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易学研究精选> 正文

快速联系

易学研究精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姜海军:陈抟图式易学的传承、诠释与思想

分享到:
来源: 《歷史文獻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姜海軍,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2022-08-30 17:01
字号:T|T
姜海军:陈抟图式易学的传承、诠释与思想


陳摶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隱士,也是開啓宋代圖書易學的先驅。陳摶結合中古以來尤其是中唐以來道家内丹思想與方法,以圖書的形式來解釋《周易》,并創造了《先天圖》《太極圖》《龍圖》等,爲北宋圖書易學的興起奠定了重要的學術思想基礎。更爲主要的是,陳摶借助圖書易學的形式,就儒釋道三家學説的融通及儒學宇宙論、本體論等做了全新的解釋,爲北宋中期理學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由此成爲了宋代新易學、新儒學宗師級的人物。

陳摶(871989),字圖南,號扶摇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著名的道家學者、易學家和内丹家。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岩,决意從道。撰有《高抬貴手》《心相學》《胎息訣》《指玄篇》《觀空篇》等。曾拜麻衣道人爲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説》《火珠林》和《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宋朝建立之後,曾得到宋太宗的召見,并賜號“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病逝於華山。陳摶的著述基本上已經亡佚,現存的惟有《正統道藏》中的《陰真君還丹歌注》《易龍圖序》等。北宋時期象數易學的發展,由於受到道家煉丹理論的啓發和影響,開始以圖書的形式來解釋《周易》象數和義理之間的關係,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華山隱士陳摶。據史料記載,陳摶提出了《先天圖》《太極圖》《龍圖》等各種圖式,將道行修煉與易學解釋融爲一體,開創了宋代象數易學解釋學的新篇章。1

一、陳摶易學思想的淵源考察

陳摶易學的産生和中古唐宋時期道教方術的發展極爲相關。道教形成於東漢末年,繼承儒家讖緯神學傳統,以煉丹養生方術,來迎合嚮往長生不老的統治者貴族。道教的内、外丹書,往往圖文并茂,以符箓、圖畫配合文字,説明金丹修煉方術。道教徒也重視對《周易》的研究,利用《周易》象數學理論來解釋煉丹程式和火候。這兩項傳統融合發展,形成了道教的易圖學。唐代道書《大還丹契密圖》《真元妙道修丹歷驗鈔》,以及五代道士彭曉所撰《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等書,都有按《周易》象數學原理解釋金丹修煉的插圖。2

時至五代宋初,麻衣道者傳圖書之學於陳摶。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十四云:“五季之際,有方服而衣麻者,妙達易道,始發‘河圖’之秘,以授希夷,希夷始著訣傳世。”又此書卷四十三云:開寶四年(971)“處士陳摶,受易於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極天人,歷詆先儒之失”。另外在《宋史·太祖本紀》《邵氏聞見録》《續聞見録》《湘山野録》《貴耳集》《洞微志》等史籍之中都有相關的記載。據記載可以判斷,麻衣道者爲一位隱居道者,既精通修道、辟穀,又擅長易學、術數,融爲一爐。麻衣道者留下的著作不多,據説由他傳下來的書籍有《麻衣相法》《火珠林》(也可能是托名,内爲六爻卦法)和一部由其弟子陳摶以注釋形式流傳下來的易學論著《麻衣正易心法》一卷,他的思想特徵在《正易心法》中表現鮮明。3

麻衣道者其人其事,正史不載。宋代章炳文《搜神秘覽》、王象之《輿地紀勝》、邵伯温《邵氏聞見録》等均記有其逸事逸聞,《張三丰先生全集》將麻衣道者與陳摶一起列入道教隱仙派,則陳摶易學思想自非儒門正統可知。對此,元人吴澄也曾説:

周後漢初,儒流專門之學,率是口耳授受。故凡有文辭可記誦者有傳,而無文辭不可記誦者無傳。五經皆存,而獨樂之一經亡;三百五篇詩皆存,而獨笙詩之六篇亡,蓋以無文辭非可記誦故也。若先天古易止有卦畫,河圖、洛書止有圖象,則儒者亦不傳。是以漢魏、晉唐、宋初之儒不見圖書,羲易、圖書不傳於儒流,而方技之家藉此篇窺造化,乃秘而寶之。然歷代方技之人,不過泥小術數,鮮或探大本原。雖秘此寶,特小用之。逮唐亡宋興之際,異人挺生,有希夷先生陳摶圖南,有豪傑之才,兼孔、老之學,從方技家得此三寶。當時有穆修、种放遊其門,故穆得其古《易》,种得其圖書。穆傳李之才,再傳而至邵雍。种傳李溉、許堅、范諤昌,四傳而至劉牧。邵得圖書,蓋亦穆所傳也,其洞徹藴奥,蔑以加矣。劉亦發揮圖書,而識者未之可焉,别論於後。4

吴澄認爲,古代儒家經典的傳承主要依賴口耳相傳,有文辭可以記誦的都得以傳承,没有的則最終失傳。如五經有文辭,得以記誦傳承,只有樂經没有文辭,故失傳。《詩經》得以記誦流傳,没有文辭的笙詩六篇也亡佚。古《易》也是,有文辭的部分都得以記誦傳承,而河圖、洛書不傳。吴澄又認爲,古《易》圖書部分在漢魏至宋初雖没在儒家學者中流傳,但在方技之士中秘密傳播,“三代以後,圖書隱晦千有餘年,幸而方技家藏之得不泯絶”,5方士借助他們探究陰陽讖緯,而没有借此探究宇宙本源。作爲隱士的陳摶從方士那裏得到了不傳之《易》,自然也獲得了他們對《周易》的理解與詮釋理念。

實際上,陳摶作爲宋代圖書之學的祖師,也是一位隱者,喜好養生之書。據《宋史》本傳記載,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常自號扶揺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宋人馮椅《厚齋易學·附録二》也稱:“摶,字圖南,亳州人。隱居華山三峰,賜號白雲。後賜號希夷。邵子文云:摶好讀《易》,以數學授穆修伯長,伯長授李之才挺之,挺之授堯夫。以象學授种放,放授許堅,堅授范諤昌。”陳摶作爲隱逸之士,精通易學,從事“導養及還丹之事”。也就是説,陳摶在麻衣道士的基礎上,根據《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黄庭經》所言的“積精累氣以爲真”等傳統修煉之術,極力探究修身養性之書,這樣一來打破了卦爻辭、傳統《易傳》的束縛。

陳摶不僅受麻衣道士、道教内丹之學的影響,他也深受與之交往的師友如何昌一、譚峭、吕洞賓等人。其中,譚峭作爲唐末五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他精通辟穀之術,撰有《化書》六卷,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十二記載説:“顯德四年(957),隱士譚景升(峭)居終南山,與陳摶相師友,著《化書》百十篇,窮括化原。”陳摶與譚峭互爲師友,他們同出何昌一,故在思想上頗有一致之處。

二、陳摶易學解釋的思想與方法

陳摶易學之所以影響深遠,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以圖解易,整合儒釋道三家思想,開啓了全新的易學時代。他曾以先天圖傳授,從而邵雍創先天易學。他以龍圖授徒,使後人創立了河圖和洛書。他以無極圖傳世,從而使後人撰《太極圖説》。其中的先天圖,根據明人黄宗炎《太極圖辯》中稱,它是陳摶從麻衣道士那裏所獲,并將之傳授給了种放。之所以借助易圖來解讀《周易》,在陳摶看來,上古易學本無文字,惟有易圖,這樣就可以統攝言、象、數、意,易理、聖人之道顯明,但周、孔之後,依文解易,反而使得易理不彰,如其所言:

羲皇始畫八卦,重爲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嘿觀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則吉凶應,違其象則吉凶反,此羲皇氏不言而教也。鄭康成略知此説。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淺識,一著其辭便謂易止於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畫微旨。6

陳摶認爲,伏羲時代《周易》只有圖,隨着易理不顯,所以周、孔依文解易,但由於學者執着於文字,導致了易道不行。於是,陳摶希望重新以圖來顯示易道,解釋易理,不希望學者執着於《周易》經傳文字,所謂“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7在陳摶看來,意、言、象、數這四者只是《周易》之用,但也不可偏廢。這樣一來,陳摶以圖解易,進而整合意、象、數,形成了全新的易學詮釋模式。

可以説,在易學解釋上,陳摶最大的特點表現爲以圖解易,其中《先天圖》是解釋天地陰陽變化之象,而《易龍圖》則是解釋天地變化之數的。盡管《易龍圖》没有傳下來,但陳摶根據《繫辭》所言“天地之數”與易理相貫通,作《易龍圖》二十幅,以此解讀與《易經》相關的數理變化。對於其中的思想,我們可以從南宋吕祖謙於淳熙五年(1178)所編的《宋文鑒》卷八十五所收録的陳摶《龍圖·序》進行瞭解。其文曰:

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况更陳其未合之數耶?然則何以知之?答曰:於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旨,所以知之也。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貫珠,少有差則不成次序矣。故自一至於盈萬,皆累累然如係之於縷也。且若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用,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爲用也。兹所謂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爲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幾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既合也。天上居一,爲道之宗;地六居下,爲氣之本。天三斡地二,地四爲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歧分萬塗,今略述其梗概焉。8

《龍圖序》爲陳摶僅存於今的《易》學文獻,它反映了陳摶關於圖書之學的基本思想。陳摶探究《易傳》孔子所言“九卦之義”來探究“未合之數”、天地秩序,希望通過龍圖自然數的形式來體現“天地未合”“天地已合”的狀態以及與之相關的道與器、體與用、象與形、陰陽與五行等。當然,這種圖書并非陳摶的原創,而是對《易傳》的某種改造,如陳摶在此所説的五十五數,即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源於《周易·繫辭》“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儘管陳摶没有就此做更加深入的理論分析,但是他所提出的圖書邏1與道器、體用等概念範疇對後來理學家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宇宙萬物是如何化生的?陳摶曾在《陰真君還丹歌注》中利用陰陽交感的思想來詮釋宇宙萬物的生成,他説:

天爲陽,地爲陰,左爲陽,右爲陰。陰陽者,夫妻也。在身:上丹田爲陽,下屬陰,含養四時,運動五行,天地交感,百物自生。日含月,自然光明,月含日,自然生星宿。夫順妻和,遂生男女。

在這裏,陳摶認爲天地爲萬物産生的根本,而陰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由於陰陽的交感變化含養了春夏秋冬、推動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運行,從而使萬物産生。其中男女是天地陰陽變化的精。另外,由於在陳摶易學之中,先天太極圖也被視爲其研究《周易》的結果,也是他以圖解易的重要展現。其先天圖之所以强調“先天”便是因爲人的精氣神先天而擁有,但由於人人不同,故需要通過後天的修煉,方能提升自我,實現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陳摶不僅僅對易理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更是對儒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歷史上的陳摶本是儒生,後來又師從道士何昌一,便自稱道門弟子。後來他又是從了麻衣道者爲學,遂又精通佛法,他曾經教誨弟子説道:

是以人之善惡,皆本於性田種子。能理合自己種子,則入道自捷。故《大楞伽經》以分明自性爲第一禪宗。我向年入道,并未曾究心於升降水火之法,不過持定《心印經》“存無守有”四字。9

陳摶兼通儒釋道三教,并積極整合它們,希望建構出一個超越儒釋道三教的全新的思想體系。另外,陳摶雖然出世爲道,但也關注現實,他聽説宋太祖登基,就很高興。另外,他的著述《易龍圖》并非獨創,而是體悟《周易·繫辭》有心得而作。“其學主於意、言、象、數,四者不可闕一,其理具見於聖人之經。……圖亦非創意以作,孔子《繫辭》述之明矣。嗚呼!真窮理盡性之學也”。10《繫辭》在陳摶之前一直被認爲是儒家孔子所作,故陳摶所言“其理具見於聖人之經”。李申先生也認爲“陳摶其實也是有大志而不得志才隱居起來的儒生”。11

三、陳摶易學的傳承及其影響

在易學史上,陳摶一般被視爲宋代易學興起的開山人物。據史料記載,陳摶提出了《先天圖》《太極圖》《龍圖》等各種圖式,將道行修煉與易學解釋融爲一體,開創了宋代象數易學解釋學的新篇章。根據朱震的叙述,陳摶是宋代圖書派、象數學派,甚至是理學派易學的宗師:

國家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更唱迭和,相爲表裏,有所未盡,以待後學。12

朱震的説法主要從象數學的角度出發來歸納宋代易學傳承譜系,將象數學視爲張載、二程義理派易學之所出,自然不可盡信,正如清人全祖望所云:“漢上謂周、程、張、劉、邵氏之學出於一師,其説恐不可信。”13但是從中可以看出理學派易學傳承的大體脉絡,在朱震看來,陳摶所傳的三類易圖:《先天圖》、河圖洛書、《太極圖》乃是宋代易學、理學的源頭所在。朱震的這個説法在《宋史·邵雍傳》、程顥《邵雍墓誌銘》、張岷之《邵子行狀》等中都有類似的觀點。這就説明陳摶是宋代圖書易學的祖師已經在當時成爲學界共識。高懷民也説到:“陳摶這一個華山道士,對宋代易學之興起,必然有着大關係,將他視爲開啓宋易之運的易學家,當不爲過言。”14

在陳摶傳《易》的傳承譜系之中,只有《先天圖》的源頭爲陳摶。河圖、洛書的源頭爲种放,《太極圖》的源頭爲穆修。以至於劉牧的河圖洛書,被認爲是劉牧自作,而非傳自陳摶。如蔡元定曾云:“惟劉牧意見,以九爲河圖,十爲洛書,托言出於希夷。”15實際上,河圖、洛書出現甚早,《尚書》《論語》《易傳》《淮南子》等經典中都有記載,孔安國曾作解釋云:

河圖,八卦。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16

天與禹洛書出,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17

孔安國認爲河圖乃是龍馬出河所負之圖文,出於伏羲時期,伏羲據此畫八卦;洛書乃是洛水所出之書,又爲神龜背負之文,由一至九自然數構成,出於大禹時期,大禹根據此而陳《洪範》九疇。後人多認同此説,鮮有異議。但是,河圖、洛書真正被重視且作爲象數理論的根據是在宋代的事情,楊柱才先生對此曾總結説:

河洛之説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先秦所謂河洛基本上與易無甚關係,漢儒言河洛,開始與九宫八卦聯繫起來,形成爲一種象數理論,但并没有構造出河洛的圖式,直至隋唐亦無所謂河洛圖。河洛形成爲一種系統的象數理論,并且有相應的圖式,是北宋才開始出現的。大概陳摶一派的易學,就是河洛這種象數理論及其圖式的始作俑者。18

楊柱才先生認爲,在先秦河圖洛書之學還没被用來解讀《周易》,從漢代開始河洛之學開始被廣泛用於易學的解釋中去。但他認爲在漢唐之際一直没有河洛的圖式的説法,顯然不太確切。今人徐芹庭先生研究認爲河圖洛書一類的圖案由來已久,秦漢已經存在,在“魏晉南北朝隋唐猶有保存易圖河洛圖書之秘,乃存於術家之秘傳中”,19到了宋代易圖之學勃然興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太古以來占吉凶禨祥之大衍易數與太乙行九宫之秘法,秘傳於道術之門。前者與五行合流,爲河圖之本源;後者同《奇門遁甲》,太乙六壬同宗,實洛書所依歸”。20

可以説,陳摶、劉牧、邵雍等人正是將占筮禨祥家所秘傳之河圖洛書進行改造并傳授後學,使得圖書之學開始被易學家、儒家學者所重視。後來,朱熹在解釋《周易》的時候,汲取了諸家的易學思想,其中河圖洛書也被他格外重視,他在《周易本義》之時,就將河圖洛書列於九圖之首,這就是“一六居下”“戴九履一”之黑白點子兩圖。朱熹還在此説道:“伏羲四圖,其説皆出邵氏(即邵雍)。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21由此表明河圖洛書都出自陳摶之手,朱熹放置在此亦表示宋代圖書易學傳承的淵源所在。可以説,陳摶是宋代易學興起的祖師級人物,這一點高懷民在其《宋元明易學史》一書中也這樣認爲:“陳摶這一個華山道士,對宋代易學之興起,必然有着大關係,將他視爲開啓宋易之運的易學家,當不爲過言。”22後來,朱熹《周易本義》影響深遠,不能不説陳摶易學在宋代乃至中國近世史上具有里程碑、宗師之地位。

總的來説,陳摶不僅在易學、儒學上頗有貢獻,更是在學術、文化上積極與當時士人交流,對於唐末五代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對此正如有學者研究所認爲的:

陳摶的師友大都是隱士,見於有關文獻記載的有孫君仿、鹿皮處士、李琪、吕洞賓、女真毛女、麻衣道者、李八百、鍾離子、白麻先生、譚峭等人。這些人隱迹深山、密相往還,世人很少知道他們。也正是這些人,修爲很深,對於道教内丹理論和實踐方法的探索、總結多有貢獻。這些人實際上構成了一個道教華山學術圈,陳摶與他們來往,在學術上多有吸收,并最後成爲這一學術圈中的集大成者。23

陳摶作爲當時重要的學者,與華山一帶的學者進行交流、探究,這不僅推動了當時易學的進一步發展,更是對當時道教内丹之學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對於宋代中期理學的興起和建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進而言之,這對於當時思想文化或曰儒學在應對佛老之學的挑戰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也正是由於如此,陳摶後被視爲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師,也是唐宋之際思想文化轉型過程中一位承上啓下的重要學者。可以説,佛教思想在中古時期盛極一時,對儒家經典的傳承、詮釋及思想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即使是作爲傳統學術思想的重要一端——易學深受佛學的影響。不過,到了唐末五代之際,隨着麻衣道者、陳摶等人的出現,道教化易學開始呈現了蓬勃之勢,隨後在他們的影響下邵雍、劉牧、周敦頤、張載、二程等人紛紛出現,進而促成了易學的大發展。正如高懷民在其《宋元明易學史》中所作的評價:“這一批以復興儒學自命的思想家,競以易學爲立論基礎,或開講壇,或事著述,突然間易學如夜空中爆發的火花,燦爛奪目,成了最熱門的學問,其興起之驟與景况之盛,較之漢代象數易之興,有過之而無不及。”24而北宋易學的勃興與陳摶對易學的傳承、傳播有直接的關係。可以説,陳摶是宋代象數易學興發的奠基人。

#注 释

1.王鐵:《關於陳摶與易學的關係的考辨》,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32頁。孔又專:《論陳摶易學思想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6期,第105-110頁。

2.朱伯昆主編:《周易知識通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年,第428-429頁。

3.學者或疑《正易心法》乃僞托之書,非麻衣道者所著。如龔延明、李裕民認爲“《正易心法》一卷,麻衣道者撰。實爲宋人戴師愈所作。”(龔延明、李裕民:《宋人著作辨僞》,朱瑞熙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一1,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19頁。)

4.吴澄:《易纂言外翼》卷七《易原第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7-78頁。

5.吴澄:《易纂言外翼》卷七《易原第十一》,第80頁。

6.陳摶:《麻衣道者正易心法》,胡道静等主編:《藏外道書》第5册,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第2頁。

7.陳摶:《麻衣道者正易心法》,胡道静等主編:《藏外道書》第5册,第13頁。

8.陳摶:《龍圖序》,[]吕祖謙編:《宋文鑒》,齊治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1208-1209頁。

9.《玉詮》卷五引陳摶語,載《道藏1要》鬼集五,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第459頁。

10.[]邵伯温:《易學辨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李申:《周易之河説解》,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第163頁。

12.[]朱震:《漢上易傳·漢上易傳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頁。

13.[]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卷三十七《漢上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253頁。

14.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頁。

15.[]朱熹:《易學啓蒙·本圖書第一》,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11頁。

16.[]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卷十八《周書·顧命第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30頁。

17.[]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卷十一《周書·洪範第六》,第448頁。

18.楊柱才:《道學宗主——周敦頤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0頁。

19.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第184頁。

20.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第204頁。

21.[]朱熹:《周易本義》卷二《周易下經·未濟》,宋咸淳刻本,第40頁。

22.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第7頁。

23.徐兆仁:《〈宋史·陳摶傳〉旁考》,《史學月刊》1999年第1期,第81頁。

24.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