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本文从《周易》的治世思想出发,紧密结合当前时政,从“大人合一”与生态丈明、“保合太和”与和谐共生、“安不忘危”与治国安邦、“保民无疆”与以民为本、“革故痛新”与深化改革、“蒙以养正”与尊师重教、“当位以节”与反腐倡廉、“裒多益寡”与共奔小康等八个方面,论述了《周易》中所蘊涵的治国理政智慧及其现实意义。
《易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典,素有群经之首,帝王之学称谓。在古代历朝历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各级官员时,《周易》是一科必考科目。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虞世南曾明确提出:“不懂易者不能为将相”。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中也曾讲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而《论语》正是孔子在研究《周易》的基础上写成的重要的经邦治世典籍,它包含了许多《周易》的思维定则。自古以来,《周易》就一直被视为“定人伦”、“明王道”、“治国家”的重要宝典,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和重视。尤其是《易经》中的“变易”和“忧患”意识,更是受到开明统治者和进步政治家的重视和实践。这一切使《周易》有意无意地渗入中国人的血液,遂成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孔子在《论语•述而》也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另外,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大和民族走向富强,在这个时期,曾提出过一个组阁原则,即“不懂易者不得入阁”。由此可见《易经》在古代和近代人眼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习近平主席主政以来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当今,我们在筑梦中国的过程中,应认真研读《周易》文化,努力体悟其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对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显然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就这方面问题作粗浅论述。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60多次谈到生态文明,他反复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体现了他对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平衡思想的深刻理解。他明确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我国上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显然与《周易》所论述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在新的时代和更高层面上的发展和实践。
《周易》中虽然没有直接归纳岀“天人合一”这四个字,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论述的十分清楚了。在《周易》中,“卦”本身就是一个宇宙模型,包涵天地人三个子系统,就是一个天地人合一的巨大系统与有机整体。在宇宙生成过程中,先有天后有地,天为源,物为本,天地相合才有了人,世界归根是源于天的。这个整体有时可二分为天、地,有时可三分为天、地、人,但它们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合为一体的,即后来说的“天人合一”,或是“天地人合一”。在《易传》中对形而上的“天人合一”思想就如何“合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每一卦都有六爻,就“卦位”而言,上两爻象天,下两爻象地,中间两爻象人,构成天、地、人三材。三材是相通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就卦义而言,则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说明天人关系。实际上,无论是作为整体的六十四卦,还是作为子系统的各个体卦,都从不同层面上代表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与小宇宙。《周易》运用了类比的思维逻辑,即所谓“取象比类”的方法。其根据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它认为,自然与社会、天与人,有一种“同构”关系(大宇宙与小宇宙就是同构的),这种关系就是“以类相从”。比如《周易.乾.文言》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美也”。
另外,《周易》本身也是一部忧患之作,其忧患意识表现在《周易.系词下》两段系词中:“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鸣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此外,《周易》的爻词中还有大量的”凶、不利、咎、吝、历等断语,进一步佐证了这点。《周易》中忧患意识下的戒慎之心是人文思想发展的基础,戒慎之心就是要养成“临事而惧”(《论语•述而》)的行事态度,引发出来的是畏天修德,(畏夭现在一般理解为对天道、自然的敬畏)。所谓“知天命”(《论语•别裁》),就是要意识到客观规律的存在,正确理解人的主观愿望、实际行为及其结果与现实社会、客观规律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把握和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今天我们推动发展,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岀发,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一定要注意维护和涵养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和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宇宙观。它从本质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按照“天人合一”自然客观规律和原理去办事。可见,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中华文化人文思想的重要理念与智慧。目前,我国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显然有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
二、“保合太和”的和谐共生智叢
《周易.乾.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思是“乾”象征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万物的性质寿命业已确定,进入休养生息的时候,保持这种均衡和合的状态,是有利占筮的。天道循环,周而复始,春天万物复苏,天下万方康宁。这段话深刻而鲜明的体现出了中华传统和谐文化和中华传统和谐价值观。
《周易》是中华大道哲学的基础,它从宏观宇宙出发,包容世界万象。在六十四卦中,无论从代表具体事物阴爻和阳爻总数的安排上,或者是爻与爻,卦与卦之间关系上,均体现着阴阳动态平衡与和谐共生的特征。《周易》还认为世界的组成离不开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运动,其核心思想就是和谐。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过程中依靠平衡、有序、和谐相处而生存着。如果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不能和谐,出现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现象,万事万物就不能健康地生存。自然界生态需要平衡,人与自然需要合和,人类自身之间需要和睦,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部门之间、甚至小到一个家庭、一个生命体…….等等,都需有序与和谐。否则,万事万物就不可能进步与发展,就要动荡,阴阳一旦离绝,事物必然消亡。现在国内外有识之士公认为《周易》文化的和谐内涵,就是解决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各种纷争、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创造人类和谐共生环境的最正确、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普适理论。
《周易〉在治国理政方面最高追求的目标是“保合太和”。“太和”又是最高最大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们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周易》治国理念有个明确的现实的价值取向,一是趋吉避凶,趋利避害;另一个更高的价值追求是“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协和万邦”语出《尚书?尧典》篇。原文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意思是说,首先把自己的宗族和国家治理好,然后把各国团结起来,让天下万国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康宁。
习近平主席主政以来,对“保合太和”的和谐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依凭他对传统文化的广博深入的理解,指出“和”,即和合、和谐、中和的思想。并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刻解说。
他说: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
在国际友好大会上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涌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他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利益关系得到协调,思想情绪得以理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就能得到有效疏导,社会和谐也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在处国际关系方面,不同国家的文明之间,习近平主席强调:“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并通过一路一带建设,努力推动“和谐世界”的实现。习近平主席还要求我们,努力向世界各国阐释和推广中国的主张“和”文化的智慧,如他在访问东盟国家前回答记者时就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对亚洲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中国'和'文化”,有力消除“中国威胁论”。这些思想观念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赞赏,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习近平主席对“保合太和”的和谐思想、内容、功能的深入解读和科学概括,不仅把人们对传统“和”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而且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思维中。目前,我国已把坚持和平发展,“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作为自已的国际观和基本准则,显示出了一种大气度、大情怀,既有拥抱世界的眼光,更有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与全世界所有民族和谐共生的广阔胸襟,折射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央央大国特有的气象和风范。今天,我们认真研究《周易》中“和谐”内涵,体悟“保合大(太)和”“万国咸宁”所蘊淄的天下人民和谐共生的智慧,对当今时代显然是件很有意义事情。
三、“居安思危”的治国安邦
目前,我们国家安全态势,越来越变得既复杂又严峻。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主席领导制订了国家安全法。他还借古警今,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他就引用《周易.系辞》一段话:“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对《左传•襄公十一年》中讲的“居安思危”进行了鮭释。意思是告诫我们,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
《周易》中类似上述的“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警句很多,忧患意识既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的体现。正因为有浓厚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仍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周易》64条卦辞和386条爻辞中,“凶”、“不利”、“悔”、“咎”、“吝”、“厉”等断语就占了绝大多数。例如《周易》通过卦爻词和易传反复提醒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和言谨慎行。其中第三爻爻词为凶的卦就有十二个,分别是:师卦、履卦、颐卦、大过卦、离卦、夬卦、困卦、革卦、渐卦、兑卦、小过卦、未济卦。卦辞为吉者只有谦卦和鼎卦廖廖两卦,即使有吉也需多经舛途在一二爻阶段历经磨难,难以坐享吉利。此外,亦不难看出:第三爻虽多言谨慎行事却收获甚微,大咎虽可避,悔吝却不可免,稍有不慎则终生获咎,甚至前功尽弃、毙命于斯。可见,第三爻确为卦辞中最为不利者。
又例如《周易.系辞下传》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词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这段系词含意是: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殷代的末世、西周的兴盛时期吧?所以它的卦爻词反映岀一种危机感。知道危机而有所戒备就能使他平安。相反,自以为天下太平而漫不经心,就会被倾覆而失败。其中包含着的大道理,任何事物都不能例外。自始至终都应保持戒俱,它的要旨是慎求无灾咎。这就是《周易》所阐述的道理。很明显,《周易》卦中用了这么多危辞,其目的是要人们了解常怀戒惧危亡之心则能安乐、常怀安乐享受之心则会危亡的道理,提醒人们要始终心怀忧患,保持警惕,不至于因自身的过失而导致不好的结果。
《周易.系辞下传》也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同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岀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段系词含意是:《周易》是讲变化的书,是人们不可远离的。书中所体现的道理在于不断变迁、运动不止,周流于六个爻位上,或从上位降到下位,或从下位升到上位,没有常规,刚爻与柔爻时常交换位置。六爻在六位上的变化是没有典章可循的,只要适宜变就变。它出于本卦,人于变卦,衡量外卦与内卦的关系,然后定出吉凶,使人警惕,并明白忧患及其产生的原因。虽然没有师保的教育,却好像面临着父母的教诲。起初是遵循卦爻词的启示去推测《易经》的义理,以后就会发现一些经常出现的规律。当然,如果没有具有德行修养又深明《易》理的人,《周易》的道理就难以凭空推行。很明显,《周易》在这里用卦爻和卦爻辞把事物变化的规律反复告诉人们。顺着卦爻辞为其指引的方向,人们就可以体察到在事物无常的变化中有不变的常法可供遵循,即事物总是处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之中,从而也就明白了忧患的理由和重要性,就可以趋吉避凶。学习《周易》,明白了忧患的道理,虽然没有师长的教诲,也能时时告诫自己要保持警惕,就如同有父母在身边保护一样,不至于有倾覆的危险。?
总之,《周易》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体悟到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进而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告诫人们在平泰之时要保有警惕戒惧之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防止由泰转否;在身处逆境或困境时反身自省,小心应对,以便摆脱困境,化险为夷。《周易》之所以被称为古代经邦治世的帝王之学,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处处告诫人们要保持警惕,见几而作,防止因本身的过错而导致不好的结果。
历代圣贤们“居安思危”忧患思维也无一不是源于《周易》。孟子认为君子应有“终身之忧”,并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学思想。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统治者正式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治国原则。“泛通六经,尤长于易”的北宋著名爱国将领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江”。"居安思危”更应是当代为政者治国理政的原则。
《周易》卦爻辞中包含着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教导人们防患于未然,通过自身的努力化险为夷。后又经过《周易.系词传》对上述忧患意识进一步阐发,使之升华成了我们先民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构成了影响极其深远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数千年来,许多有远见的、清醒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意识到,一个政权如果贪图安逸,纲常废弛,便会积聚起种种矛盾,遇到某种导火索,便会点燃。对于执政者来说,必须从历史中得到警示,就更加明白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道理。
习近平主席主政以来,汲取了《周易》的治国安邦的“居安思危”智慧,及时为全党敲响了警钟,要求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经常保持忧患意识。为此,他发出“整风”动员令,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腐败问题,重拳反腐,去民之患,除腹心之疾。大力推动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他还进一步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再次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学会“下先手棋”,方能立于不败。今天,我们对《周易》的“居安思危”治国安邦智慧进行深入探索、积极总结,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显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保民无疆"的以民为本智慧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之一。早在西周建立之处,周人汲取了殷商覆亡的历史教训,就提出了一系列敬天保民思想。在我国最早传世的古籍尚书里更加明确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主张,认为在民众与国家的关系上是民为邦本,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周易》中体现得十分突岀,在如何为民、教民、养民、保民、富民、爱民诸多方面都有详细地论述。仅“民”字在《周易》卦的彖传、象传与系词传中就出现过31次,称“万民”的也有3次。
例如《师卦•象辞》说:“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畜”,养也。“畜众”即养民也。还说:“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可见,治国者“养万民”,使万民的生存得到保障,这是治理国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临卦•象辞》说:“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民无穷,容保民无疆。”临卦的卦体是上坤下兑,坤为地,兑为泽。“泽上有地”象征地包容泽。喻意治国者应效法此象,费尽心思去教化民众、包容民众和保护民众。《观.象传》说:“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即先王巡视四方观察民情设置政教;《井•象传》说:“君子以劳民劝相。”即努力为民操劳并劝勉民众相互帮助。从观、井两卦的《象传》所阐述的君民之间相互勾通情况看,《象传》中所指的“民”字泛指广大劳动群众。临、观、井三卦告诉为政治国者一要教民;二要“养民”;三要“爱民”;四要“保民”。
又据《兑彖传》所说:“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意思是说:如以悦民之道鼓动大众,大众就会不辞劳苦。如以悦民之道引导大众冒险,大众就不怕死。悦民之道作用如此弘大,在于使大众互相劝勉。要求治国理政者一定要要接地气,密切联系民众,深入了解民众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民众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成就事业。
《周易》中民与君之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系辞传下》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意思是说:阳卦一阳爻二阴爻,象征一君统治二民,众民拥戴一君,这是君子之道。阴卦二阳爻一阴爻,象征一国二君争一民,一民事二君,这是奸邪小人乱世之道。《周易)在这里确立了治国者与民众的正确关系。
《周易•系辞传上》曰:“富有之谓大业,”即告诉治国者“富民”是理政的根本任务。要“富有”,《周易》强调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树立崇尚“富贵”的思想。如《周易•系辞上》曰:“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意思是人们崇高的追求目标,没有比富贵更大的了;能够备造必要的物资(商品)供民众使用,能够制造大量器具为天下谋利益的,没有比圣人更伟大了;②要发展农业生产,强调“耕获”。如《无妄卦•六二爻•象传》说:“不耕获,未富也”。不从事生产,创造财富,肯定是不能“富有”的;③要促进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如《周易•系辞下》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⑷要掌握事物规律,不断通过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创新生产工具,才能惠及民众。如《周易•系辞下》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臼杵之利,万民以济”;(5)要实现“富有”,治国者还必须抱有与民众同甘苦共
患难及同舟共济的心,明白天道的规律,考察了解民意。如《系辞传上》说:“吉凶与民同患。”“是以明于天道,而察于民之古;”要切忌《周易•系辞下》所言:“危与动,则民不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⑥要学会“理财”。如《周易•系辞下》说:“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理财”是管理好财物;“正辞”是指财物的用度要有正当的说法,正当的理由。“禁民为非”,禁止民众铺张浪费和不合理的开支,这才是“理财”的最合宜的方法;⑦尚象制器,以利民用。民众为了发展生产,向自然索取财富,必须要有生产工具。如《周易•系词下》第二章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倡导工具的发明、革新和创造。
《周易》在以民为本思想支配下,既强调了容民畜众、保民无疆;又强调了商品物资生产、流通、交换、市场的社会价值和惠及万民的意义;还强调树立致用观念,发展生产;通过商品流通和理财管理来达到“富民”的目的。特别是强调通过商品交换来“富民”,这是十分有价值的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主席主政以来,多次讲到“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行了一系了利民、惠民政策。他以更大的政治责任大兴取信于民的纯洁之风,以更大的政治觉悟大兴问计于民的学习之风,着力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人”这个执政之本。现在“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字与《周易》“以民为本”的“民”字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在很多地方也是想通的。深入发掘《周易》“以民为本”治国理政智慧,将会邦助我们更好的践行现在“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夯实“民惟邦本”的执政之基。
五、“革故鼎新”的深化改革智囂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瑋甘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还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和迫切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意义。今天,我们在坚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探讨一下《周易》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改革智慧,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贯彻和践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
《周易》是讲变易、变化、变革之意的经典,其中蕴涵着许多改革智慧。在《易经》爻辞中,每一爻都含有发展变化思想的内容,特别是《周易》64卦中第49卦《革》卦,是一个最典型的论述“变革”的卦。在《革〉卦词和爻词中,对变革的要义、变革的前提、变革的方式、变革的关键以及变革之后应把握的重点等问题都一一作了详细阐述。《革》卦的卦象是上兑下离,离为火,兑为泽(水),上下水火相克相息,故有变革之象。我们经常说的成语“革故鼎新“就出自《周易》其《杂卦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思是: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很显然,《革》卦是专门讲社会改革、变革及革命之事理的。
《革〉卦辞说:“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实行改革,应在必要的适当时机进行,才能获得群众的依赖与支持;还必须守持正固、坚守正道,这样悔恨灾祸就会消亡,改革最终将会成功。
《革-彖辞》也说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无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意思是说:《革》卦由上水下火组成,水性润下,火性焰上,二者相克相息相灭而不相通,故象征改革。又下卦离为中女,上卦兑为少女,二个女人同住在一起,意见彼此冲突,故有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之象,不相得即相克相息,必然发生变革。推行改革要在成熟时机进行,才能取信于民,获得民众的信赖与支持。推行改革应以离卦的文明之德,使天下人悦服,并且坚守正道,才能使改革前景最大为亨通。改革是艰难的事情,极易有悔,但做到革至正当,则一切悔恨定可消亡。一切改革,都应遵循大自然的法则进行。天地自然由于变化而形成四季,养育了万物,商汤王、周武王发动革命,上顺天时,下合民意,是势所必然的行为。因此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与革命,其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革•象辞》也说:“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革》卦上泽下火,泽中有火,水盛则火灭,火旺则泽涸,二者相克相息就产生变革的现象。因此,君子应当效法这种精神,撰制历法,以明四时之变,使人们能够掌握时令变化之法则,适应时令以耕种作息,安排好生产和生活。这就强调了改革必须修制历法,明确时令使人民有法可循。由此,我们联想到,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特别重视颁布历法,所以革命也称作改换正逆。可见,《象》辞所说的“革,君子以治历明时”的思想原则,既是符合我国古代历史事宜的,也是我国古代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长足发展的今天,必须将“治历明时”的原来意义有所突破及新的意义的开拓。也就是说,“治历明时”已不仅限于对季节、时令这些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和利用上,而是要引申扩展到对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上,如与之相应的方针路线、法纪政策、规章制度、方法措施的制定、颁布和实施等。因此,我们可以引申地理解为促进、保证改革健康发展并取得最终胜利的一系列方针路线、法纪政策、规章制度、方法措施等的制定上。
从上述不难看出,《革》卦的卦辞、《彖》辞与《象》辞,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水火相息”与“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的形象比喻,说明了改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从而强调了改革的必然性;二是讲明了改革顺利开发和获得成功所必备的三个主要条件:①“巳日”,即改革必须把握时机,选择适宜的有利时日进行,当革则革,不当革则不革。②“乃孚”,即改革必须取信于民,得到民众的理解、信赖与支持。这一点也体现了《周易》重民的难能可贵的思想。③“利贞”,即改革必须动机纯正,守持正固,推行正道,切合实际。这样,改革就一定会赢得民众的信赖和支持,并获得"元亨”和最终成功。三是:通过“汤武革命”这一典型的历史事实,说明了改革事业合乎客观规律,顺天应人,意义重大,从而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四是通过“革,君子以治历明时”的思想原则,说明了改革必须建立一完整、正确、严明的方针路线、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方法措施等,并及时付诸实施,以确保改革的顺利开展,直至最后的胜利。不难看出,以上四个方面,在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革》卦中六个爻的爻辞与《象》辞,也分别反映了整个改革与革命过程中的准备、发动、小成、深化、大成、守成等六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并说明了每个阶段应釆取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及其应注意的问题,这里不再详述。
另外,《乾〉卦六个爻辞阐述的龙由低向高,由幼至成的变化过程。《泰》卦九三爻爻辞中讲:“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丰》卦《彖传〉中“日中则戾,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与人乎,况与鬼神乎?”《周易•系辞上》中“刚柔相推而发生变化,”与“一阴一阳之为道。”《周易•卦序传》中“物不可以终穷也,故授之未既终焉《周易•系辞下》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也都充分表达了由事物的转化而引起变革的思想。
变革,是事物发展的必须,是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法则,《周易》则是最早、最系统地提出这一法则的历史典籍。由此可见,我们挖掘、研究、总结《周易》的改革智慧,对全面深化当前的各项改革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六、“蒙以养正”的尊师重教智
当今世界,随着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则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亦成为我国治国理政者的共识。习近平主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流行的许多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就源渊于《周易》。例如:日常我们把儿童教育称为“启蒙”或“发蒙”,就来源于《周易》的蒙卦。具体说来,《周易》“蒙以养正”的尊师重教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周易》尊师主要表现在强调师道尊严方面。尊师本身也就是重教,而重教必须尊师。《周易•蒙》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作为受教育者,蒙童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而不是老师卑躬屈膝地要求蒙童接受教育。这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它要求整个社会都应诚心诚意地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尊师也是为了尊道,师严是为了道严,师道尊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敬学而有为,也就是程颐所说:“致敬尽礼而后往之,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于有为也。”(《程颐易传》)这种尊师重道的思想,经过荀子、董仲舒、韩愈等儒家士人的发挥,成为我国尊师重教的一种优良传统。
《周易》重教思想集中表现在《蒙》卦上。而《蒙》卦在六十四卦中又排在前四位,可见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先列《乾〉《坤》两卦,然后就是《屯》《蒙)两卦。乾为天,坤为地,屯为万物初生,万物初生需要教育,就是蒙。《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物生必蒙,故授之以蒙。”万物生成以后处于蒙昧阶段,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他、教育他。此后,《周易》重教思想被后世学者不断阐发,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管子•权修》云:“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孟子似乎更加重视教育,他在《学记》中则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甚至把教育看成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创制和发展,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也不断提高。近代以来,许多学者、政治家更是把教育当作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国政府则明确地把科教兴国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主席为了弘扬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他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进一步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突显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
《周易》还强调德育为先,把德育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和前提,这一点和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周易•蒙•象传》说:“君子以果行育德。”此外,《易传》中还有“以懿文德”、“自照明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养的表述。德育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周易》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说明了古人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周易》还指出了德育的内容,“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蒙•彖传》)“正”是《周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符合社会规范,代表着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周易》把“正”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程颐说:“养正于蒙,学之至善也。”(《程颐易传》)王夫之说:“养其正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船山遗书•俟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的口号。这种重视德育的思想一直被继承和发展至今,
在教学态度和方法上,《周易》强调敬学持志、身教和对学生惩罚要适度的思想。《周易•蒙》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里是用占筮作比喻,说受教育者好比占筮一样,应该心怀诚意、专心致志向老师求教。如果反反复复,缺乏向学之志,那样占卜就不灵验,学习也会一无所获。这种思想后来演变成一条重要的治学经验,为学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
有关《周易》对学童成长不同阶段如何教育问题,《蒙》卦从初六爻“发蒙“,到九二爻“包蒙”、六三爻“勿用取女”、六四爻“困蒙”、六五爻“童蒙、上九爻“击蒙”,也都作了阐述,这里就不再详谈。
另外,兑卦和家人卦,从其卦词、爻词和象词看,《兑》卦与教育内容里的“学习”、“交往”有关,它重在讲述的是“关系”。《家人》卦既有家教的含义,又有要像+家人那样和睦友好的含义。如果教育者能从兑卦里理解了“两泽相连”的含义,并且注重生生之间的“家人”般的关系,教育也便能润泽生命,让学童感觉到学校带给自己的幸福了。
总之,深入探究《周易》《蒙》卦、《兑》卦、《家人》卦“蒙以养正”教育理念、“敬学持志”的教育态度和言传身教方法,一定会加深我们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七、"当位以节”的反腐倡廉的智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物质上虽有巨大的进展,但在精神上却存在严重的缺馅,社会风气欠佳,政府官员中出现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问题,影响极坏。如果不出重拳打击和清除国家干部队伍中腐败份子,彻底净化不良社会风气,我们将面临着亡党亡国的危险。《周易》的易理和卦象中有许多反腐倡廉的至理名言,对当前开展的反腐倡廉很有参考价值。
《周易》《师》卦上六爻的爻词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意思就是警示为政者:开创和统治国家,不正派的人不能任用。用今天的话讲,那就是,开创事业、治理国家,切不可信用那种道德沦丧、品行卑劣、作风腐败的人。
《周易》《乾》卦九三爻《文言传》说:“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意思是说:为政者能做到处于尊贵之位而不骄横傲慢,处于卑贱之位不忧心,终日勤奋,时时警惕,那么即使面临无论多少被诱惑的危险,也可以避免过失与灾祸的。这些劝谏人的道理,人们是应该时刻谨记的。如果,为政者都能持谨慎的态度,对权力背后的诱惑持惶恐和畏惧的心态的话,那么就不至于犯错。所以,一个地方或者国家的政绩不能只看“丰功伟绩”的数据,也要重视执政者心理素质培养和自身修养的提升。
《周易〉《乾》卦九三爻《文言传》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十分注重不断增进自己的美德与建立功业。待人忠实诚信,持中正之心,是增进美德的重要途径,说话以诚相见,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是积蓄功业的重要门径。此话就是教潮,些为政者,要不断加强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只有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以德服人,敢于担当,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带领广大群众建功立业。
《周易》《坤》卦六二爻《文言传》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意思是教育为政者:为人正直,说明这个人品德纯正;举止规矩,说明这个人行为得宜。有德行的人庄敬不苟,内心坦诚正直,外表上举止得宜,对外交往行为规矩。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庄敬不苟、行为得宜,就能够使自己美德广布而众人皈依,受到大家的拥护。
《周易》《豫》卦《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意思是告诉为政者:天地顺应自然规律而动,所以日月运行不会出差错,四季变化才不会有偏失。圣明的人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民意而动,就能赏罚分明而公正,万民心悦诚服。
《周易》《益》卦《彖传》说:“损上益下,人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意思是说:减少、限止上层人士的利益,增益于广大下层民众,广大民众将因为身受其惠而无比地欢欣鼓舞。从维护少数上层人士的利益变为维护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这样的为政之道必然大放光芒,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用今天的话讲,那就是告诫那些为政者,要心为民想,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只有时时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着想,处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样的为政之道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周易》《节》卦《彖传》说:“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即:在位妥当在于有所节制,处中守正必将行事畅通。天地有所节制而一年四季才能形成;君主以典章制度为节制,就能不浪费资财、不残害百姓。用现在话说;“节”,就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特别是身居官位的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没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觉,就很容易倒在诱惑之下,败在腐蚀之中。只有“当位以节”,“节以制度”,让纪律“带电,才能“不伤财,不害民”,从而“中正以通”。习总书记提出“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制度是反腐的基础,只有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给纪律这条线通上电,让它变成“高压线”。
《周易•系辞下传》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意思是说;不积累善行,或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足成为享有美名和声誉卓著的人;不干坏事,不积累恶行,也就不足以断送自己的性命成为毁灭自己的人。无知缺德之人认为行小善得不到什么好处因而不屑去做,认为行小恶无碍大体而不愿意戒除,因此恶行越积越多而无法掩盖,罪过越来越大而不可解救。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此话告诫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大善和大罪都由小善、小错积累、发展而来。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为政者,切不可以为以权谋点小私无碍大体,要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防微杜渐,放纵私欲膨胀,那日积月累,任其发展,最终就会走上“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的毁灭之路。
《周易》第十八卦《蛊》卦,可以说是专门论述除弊治乱的卦,卦中包含了腐败产生原因、治理原则及策略,对今天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
《蛊》卦在《周易》六十四卦宏观排序位置上,排在豫卦和随卦之后,卦形上阴阳爻互相颠倒。随卦讲的是上下相随而天下太平无事,蛊卦讲的是太平日久而产生腐败现象。蛊卦的卦象是艮上巽下,山风蛊。风入山下,闭息不得振,有风不能畅行于天上,而是遇到了山的阻碍,迂回于山中,摧折草木,万物随风而改变。示意储存食物不当而腐烂生虫,国家腐败,社会混乱。此时必须有大手笔、高气节、壮志决心,施展才能奋起作为。《周易•杂卦传》说“蛊则饬(chi)也。”造字之义是人力取食之义,是通过人力、劳动获得食物和生存发展的权利。引伸出不再是依靠自然、社会、父母他人的照顾和恩赐,不再是随之而能够获得一切。引伸出人在社会上作主作事,整顿自身、整顿环境,治疗疾病,除去变故和伤害之意。《蛊•彖词》提示说“刚上而柔下”。从卦变上看,蛊卦由泰卦变来,“泰初之上”,即是说泰卦的初九上升到上六的位置。《蛊》卦《象词》强调:“君子以振民育德。”是说为了涤荡腐败,清除陈旧,重新振作必须要振起民众,培养道德才能符合蛊卦的要求。
另外,《蛊》卦还从初六个爻到上九爻,依次论述了如何继承先辈开创的事业,如何纠正事业在延续和发展过程中岀现的弊政与腐败现象,如何以高尚的道德、完美的声誉和良好的形象把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也都作了一一论述。
总之,当前官场所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政治生态,其根本原因是为政者不讲道德,不受纪律,没有“当位以节”,“节以制度”。如果为政者能牢记《周易》有关警示,深入体悟《蛊》卦与相关卦的易理和内涵,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八、“裒多益寡”的共奔小康智慧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税赋和劳役负担过重,贫富大悬殊过大j是社会不安定的经济根源,若不加以解决,民众无法生存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动乱。凡是有理智的为政者都应该看到“不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造成的社会恶果。
《谦卦•象辞》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裒”(音pou,取),高亨先生解释说:裒借为殍(音fu)。“抨',引取也。“称”,衡量。“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拌取其财物多者以益其财寡和无财者,称量其财物之多寡,以定其公平之施予”。《谦卦•彖辞》也是以“裒多益寡”的精神来解释“谦”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意思是,天道运行使满盈逐渐亏损而致谦虚增益,地道运行使亏损变盈满而使谦卑流注。鬼神损害盈满而加福于谦虚,人的道德标准是厌恶盈满而喜好谦虚。这说明“裒多益寡”是合乎天道、地道、神道和人道的。《益卦•彖辞》说:“,民说(悦)无疆。自上而下,其道大光。”高亨先生解释说:“其义有砌轻赋税之剥削,君之财物收入减少,民之财物保有稍加,是为损上益下,则民悦无疆矣;②减轻压迫,君上以谦卑之态度,听取民众之意见,是为自上而下,则其道大大光明矣。”《易传》主张用“裒多益寡”、“损上益下”的办法来分配社会财富,以免造成贫富的更大悬殊。贫富悬殊过大是造成社会动乱、社会不安定的经济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富者田连阡陌(音qianmo,阡指南北方向田间小路,阡陌指南北东西交叉的田间小路),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儒家从来反对这种“不平”的社会现象。孔子主张“均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不担忧财富的多寡,只担忧财富分配的不均。分配均平就没有极贫穷的人,这样社会就会安定了。孟子也反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孳(音血或piao,芦苇中薄膜”)的不人道现象。所以,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之“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黎民百姓衣食温饱,“不饥不寒”。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历史上连年不断的农民战争,就是因为统治者经济剥削过重,劳役负担过重,使民众无法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釆取的革命行动的事件屡见不鲜。可见,防范“不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造成的社会恶果是为政者必须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
《易传》主张“裒多益寡,损上益下,称物平施”,除了根源于它的人性理论和德治主张之外,还与它的思想方法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来,“贫”和“富”是一对矛盾,而用均平的办法来协调这对矛盾,使之处在平衡状态之中,是不会有问题的。如果贫富悬殊过大,使对立两极的矛盾达到了尖锐的程度,物极必反,就会走向反面了。这种两极对立的极端状态,违背了《易传》主张阴阳协调、平衡的理论。由此可见,《易传》“裒多益寡”的政治主张是合乎宇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因而是很有道理,对当今为政者治国理政仍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