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永久中文域名:风水业协会.cn
故宫建筑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哲学如天然理论思想,如皇权至上和美学思想,如壮丽重威、平衡对称,而传统的阴阳五行说也在其中得到反映,紫禁城巧妙之处,小至宫殿台阶楼梯,大至整个紫禁城的区域范围,任何一个区域的分割、任何一座宫殿的大小、任何一道围墙的尺寸、任何一条路的长度与宽度,乃至于内部树木的种植、筒子河的尺寸、桥的位置及大小,都将中国的道、易思想及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其中。元朝时有人在劝忽必烈定都北京时曾评论说“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準之所,非燕不可。据说这也是元朝从上都迁到大都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清代学术第一人顾炎武的考证,朱元璋曾说过这样的话: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老矣,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唯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最后朱元璋还是听天由命,未能迁往北京。后来,朱棣迁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帮他的父皇了却心愿。北京城及故宫,几乎是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成的。从选址布局到细部装修,处处包含着风水思想。它上应日月星辰,严格按照天上的星辰位置来布局;下合八卦方位,使建筑格局符合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之数,形成内老外少、内主外从、法天象地的风水巨阵。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之气,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采用宫殿中轴东移的风水制法,使元大都宫殿中轴落西,处于风水的“白虎”位,以此克煞前朝残余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淸代仍以北京为都城,沿用明代所建四坛,用以祭祀-北京内局的风水格局按照天上星宿的布局,是为“星辰之都”。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皇帝称“天子”,在人间必居“紫微宫”,紫禁城之名便由此而来。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宫殿: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朝”,属阳。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共十五宫,合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数。乾清门外两侧六根盘龙柱,象征天上河神星之数。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的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状态。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设二个,属坤地,属阴;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理相配,如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故宫在色彩上也反映出“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木,属春,为皇子居。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是为北方属水,为黑。文渊阁用黑瓦、黑墙,属水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种树木,意为南方属火,不宜加木,因为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木结构的防灾。在数理上,也合易理。皇帝用房,阔九间,深五间,合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门钉,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增饰九个,九龙壁由270块组成,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传说故宫房间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尊”之意。在建筑细部装饰上,也处处合风水格局。中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材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理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