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易学研究精选> 正文

快速联系

易学研究精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周易》的阅读一种科学智慧

分享到:
来源:文章转自河南大学出版社号,标题以内文原标为准       作者:龚留柱            2022-08-03 16:49
字号:T|T
 《周易》的阅读一种科学智慧


《周易》自来号称难读,往往被一般人视为畏途,这与其特殊的形成背景和不寻常的面貌有关。

首先它原是一部卜筮之书,为了应对不同对象所占问的不同事类,就有意将那些解释卦象、交象的卦交辞搞得句语简奥,含义幽晦,似乎有指又没有确指。正因为其表达的不详尽不明朗,才便于古人在释卦时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引申。而这些“象”,既有实象,又有假象,都是“以想象体示概念”。正如朱嘉所说:“《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于是以少示多、以简示繁、以辞释象、以象喻理就成为其文本最大的特点。

其次它的成书和流传,不但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而且又衍生于不同时代的众人之手,在其所反映出的结构和逻辑上,不可能没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混乱;在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上,不可能既严密又系统。对《易》的理解,往往不经过读者自我的一 番体悟,拨云开雾,就很难一窥其“庐山真面目”。所以正确的态度,还是如朱嘉所说:“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其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已见。”

具体对初学者来说,主要是寻找《周易》之入门路径,不外乎一读书,二体悟,都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是先读初学入门书。要物色那些既严谨平实有功力、又深入浅出有注释有译文可资对照原文、由名家撰写的最好版本的《周易》,逐章逐节逐句,认真诵读。这样使自己先对《周易》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既产生了学习兴趣,又奠定了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这种书籍的选择,港台人所著者有孙振声的《易经入门》(原名《白话易经》)和南怀瑾、徐芹庭的《周易今注今译》等,大陆人所著者有金景芳、吕绍纲的《周易全解》,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上、下),杨鸿儒的《易经导读》等。

二是在读入门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阴阳”、“象数”、“易经”、“易传”、“八经卦”、“六十四别卦”等,还应当知道《易》之初用虽在占筮,但其本质内涵则在义理,而《周易》义理的特殊表现方式在于“象征”,故“象”与“理”不可截然割裂。同时,还要注意《易经》与《易传》因原初性质不同和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在阐释文辞的含义时,会有很大的差异,不可混同不辨。如“贞”,在《经》中是“占筮”之义,而在《传》中则解为“纯正”。“亨”在《经》中是“享”即“祭祀”,而在《传》中则是“通达”。特别是对《周易》的卦名、卦序和符号系统等基本常识,古人曾编成口诀,这些不仅要读,而且要背涌,当然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三是在熟悉《周易》内容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研读易学的基本典籍。这样的典籍最权威的有两部,一部是唐朝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一部是宋朝朱熹的《周易本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具有集成性质的官方定本,既吸收了众多古人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又代表了一定时期的主流观点,影响深远。读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一是强干弱枝。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易》之象数、义理,其他如涉及到的天文、地理、乐律、兵法、术数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则为枝附,可暂不理会。二是由源溯流。婴先熟悉《经》《传》文本,多读深思。然后考明《左传》《国语》所载筮例,接着研读汉魏古注,继之以晋唐义疏,再参考宋元以来的诸家经说,使一部易学史了然于胸。三是带着问题意识。对于诸多有争议的问题,要用证据分析,独立判断。既不可先入为主,盲从一家之说,要多比较,深思考;也不可一味标新立异,漠视前辈的诸多工作和成果,哗众取宠;更不能堕落为江湖小数之流,欺世盜名,骗取实利,虚无学术,妄下臆断。

四是在基本书籍之外,还要了解易学书目,目录也是治《易》的重要抓手。现代学者程启槃有《历代易学存目》和《现存易学书目》可为参考。《四库全书总目》之“经部”,首先是“易类”六卷和“易类存目”四卷,对《四库全书》所收的历代易学著作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提要”,包括其作者、卷数、流传情况、版本优劣和内容评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值得一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将《四库》所收的《易》类著作陆续刊出。台湾学者在易学资料的整理方面也功不可没,他们曾出版共195册的《易经集成》和共20册的《大易类聚初集》,还有反映清朝学者研究《周易》著作成果的《皇清经解易类汇编》、《续皇清经解易类汇编》和《清儒易经汇编》等专题丛书,并且在《中国历代艺文总汇(经部)》和《经学研究论著目录》中,将古今各种易学资料完整刊出。以上这些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是学《易》研《易》,不可故步自封,要有与时俱进的正确态度。首先是要结合考古学界不断发现的有关《周易》的地下文献,如前面提到的商周铜器和东周玺印上的卦画符号和周原卜骨、战国楚竹书、王家台秦简、马王堆帛书、双古堆汉简等大量第一手的《周易》资料。这些资料尽管不无零碎之弊,但其对传世文献来说,不仅能起到巨大的证史补史作用,更突出的是其背景的真实性,使得人们在细密辨析《周易》的本来面目之余,更能起到开阔视野和启迪思路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易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其次是关注域外汉学家,如日本的铃木由次郎、户田丰三郎、真田高治,德国的卫礼贤、卫德明父子,前苏联的舒茨基等,他们往往具有《周易》翻译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其易学成果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以供我们借鉴。

六是作为一名易学者,应当重视多学科、多课题之间的相互贯通。学《易》者一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有了自已兴趣所在的课题,就算入门了,其后的造诣就要看每个人的悟性或修行程度了。这时就要“知已知彼”,特别是要知道自己在学术研修方面的长与短,然后选择与自已兴趣相合的论著来全面阅读以开阔视野。人说“诗无达诂”。其实《周易》又何尝不是如此。《周易》之初虽然主要是占筮之书和哲理之书,但其旁及的内容亦相当丰富,如哲学宗教、天文历法、文学、史学、美学、兵学、医学、文字音韵学、音乐、建筑、科技,甚至政治、伦理道德经济等许多领域。《周易》之学,外可以与西方的古代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内可以结合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进行对比判读,很有助于发明易理。最重要的是,易学的真正属性是学术性研究,不可剑走偏锋,一味神秘化,谓之“一切尽在不言中”,堕入玄学的迷雾而不能自拔。

关于《周易》,著名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成中英教授曾在1987年的“济南国际《易经》学术讨论会”上说:“《易经》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是整个文化综合而成的结晶。占筮不能仅从浅层迷信方面去理解,卜筮现象背后有其一套合理的逻辑、理论,有其现代意义”;“在《易》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的单向预测学说,到《易传》则发展为一种宇宙科学智慧。《易经》成为一种创造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学说,它所追求的既是整体又是开放运动的思想体系,既是发展又是最平稳的人类社会,具有历史性、现代性和未来性,有其世界性意义。”壮哉斯言!

作者简介

龚留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课程。主要从事秦汉史和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研究,曾发表《〈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左传〉与中国文化》等著作和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