发现卦辞中有“盥而不荐”一语,结合这句话的语境,我们知道这里的“盥”是一种祭祀名称,故马融注云:“盥,进爵灌地,以降神也。”因此与“灌”通假,指祭祀时以酒浇地,如《论语·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礼记·郊特牲》:“灌以圭璋。”郑玄注:“灌谓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所以秦简《归藏》卦名“灌”其实是源于观卦卦辞“盥(灌)而不荐”。可以推断,在今本《周易》观卦命名之初,或取卦辞中“盥而不荐”之“盥”作为卦名,而“盥”又与“灌”通假,因此今本《周易》的观卦曾经有另外一个“版本”的名称“灌”卦,而这一名称在秦简《归藏》中得以保留。

再来看一个例子。

今本《周易》大有卦卦名比较特殊,因为其卦爻辞中并未出现“大有”二字。高亨先生认为大有卦“卦名与筮辞无关,莫明其所以名命之故”,怀疑“大有”二字原本是卦辞开头二字,后转写脱去。[9]

考察其他《易》类文献中大有卦的异名,高亨先生的疑问就可以得到解答。

秦简《归藏》中大有卦作“右”,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现象。今本《周易》大有卦卦爻辞,虽然没有出现“大有”二字,但是上九爻辞“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却值得注意,《说文》:“祐,助也。”徐灏云:“右、祐,古今字。”“右”“祐”同源。因此我们推断,大有卦还是遵循了“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原则,取上九爻辞中的“祐(右)”字作为卦名,而在转写过程中“祐(右)”通假为“有”,成为今本《周易》卦名用字,而“右”的名称在秦简《归藏》中得以保留。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最初命名为“右”卦,那“大”字从何而来?这里涉及到《周易》六十四卦中卦名冠有“大”“小”二字的卦——如大畜、小畜,大过、小过等——这类卦的名称产生的缘由。

关于卦名中“大”“小”含义,之前的解释都是联系卦义加以说明,如大畜、小畜,认为二卦都是和“蓄积”“蓄养”有关,而“大”“小”的区别在于,前者“所畜者大”,后者“所畜者小”。[10]同样,大过、小过,被解释为“大有过越”“小有过越”。[11]笔者认为这些解释不符合事实,冠有“大”“小”的卦名其“核心词”是后一个字,这个字是取自该卦卦爻辞,而两卦中皆有该字,且都取了该字作卦名,为避免重复,冠以“大”“小”二字以示区别——这里的“大”“小”并无深意。

“大过”“小过”为例,大过卦上六爻辞有“过涉灭顶”,故取“过”字为卦名;小过卦六二爻辞“过其祖,遇其妣”、九三爻辞“弗过防之”、九四爻辞“弗过遇之”、上六爻辞“弗遇过之”——都有“过”字,故亦取“过”为卦名;但前面已有一个“过”卦,故在前冠“大”“小”以示区别。另外,小过卦爻辞中的“过”也非“过越”义,而是“拜访”义,古文习见,如《诗·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小过卦爻辞“过”多与“遇”对举连用,根据语境,也是取“探望”“拜访”义。

“大”“小”二字作区别字在古代较为普遍,如商王名号,王国维先生云:“其称大甲、小甲,大乙、小乙……殆后来加之以示别。”[12]再如《诗经》有“大雅”“小雅”之别,虽然这里的“大”“小”具体的所指说法很多,[13]但作为区别字的意义是很明确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有“大有”卦而没有“小有”卦,有“大壮”卦而没有“小壮”卦?

笔者认为,今本《周易》的大有卦,起初应该有一个对应的“小有”卦,由于本来应该叫“小有”卦的这一卦没有取卦爻辞中的“右(有)”字作卦名,而取了其他字(比如丰卦,其爻辞有“折其右肱”),但大有卦的名称却得以保留。如此看来,秦简《归藏》作“右”卦更为合理。有意思的是,《清华简(四)》有“图片”卦,“图片”为“少又”之合文,“少”读为“小”,即“小有”卦,而考其卦象却系《周易》大有卦。无独有偶,秦简《归藏》大过卦,考其简头所画卦象却是《周易》小过卦。这种混淆卦名“大”“小”的现象不应简单视为抄写者疏忽所致,也反映出卦名中的“小”“大”用字仅仅起到区别二卦的作用而已,并无深意。

大壮卦也是如此,既冠以“大”字,推断应该有一“小壮”卦。《周易》其他卦筮辞中也不乏有“壮”字者,如明夷、涣、夬、姤卦,也许“小壮”卦就在以上几卦之中,由于编纂者已选用了筮辞中其他字词作为卦名了,所以“小壮”的命名未能施行,而“大壮”则得以保留下来。

“同卦异名”的第三类情况是由于转写中的讹误造成的。

最为典型的,如今本《周易》家人卦,秦简《归藏》作“散”卦,辑本《归藏》作“散家人”,黄宗炎注:“家人为散家人,则义不可考。”[14]当代学者已经指出,辑本《归藏》中的“散家人”本应作“散”,后人注意到《归藏》“散”卦即《周易》“家人”卦,故在“散”字后注“家人”二字,后在传抄过程中误入正文,便成了辑本《归藏》的“散家人”卦。[15]这一观点非常正确,解决了辑本与简本卦名出现差异的问题,也是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加以校勘的典型案例。

至此,问题其实只解决了一半,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周易》中的家人卦,在《归藏》中作散卦?有学者试图从卦象的角度加以解释,认为散卦卦象图片上巽下离,巽为风,有“散”义,故卦名作“散”。[16]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散”很可能是由“家”音转为“果”,又音转为“简”,又形讹或音讹为“散”。[17]以上观点或显牵强,或嫌曲折,尚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家人——散”问题是由于文字讹误造成的。

首先,从整体上对照秦简《归藏》与今本《周易》的卦名,会发现绝大部分卦名是一致的,其差别也多为文字通假关系。如“肫——屯”、“少督——小畜”、“亦——颐”、“囷——困”、“毋亡——无妄”、“卒——萃”……如果从文字通假的角度考虑“散”与“家人”,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字数的问题——“散”为单字,“家人”二字,如何通假?

考察秦简《归藏》,我们发现《周易》中的二字卦名在《归藏》中有作一字的,如“大有”作“右”,“噬嗑”作“筮”等,这里的“有”和“右”、“噬”和“筮”显然是通假关系。我们不妨也考虑“散”与“家人”二字中的某一个字有密切关系,被“省写”为“散”,笔者认为这个字就是“家人”中的“家”字。

先来探讨一下另外一个字——“斝”。

罗振玉先生在研究殷墟甲骨文时发现,“斝”、“散”二字甲骨文字形相近,以致于后世文献中“斝”多讹为“散”。[18]这一观点得到了王国维先生的肯定和支持,王撰有《说斝》一文,对罗的观点加以更进一步的论证,共列出五条证据支持罗说。[19]总的来说,罗、王二人的论述足以证明传世文献中作礼器名的“散”当为“斝”之讹。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归藏》“散”卦本作“斝”卦。斝,古音见母鱼部字;家,古音也是见母鱼部字,二字声同韵同,同音通假。《归藏》“家”卦先通假为“斝”,又与“散”形近而讹,最终演变为“散卦”,给后世造成诸多困惑。那么,“家人”卦为何作“家”卦?是不是一种“省写”或“简称”?类似例子还有“噬嗑”卦在秦简《归藏》作“筮”等。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从卦名的来源去探究。考察《周易》家人卦卦爻辞中“家人”二字仅在九三爻辞中出现一次,而单字“家”总共出现三次,分别在初九、六四、九五爻辞中,因此家人卦也曾被命名为“家”卦,这一名称被《归藏》继承。类似地,《周易》“噬嗑”卦,秦简《归藏》作“筮”,《清华简(四)》作“图片”,也应作如是观(“噬”字出现四次,“噬嗑”没有出现),而不应简单看作“省写”或“简称”。

至此,我们以《归藏》“散”卦与《周易》“家人”卦为中心,讨论了由于讹误造成的“同卦名异”的问题。与此密切相关,《归藏》及《周易》古经文本的一些重要问题逐渐开始浮现。

我们还是以秦简《归藏》散卦为例,根据整理者所做释文,散卦内容如下:

图片散曰:昔者禹卜食散实而枚占大明,大明占之曰:不吉。散其图片[20]

简文讲述了大禹就“食散实”这件事向大明占卜的事情。所存卦辞中作为卦名的“散”字也得到了体现,出现二次。据文意,“散实”当为某种食物,“实”本身有“食物”义,如《周易》颐卦卦辞“自求口实”,郑玄注:“求可食之物”。那么,“散实”为何种食物?《说文》:“散,杂肉也。从肉,㪔声。”所以简文“食散实”即“吃杂肉”之义,文意明白晓畅,恰好对应了《说文》“散”字的训释。有学者认为许慎对“散”字训释有误,如林义光先生《文源》云:“散为杂,无杂肉之义……从月,不从肉。月即夕字,象物形,从攴,林象分散形。本义当为分散之散……经传皆用散字。”[21]季旭升先生也持相同意见。[22]由《归藏》散卦简文可证,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许慎以“杂肉”释“散”不误。另外,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散字从肉,故说曰杂肉。实是散碎通用之字,故元应取杂而删肉也。”[23]

既然卦名正字为“斝”,卦辞为何却作“杂肉”义的“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与《归藏》卦名的来源以及卦辞的创作、编纂有关。散卦的这一情况说明《归藏》应该是先有卦名,后有卦辞,卦名和卦辞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创作的。

前文已述,卦名“散”为“斝”之讹,是袭自《周易》“家”卦,这是卦名的来源。但是,散卦卦辞的作者看到的卦名已经由“斝”讹为“散”,于是根据“散”字的“杂肉”义创作了大禹卜食“散实”而向大明占卜的卦辞内容。[24]这一现象能够反映秦简《归藏》成书的一般情况,即首先继承了《周易》的卦名,然后根据卦名创作了卦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简《归藏》“文气不古”,是流行于战国末的一种筮书,这是很有道理的。[25]

最后,有必要对高亨先生提出的“依筮辞而题卦名”的观点做一些深入讨论,以便对《周易》古经文本的创作、编纂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通过考察“同卦异名”现象,我们认为“依筮辞而题卦名”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不少卦,给人直观的印象却是卦爻辞似乎是围绕该卦卦名而创作的。试举较为典型的二卦:

1)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2)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六四,艮其身,无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上九,敦艮,吉。

类似还有咸、渐、鼎等卦,兹不赘引。

这类卦的共同特点就是爻辞句式排列整齐,显然是围绕卦名展开,似乎是先有了卦名,然后根据卦名创作了诸爻辞,所以句式排列才会如此齐整。乃至有学者提出,六十四卦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爻辞辞例,就是常将卦名系于各爻爻辞之前中后”,“爻辞是作者配合每一卦的主旨、爻位、卦名而作”,“六十四卦之中,扣紧卦名,在爻辞中演绎其意义”。[26]这显然与“依筮辞而题卦名”的观点相矛盾。

对此,笔者认为,前文已证,“依筮辞而题卦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对此还需要有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尤其是对《周易》古经的编纂、成书要有充分的认识,才能理解“以卦名为中心”的爻辞文本形式。

首先,《周易》古经的编纂者在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系”以卦辞、爻辞的时候,六十四卦只有卦象,没有卦名。这一点首先需要确定。

其次,编纂者在为每一卦“系辞”的时候一定是有匠心和逻辑的,“以卦名为中心的爻辞文本形式”即是这一匠心和逻辑的内容之一(此外还有按照爻位从低到高次序等等)。具体来说,编纂者在考虑将哪些筮辞系于某卦某爻之时,一定是要考虑这一卦整体上,亦即六条爻之间的联系所在,而六爻爻辞中皆有一个相同的字词则是最为直观、“便捷”的一种联系。以上文所举需卦为例,设想编纂者在诸多筮辞中挑选出具备“需于某”句式的筮辞,将其安排在同一卦的各条爻之中,从而形成了围绕“需”字而形成的爻辞系统。当然,这些包含某个相同字词的筮辞有可能是既成的、此前经过长期积累而已有的筮辞,也有可能是编纂者在既成的筮辞中找不到合适的内容而根据某一条或某几条爻辞临时创作的。

这样的话,既然编纂者心目中已经选定了筮辞中的某个字词,并且围绕该字词编纂、创作其余爻辞的时候,观念中的、萌芽状态的“先天卦名”就已经形成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编纂者在围绕某一“中心词”编纂卦爻辞时,是非常灵活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同一卦的卦爻辞存在的一字多义现象。

如明夷卦,初九爻辞说:“明夷于飞,垂其翼”,这里的“明夷”显然是某种鸟类,或认为通“鸣鴺”;[27]六五爻辞又说:“箕子之明夷”,此“明夷”似作某地名,与前文鸟名没有语义联系,仅仅是语音相同。

再如革卦,初九爻辞说:“巩用黄牛之革”,此“革”显然作“皮革”义;六二爻辞又说:“巳日乃革之”,上六爻辞又有“小人革面”之辞,后面这两个“革”显然又作“变革”义,与黄牛之“革”音同义异。

这一现象显然是编纂者围绕“中心词”创作、编纂筮辞时,由于占卜的灵活性需要等原因,突破“中心词”固有的词义,充分利用同音假借现象,编纂或创作出了包含有字音相同、涵义不同的“中心词”的诸多筮辞。这是《周易》古经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大特点,体现了《周易》以及易类文献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最后,就是卦名的最终确定。这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六十四卦先被系以卦爻辞,之后的发展就需要被冠以名称;如高亨先生所说,古书多无题目,后人追题题目,也是取篇首字词,多无深意,如《诗》《书》《论语》篇名即是如此。卦名亦是,起初卦名选字也是比较“随意”,如上文所述震卦也作来卦,观卦作灌卦等,但随着编纂者进一步的“用心”,发现既然在编纂过程中有一个“中心词”——在诸爻辞中出现次数较多,那么这一“中心词”做卦名显然是最具先天优势,最为合适的,这才有了今本《周易》震卦、观卦的流行于世,而来卦、灌卦则变得陌生起来。

当然,考察今本《周易》,某些卦其卦爻辞虽然有一个多次出现、据于优势的“中心词”,但卦名并未以这一“中心词”命名,最典型的如乾卦,按照上述“惯例”,乾卦似乎应该被命名为“龙”卦更为合适。从这个意义上讲,整部《周易》古经还处在“未济”的文本状态。

作者简介:辛亚民(1981—),甘肃康乐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易学哲学。

[1] 以上诸文献,本文所用版本如下:辑本《归藏》用清代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载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一册,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秦简《归藏》用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载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帛书《周易》用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上博简《周易》用濮茅左《楚竹书<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阜阳简《周易》用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清华简(四)用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

[2] 王明钦先生、李学勤先生等已指出此问题,参见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载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5页;李学勤《<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

[3]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一册,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33页。

[4]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130页。

[5]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132页。

[6]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载《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7] 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载《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75页。

[8] 程浩先生亦持这一观点,见程浩《清华简<别卦>卦名补释》,载《简帛研究》(二〇一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页。

[9]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载《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10] 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云:“但小有所畜,唯畜九三而已。……若大畜……所畜者大,故称‘大畜’。”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11] 如孔颖达《周易正义》释“大过”云:“‘过’谓过越之‘过’,非经过之‘过’。此衰难之世,唯阳爻乃大能过越常理以拯患难也,故曰‘大过’。”又释“小过”云:“过之小事,谓之小过”。见《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71页。

[12] 王国维:《观堂集林》,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32页。

[13] 其中有一种意见恰好和笔者主张易卦卦名中“大”“小”的区别义一致,如余冠英先生说:“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见氏著《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页。

[14]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一册,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35页。

[15] 李学勤先生认为:“《家人》卦,简文作《散》,辑本作《散家人》,这应该是由于《散》即《家人》,后人于卦名下注记,于是混进正文。”李学勤:《王家台简<归藏>小记》,载《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92页。王辉先生认为:“可能传本承简本之散,又注明此即《周易》之家人,“家人”2字乃注文而误入正文者。”王辉:《王家台秦简<归藏>校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王宁先生认为:“秦简本家人卦只作“散”,则知“家人”二字乃薛贞之注文混为正文者。盖薛贞于“散”卦下注“家人”二字,谓此卦即《周易》之家人卦也,传抄误入卦名。”王宁:《传本<归藏>辑校》,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03

[16] 王辉先生认为:“此卦下离上巽,离为火,巽为风,《家人》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以内风外火喻家事由内影响至外;《说卦》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原本可能有风之吹散及家事由内影响至外两种含义,因名散家人。”王辉:《王家台秦简<归藏>校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连劭名先生认为:“‘散’者,无礼之义,《荀子·修身》云:‘庸众驽散。’杨注:‘散,不拘检者也。’《礼记·乐记》云:‘马散之华山之阳。’郑注:‘散,犹放也。’卦上巽为风,下离为分,皆有放散之义。”连劭名:《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筮书考》,《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17] 王宁:《秦简<归藏>几个卦名补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06

[18]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载《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一集·殷商贞卜文字考(外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16217页。

[19] 王国维:《观堂集林》,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5-147页。

[20] 参见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艾兰、邢文主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1页;及王明钦《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古方、徐良高等编:《一剑集》,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第108页。

[21] 林义光:《文源》,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144页。

[22] 季旭升先生认为《说文》误释“散”字“从肉,字义也误释为‘杂肉’,不可从。”见氏著《说文新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53页。

[23] 王筠:《说文句读》,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521页。

[24] 王宁先生亦持“散”为“斝”之讹之说,但认为卦辞中的“散”仍作“斝”义,以“散实”为“斝实”,即酒。详见王宁《读《清华简(四)》札记二则》,简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article.asp?classid=4。这一说法笔者认为有待商榷,散卦卦辞句末“散其……”之“散”显然作动词,后文虽因竹简残断缺失,但明显应接某物作“散”之宾语。如果将卦辞中的“散”字都读作“斝”,那么这里的“斝其……”是解释不通的。

[25] 参见李学勤《王家台秦简<归藏>小记》,载氏著《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96页。

[26] 郑吉雄:《论<易经>非占筮记录》,周凤五主编《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发展与转化》(上),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3年,第46-48页。

[27] 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4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