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热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既使治国方略得以丰富,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政治方面,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欧阳修的“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来说明道德的重要性。又引用王安石的“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来强调法治的不可或缺。《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中引用:“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解释说,虽天下太平,仍要有人来守疆土。当年的封建官吏尚能如此,现在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保一方平安,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强调依法治国和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经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建设中须以更大决心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历史上,有管仲改革使齐国强盛,王安石变法使北宋富强,这说明改革创新是中华文化的内蕴。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了这一优秀文化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引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强调中国应当抓住机遇,不断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经济。
文化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指出,中华文化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引用名句强调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理念。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应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和升华。
社会治理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引“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说明治理社会是使其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想治理好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就需要借鉴传统治国理念的积极要素,如:儒家主张“仁爱”,以德化人;道家主张“无为”,一切顺应自然;墨家主张“兼爱”,互助互爱。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奠定文化基础。
生态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讲话中,引用《论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有关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生态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蕴含着睿智质朴的自然观,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最有力的呼应、传承和弘扬。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内容十分广泛,是将整个优秀传统文化都视为宝贵的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民族层面上,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从五四运动传入中国以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相融合,创造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国梦”的提出及实现过程,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和发展,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国家层面上,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极其重要的智慧来源”作为其核心理念。这个观点意味着“有效从根源处解决矛盾”的科学思想,意味着坚持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和“非对抗式”哲学思想,能够及时化解各个领域的矛盾,对各个领域的协调、平衡建设来说是一种推动。
社会层面上,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净化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讲故事和引用名句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发言,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久而久之,促进了人民大众间传统美德的继承,促使人民学习伦理道德思想,从而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与党和人民孕育出的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成为梳理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论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从古至今是一个向往和平的国家,中华文化在包容和相互借鉴中变得更加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传统思想的传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提过“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等都彰显了中国的包容精神和大国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观点,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辟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突出了中国自古以来坚持的和平发展的精神特质。在处理国际问题方面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通过生动形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拉近国与国、人与人的距离,进而讲好中国故事。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积淀。习近平总书记不论是对传统文化中守诚信、讲仁爱、崇正义、重民本、求大同等的赞誉,还是对红色文化中求奋斗、树信念、立忠诚、倡爱国、学先进等的宣扬,都对人民素质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良好国家形象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