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易》是历法,《连山》、《归藏》也是历法,易:日月也,因当时无文字,故以—(古人在地或石上划—最为简单划〇则难)代表日,以–代表月,即阴阳,古人先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观察,将一昼夜分为八卦,每卦三划共24划;后又将一年分为四季八卦,每卦三划,共24个节气。再用每天的八卦与代表一年八卦相重,即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历法。
真正的八卦产生在甲古文出现之前,易,非易,是名易,上日下月也!
此历法客观反映了日月阴阳消长的规律,也暗合了自然大道,古人无论耕作还是渔猎,都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吉凶。即使今天我们的耕作不也还看节气吗?今天的一些民间谚语和老皇历依然保存着一些占卜预测的痕迹。
象在人脑中产生的概念应在数之前,而文字又在象数之后,此为古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
周文王囚七年,先是按《易》记事,或曰日记,逐渐以此六十四卦反复变化并与所占之军事、政治、农商、生活等事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修正,因文字已经产生,便以文字写下卦辞和六爻之辞。后天八卦产生,即是《周易》。
孔子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反复研究易之理,加之人文之色彩,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入世实用,对一些卦辞和爻辞进行了完善修改,并作“十翼”来丰富之,至此《易经》成。
大衍之数五十,为八重卦(乾、坤、震、坎、离、艮、巽、兑)之爻数之合加日月,去其一为日,一切变化的根本在日,故用日之数划之。
先天八卦是古人在今甘肃之地观察总结出来:
乾用三阳表示一天之中阳最盛之时,10:30—13:30;巽表示13:30—16:30,此时往往风力最大;离代表16:30—19:30,此时往往西天有火烧云生,当是生火取暖做饭之时;兑代表19:30—22:30,此时当是结露之时;坤为最冷之时22:30—1:30;震代表1:30—4:30,古人经验此时最容易发生地震,今天也是如此,故文字产生后名之为震;坎为4:30—7:30,为人畜醒来寻水源饮水之时;艮为7:30—10:30,此时开始入山渔猎或耕作。
当时的古人就是这样按八卦的规律而生活着,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不同的地点所见的日月出没时间不同,一年之中的节气变化也不同,故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象征之法,即是《归藏》、《连山》与《周易》之不同,但本质和卦象都是相同的,原理一样。
如我们现在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时间一样,古人也发现了时差问题。
上古无文字,古人崇拜日月,以为神,因日圆而以—表示,因月有上下弦之缺,合二为一故以–表示, 从震卦开始一阳初生于地下;坎时一阳出地平线,人可见之;艮时一阳高挂于天;乾时天热地热人热而三阳具备成纯阳之卦;从巽时开始一阴(月)生于地下;离时一阴(月)出地平线,人可见之;兑时一阴(月)高挂于天;坤时天凉地凉人凉三阴具备而成纯阴之卦。如此记日月之出没变化而成先天八卦,当时只有象而无名,后文字产生故用上日下月之易字名之。
《系辞下》传第四章: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何其故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其实震坎艮三卦是以阳(日)变化为主,故有一阳两阴,阳为主,阴为辅,阳为君,阴为民,故阳一君二民,阳刚之气上升,正人君子之道也。
而巽离兑三卦是以阴(月)之变化为主,故有一阴两阳,阴为主,阳为辅,故二君一民,阴柔之气上升,小人之道也!
现在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的方位是错误的,正确的应如下:
《易经》中给出两种卦位,其中先天八卦描述如下: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
又“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震、坎、艮以描述太阳升起即阳气上升为主,分别为长男、中男、少男,以乾为父统帅四阳卦,说明阳气升起由弱到强的过程。
巽、离、兑以描述太阴(月亮)升起即阴气上升为主,分别为长女、中女、少女,以坤为母统帅四阴卦,说明阴气升起由弱变强的过程。
太极图更能说明问题:白色阳鱼在左半圈,由尾至头包涵了震坎艮乾四卦,其中黑色鱼眼为月亮;黑色阴鱼在右半圈,由尾至头包涵了巽离兑坤四卦,其中白色鱼眼为太阳。
至于这种错误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对用此错误方位在实用预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既然八卦是历法,而日食月食这样重要的天象不可能不做记载和推断。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只有文辞而无象,何故?八卦的根本是日月之道。日月重合而互相抵消,故上古之人无法用—和–来描述日食,只能口口相传,随着文字的产生逐渐补充描述之,但当时古人认为此种现象发生应该立即举行仪式祈祷上天,吉:本义是祈祷仪式上立于高台之上的圭,通过祈祷,上天会生出新一轮太阳。后来人们认为通过祈祷可以得到上天的佑护而得吉祥,故后多用吉表示祥,吉祥,本意吉是动词,即举行祈祷仪式,而后得天赐之祥瑞。
与此相同,坤卦用六:利永贞也是对月食现象的记载和看法。
其他的解释都是后来占卜之人根据自己所占之事而引申出来的,都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是很重视日食和月食这两种特殊而神秘的天象,尤其是日食,《资治通鉴》中有大量记载。古代君王每逢日食都要占卜,他们内心对这种天象十分惶恐,认为是自己施政失道,才出现这预示群龙无首之天象,必须要检讨反省,或释放囚犯大赦天下,或杀掉某个大臣来替自己向上天谢罪,才可转危为安,获得吉祥。
另帛《易·归妹·六五》“月几望”作“日月既望”更可随李学勤先生《夏商周年代学札记》中《癸酉日食说》之释《簠室》天1、《佚存》374、《京津》3695及《屯南》379甲骨拓片为:
“癸酉贞,明又(有)食,惟若。
癸酉卜,明又(有)食,匪若。
癸酉贞,明[有]食,[告于]□甲。”
甲骨文中“日有食”和“月有食”(有作又,食作□。见《甲骨文合集》33697的“乙丑贞,日有食,其[告]于上甲”;《合集》33699“庚辰贞,日有食,告于河”;《屯南》726“壬寅贞,月有食,王不于一人咎一。”等很多。
古人已经认识到日月之食与日月重合有关系,故曰:
明又食,[五月,]日有食之。
安王六年(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又:
[八月,]日有食之,既。
[赵伐卫,齐、魏为卫攻赵,取刚平。]
[三月,]日有食之。
[七月,越太子诸咎杀越君翳。十月囯人杀诸咎,囯乱,立孚錯枝为君。]
又:
[五月,]日有食之。
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又:
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夏,五月,丁卯,日有食之,既。
秋,八月,戊寅,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安陵。
以上记载的都是见群龙无首之象。
十二消息卦更好地说明了易的本初之用是天文历法,是用来记录日月之间每日每月每年运转规律以及阴阳消长对地球上的人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这就是客观规律,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系统中,就必然被这个系统的运转规律所支配,即是人的命运。
尧帝主持制定了新历法,“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就是所谓的“天之历数”,也就是“天命”,这是“开天”。只有开天命,才能定人事,所谓“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天命成为夏商周以至秦汉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主题,朝代的兴亡与更迭皆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
“天命何以有强大的力量?因为日月星辰的运行决定了四季的变换,四季的变换决定了万物的生长衰亡,也决定了农牧业生产的成败,最终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兴衰存亡。在人类的蒙昧时代,这种决定作用尤其强烈。人类社会要兴盛,就必须安排好农牧生产,就必须掌握四季变换的节奏,最后就一定要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天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必须服从它,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就是“天的命令”。天命是可敬爱的,因为顺之则昌,天命又是可畏惧的,因为逆之则亡。
要顺从天命,首先要认识天命,历法就是人类对天命的认识。历法等于是对农牧业生产进行统一安排的命令,农牧业生产活动是当时人类活动的中心,而其他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此为基础和中心而展开,所以天命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至高命令。”
《易》之八卦为最原始的历法,因其能准确预测四季天气的变化,古人们开始对它产生崇拜,凡事问易,而文字产生后凡占卜之术都离不开历法,于是将新的历法融于其中,所以流传下来的《易经》被后人们以为是占卜之书。
如果说先天八卦是指月之指,那么周文王的《周易》则是指指月之指之指,孔子的《易经》又是指指指月之指之指,后人学易解易用易者无数,故就有无数手指,每个人所在的时空不同,角度自然不同,故让后人陷入迷惑,随便顺其一指向天望去,都可见光,皆有所得,但真正的月在哪里呢?
理论来自实践,伟大出于平凡。不要认为古人的思想是多么的复杂,上古人类其实很单纯,很多道理和规律都是通过长期实践的积累而总结出来的,道理本来就客观存在,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发明,只是发现而已,所有发明都是对真理的发掘和延伸,应用于不同领域,就有不同的理论,如用金可做盆,做壶,用不同而体同。
《易》所揭示的阴阳变化之规律是宇宙根本之真理,涵盖了天地人三才变化之道,所以说易是哲学、文学、军事、科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养生等等都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又八卦暗含了宇宙变化的自然规律,而宇宙万物与人都是阴阳变化而生,故本身都蕴藏着易理,只要心诚便可与道暗合,与道感通,通过各种方便之法取象,观之择之而知吉凶。
易的八卦,尤其是六十四卦系统其实暗含着两个天地人(天地人也分阴阳)的六维系统,很难用目前的三维手段图解,其中变量是主观的人,一切客观因素要因主观而起作用,所以人的命运可以改变,通过自身的修正可以趋吉避凶,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天地,即生存的环境,(当然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如今天的污染和破坏)占卜只不过告诉人们所问之事此时此刻此地所处的六维系统坐标和发展轨迹,通过修正自身自心可以使这个系统运算出不同的结果,如开车过道口,明知此时此刻有火车开过,我们硬要去闯,结果可想而知。此时等待就是善,吉,硬闯就恶,凶!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真理,天地人之间是统一体,是同一系统,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绝不会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都要遵循因果规律。
所以儒家强调君子要平天下必先治国,欲先治国必先齐家,欲齐家必先修身,欲修身必先正心,欲正心必先诚意,欲诚意必先格物,(个人理解格物是能看清事物本象,欲看清事物的本相(象),必先知道致知(知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道理,即是易所揭示的道理)。
所以佛家讲修行人要明心见性,(明自己的本心与世界上万物的本性),诸善奉行,诸恶莫做,以养其德。
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如此简易的道理,我们如此做人做事就可以了。
所以《易经》是指导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阴阳和谐,矛盾不生,如此简单!
道德道德,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孔子从乾卦悟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坤卦悟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必然是具备至善之德的君子,才能承载天地之大德,道济天下。
故君子必修其德,以德养道,无德便无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为大道。故欲学易,先学做人。
从禅的角度看,《易经》充满了禅机,尤其其卦辞和爻辞,蕴涵了无穷的禅机,都是指月之指,不可只停留在字面的说文解字。仁者见之为仁,知者见之为知,相同的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善易之人必达见花而笑,见指望月的境界。
学《易》真的要经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必然阶段,才能领悟其中奥妙,而妙不可言,更何况书不能尽其言,言不能尽其意,因此不可只停留在文字上转圈圈,着了文字相。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易经》被认为是天书,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后人在使用和发挥上各取其意,在流传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失误,已经完全掩盖了其本来面目,加之今人多对古文字的产生意义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只能牵强附会。二是其实最为简单的八卦系统的确暗合了宇宙变化的规律,至少是(太阳系)天地人之间阴阳消长不断变化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用于天文、地理、人事而皆准。从这个基本规律可以推衍发展出无穷的各分枝系统的规律,变化莫测,就如同构成我们生命的最原始的一个分子,可以发展出无穷的生命形态。所以,就外延可言,人类难以看清它的全貌,因为易本身就是有生命力的。
《易》以天地准,就是当时以天地为基准,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太阳月亮每天升起落下,人们每天都能看见,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百姓日用而不知。
为什么会有花开花落?人为什么需要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人为什么要生老病死?好像这些问题都很深奥,其实简单无比,阴阳之道。
一切技术都是术,不通道者其术难久。这就是道和术的关系,其实随取一物一法都可占,自孔子开始发现了天道地道与人道之间的相通之处,即:天有天德,地有地德,人有人德,卦有卦德。只有君子之德方可通天地之德而遂与感通,故上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强调了提高道德的重要性,这才是孔子说他学易与别人不同,同途而殊归,也是孔子对《周易》的发展和贡献。
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就是术,没有高尚道德之人掌握了术,是非常可怕的。
应以道为本,以道驭术,才为有道之人,才能为众生造福。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没有绝对的吉卦和凶卦,损卦始凶终吉,益卦始吉终凶,福祸相依,正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的易理。每卦的吉凶总是有前提条件的,而且是有时间阶段的,如果你这么做,则吉,如果你那么做则凶。
如同现在的天气预报,明知明天有台风,你还要去出海捕鱼,是吉是凶可想而知。而预报后天台风过去,可你还是躲在家里不出海,就只能看着别人满载而归,你说是吉是凶?
如果吉凶早定,人占卜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顺境要居安思危,逆境不怨天尤人,顺逆总是要变换的,安顺天命而尽人事,如此为君子也,不占而吉。
今天太阳一定会落下,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因此人生而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