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内容简介
自《周易》产生后,历代都有大批学者研读论说,或易理象数、或文本诠释等,形成了众多的易学流派。本书为《中国易学文献集成》的续编,收录明代至民国时期较为重要的易学文献九十余种,力求将不同流派、有代表性、较为重要的易学文献网罗其中。
序言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周易》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居安思危、慎终敬始的忧患意识等,都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心理和价值观念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自《周易》产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大批学者研读论说,或易理,或象数,或文本诠释,或发挥推衍,知名易学家如夜空繁星难以尽数,易学流派若归海之溪流各擅胜场,相关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因而形成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国易学文化。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一部完备系统的易学文献集成问世,这与易学在中国文化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学术界特别是易学界的期待相差甚远。为填补这一空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决定编纂《中国易学文献集成》,以原书影印的方式,展示中国历代易学经典和易学研究发展的全貌。
全书分为初编和续编两部分,初编收录明代以前的基本易学文献,续编主要收录明清时期(包括部分民国时期)的易学经典。初编的编纂工作始于二〇〇八年,经过五年的艰苦工作,于二〇一三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隆重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社会上好评如潮。这些赞扬和鼓励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续编工作也随之展开。日月其迈,如今又过了五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再结硕果,续编终于完成。初编六十八册,续编七十册,合计一百三十八册,中国易学文献由此始备。这是易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是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
明清以来的易学著作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注重古易学文献的全面辑佚和整理;第二,疏解和注释更为系统和综合;第三,解说与发挥更成体系且注意逻辑自洽。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和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负责选目工作,参加编纂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出版单位。收录明清时期(包括部分民国时期)易学著作九十五种,按经、子、丛排序,共七百一十四卷,分装七十册。民国时期的易学著作只收录尚秉和、杨树达和于省吾等几位元易学大家的作品,以为代表。
关于本书收录易学著作的种类和卷数,在统计上会有所出入,因为有的一本书内收录有几种著作,如清杭辛斋《杭氏易学七种》,收录七种著作,按七种统计才算合理。再如清朱骏声撰《六十四卦经解》,字数很多但不分卷,也只好按一卷计算。这些是需要说明的。本书收录的易学著作普遍卷数较多,其中卷数最多的为清纳兰性德编纂的《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多达八十卷。也有卷数比较少的,如清惠栋的《周易古义》,则只有一卷。
在版本选择上,我们继续遵循《初编》采用的基本原则:第一,首选精刻善本;第二,选择刊刻较早的版本;第三,选择卷帙齐全、完整的版本;第四,选择错讹较少的版本。与此同时,我们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以及明清时期书籍传刻的特点,做了如下工作:一、尽量选择和作者时代接近的本子,如明崔铣编撰的《读易余言》五卷,采用的是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再如清李光地等编纂的《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采用的是康熙年间的刻本。二、注意选用钞本,如明吴桂森编撰的《周易像象述》五卷和清黄宗炎编撰的《周易象辞》十九卷等,就是以清钞本为底本的。三、注意选用一些具有较高声誉的丛书刻本,如《惜阴轩丛书》本和《通志堂经解》本等。
影印古籍对版本的要求一向是很苛刻的,虽然我们依靠国家图书馆丰富的古籍善本藏书,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仍然有少量善本难以得到,只得选择错讹较少的校勘性善本。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也许更便于读者利用。
初编及其续编虽不敢说竭尽历代易学著作之精华,但各个时代、不同流派、有代表性的、较为重要且能够在易学史上留下痕迹的文献,基本网罗其中,堪称一套前所未有之易学文献集成。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在为学界同仁和广大易学爱好者研读利用提供方便的同时,亦能为公私收藏增添图书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