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易学研究精选> 正文

快速联系

易学研究精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从《易经》看中西类别思维的特点和功能

分享到:
来源:《美学与艺术评论》2020年第2期       作者:王建疆           2021-08-04 14:55
字号:T|T
从《易经》看中西类别思维的特点和功能



【内容提要】中西方在古代都有发达的类别思维和类别思想。最典型的是作为中国“群经之首”的《易经》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古希腊的区别体现在对外部相对比较固定的客观对象的区分、分别上,古代中国的区分、分别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中相对并不固定的某些征兆的感应的区别上。从而导致研究客观对象的古希腊学说学科的分类和学科的建立,而研究随机变化的易学却与学科分类没有关系。但是,《易经》的感应思维和象数思维由于离不开对于征兆的研究,而任何征兆又都是在形象的象征和暗示中显示的,因此,具有感性学的特点,其中一些形象的象征和暗示具有审美意义。

别现代主义(Bie-modernism)一词百度点击过亿,别现代(Bie-modern, a doubtful modernity)一词百度点击已达中7500万。由于别现代的“别”采用了汉语拼音与英语组合的方式在国际上流行,美国和欧洲别现代主义网站上“别”的象形图,即用刀分离骨肉的示意图开始流传。[1]西方学者开始用“别文化”称谓别现代主义,[2]也有西方学者将《易经》的西传与别现代主义的西渐相联系加以研究,[3]因此,有必要谈一点与“别”有关的《易经》的思想方法以及《易经》与西学在思想方法上的异同。

中西方在古代都有发达的类别思维和类别思想。最典型的是作为中国“群经之首”的《易经》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易经》有卦别或类卦64个。亚里士多德确立了近十个学科,影响至今。原因在于,人类的认识不分东方还是西方,都起始于区别、分别,没有区别和分别,就没有认识。

古希腊的区别体现在对外部相对比较固定的客观对象的区分、分别上,古代中国的区分、分别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中相对并不固定的某些征兆的感应的区别上。河图的出现具有随机性。伏羲八卦的确立就是对这种随机出现在动物身上的纹理的分类。西方的区分发展出客观的认识对象及其对象系列,最高形式表现为学科分类。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在这方面达到了人类无法逾越的高峰。亚里士多德就确立了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修辞学、诗学等。中国的区分演化成八八六十四卦的形象类别,也叫类卦或别卦,并不研究作为整体的外部世界,而只是研究随机出现的图像及其征兆,然后给予主观的解读——爻辞,并用于趋利避凶。因此它研究的是由随机变化的个别现象所引起变化的可能性,而不是西方的对于客观对象的整体恒定性的研究。

研究客观对象的古希腊学说导致学科的分类和学科的建立,而研究随机变化的易学却与学科分类没有关系。后来儒道两家的思想方法,如儒家礼乐文化的等级类别,道家思想中的真伪区别,一则都不是学科分类,二则与卦象分类法没有直接的联系。中国南朝时期宋文帝立四学——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可被视为是学科分类的雏形,但反而比西方晚了近1100年,与《易经》的产生比亚里士多德分类学早至少一千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整体的恒定性的研究可以深入对象的内在机理和结构,对事物内在的本质予以揭示。如物理学就是基于整个物质界的对于体积和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粒子、夸克的揭示。数学是对整个世界的多少和秩序的揭示, 如对微分、积分、几何、概率、拓扑的揭示。

对基于不固定的某些征兆的研究可以揭示某个特定局部和瞬间变化的规律,揭示这种变化的形态,但因其无法揭示事物内在的构成和机理,因而其义理和象数都具有主客观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原因即在于卦辞和爻辞都不具有整体的客观对象的确定性。《周易》中的吉卦和凶卦就只是某种症候的潜藏的意义和启示,而非恒定的对象的属性。因此,《周易》中解卦和打卦同样重要的道理就在于卦辞本身不是事物内在客观机理的呈现,相反,而是随机出现的征兆,需要主观的解释,离开这种解释,卦辞的义理将不会得到呈现。

研究变化的《易经》由于缺乏学科分类的功能,因此,虽然研究《易经》的易学成为显学,但人类学科的诞生和科学研究的发端却只能让位于西学。事实上,近代以来的所有学科和科学分类都是由西方人建立的,近代的学科和科学研究也是由西方人主导的。

研究随机变化的学说可以借助学科和科学研究成为一种科学的武器,如《易经》的二进制就有可能对计算机二进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研究随机变化的学说不能导致学科的建立,也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原因就在于研究对象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事实上,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研究方法,就与《易经》的分类方法无关,而且由于缺乏学理分析且不代表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因而自西学东渐后被历史所淘汰,只能作为传统国学的初始分类法在特定的学科领域使用,而不可能成为普适的科学分类方法论。

由《易经》分类方法与亚里士多德分类方法所形成的不同特点及其不同功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研究即时随机感应变化的分类方法不具有学科分类和科学分类的基因。

2.研究固定对象分类的方法具有建立学科分类和科学分类的普适性。

3.研究即时随机感应变化的分类只有借助于学科分类和科学分类方法才有可能具有学科的和科学的普适性。如概率论和随机论等都会吸收《易经》关于变化的思想而丰富学科内容,而《易经》也可以借助概率论和随机论而得到阐发。

4.研究学科分类和科学分类的方法借助于研究随机感应变化的方法,可以在内涵充实和深化方面有所作为,如在情景交融研究、身心一体化研究、人机交互研究等方面得到拓展,甚至是革命性的发展。

5.曾经灿烂的古代文明,只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改造和激活,才能焕发新颜,不可能脱离现代科学和现代学科而独步六合,更不可能引领现代科学。所谓易学就是把古代《易经》的思想纳入现代学科中进行研究,从而激活了《易经》中适合现代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思想因子,同时, 《易经》在被现代学科激活的情况下,也接受了现代学科的改造,被纳入现代学科体系中进行研究。

6. 尽管《易经》未能引发学科分类和科学分类,不具有学科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普遍方法论意义,但是,《易经》的感应思维和象数思维由于离不开对于征兆的研究,而任何征兆又都是在形象的象征和暗示中显示的,因此,具有感性学的特点,其中一些形象的象征和暗示具有审美意义。如龙马精神、乾坤气象、言象意之辨等。同时,由于《易经》之象是以具象开显抽象的,由此形成了有无虚实相统一的审美结构,对后来中国诗歌、绘画、园林建筑中的意象和意境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可以借助《易经》的感应思维、象数思维和有无虚实统一的结构,联系中国古代的文艺实践和审美实践,发展出一种审美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不同于西方分类学基础上的美学方法,但仍然可以有效地指导在汉语语境和汉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绘画、建筑、园林的创构。

7.但现实中吊诡的是,《易经》的美学方法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发和应用,相反,来自西方的学科分类法却得到了夸张的变异。就美学的学科而言,当今在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很难找到专设的美学学科、专设的美学课程和专设的美学研究项目,美学已被融入到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美术、影视、城市景观、流行文化中去了,即从分进入合。而在中国,美学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伴随着美学学科分类的细化和与行业结合的行业化来体现的。如中国的美学学科就分属于哲学系和中文系,哲学系的叫作美学,中文系的叫作文艺美学。这是根据院系设置而对美学的学科细分。这种细分又体现在流行的美学、文艺美学和实用美学的区别上。

然而,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除了哲学美学学科建立外,更多的是美学与行业和职业直接挂钩,出现了工业美学、农业美学、军事美学、科技美学、旅游美学、餐饮美学、家居美学、医疗美学、证券美学、刑侦美学, 等等,有多少个行业就有多少种美学。中国美学的大繁荣在某种意义上来自这种美学学科分类导致的美学范畴的外延膨胀和内涵缩微。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学科建设既没有继承《易经》的美学传统,也没有遵循西方美学的内涵式分类传统,而是在古今中外的杂糅拼合中,也就是在别现代的不确定和混杂的语境中,做了择劣选择,而非择优选择,形成了自己的所谓特色。当然,这种所谓特色在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之后,也显现了一种怪胎现象和随机效应,如何对待,值得我们反思。这种反思有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www. biemodernism. org; http: / / www. biemodernism. net; www. wikipedia. org.

[2]David Brubaker, Original Zhuyi and Bie-Culture:Daoist Aesthetics, Individuality, and Humanism in a Different Voice, 见《别现代主义:当下的挑战与人类的未来——中西方关于人类命

运、艺术、现代性、真理、历史、空间的对话暨第二届美国第六届全球别现代国际学术会议和别

现代主义全球艺术在线巡展文集》。

[3]Ernest Ženko, The Yijing and the Crisis of Western Tradition,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

:《全球视野中的别现代艺术和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